作家亦舒曾说:“做人凡事要静: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忌喧哗。”心之所以要静,是因为人生最佳的心境,不是看遍千山万水时的神清气爽,而是内心安宁时的怡然自得。南怀瑾说:“生命的能量来自宁静。”一个人的心静了,气就和了;气和了,思路就清晰了;思路清晰了,做事就有方向,就顺畅,事顺则人生顺。一个人如果生活的时时刻刻都舒爽,又怎么会感受不到人生的曼妙和美好呢? 《 昭德新编》有言:“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道路,在这条路上,别人再怎么愿意帮你、陪你,最终都只能伴你一程,帮你几回。总有一些路,得自己走。所以,当自己一个人在走的时候,就需要做到“小谨慎多制胜”。如果总是感情用事,心浮气躁,难免不出偏误。特别是当 面对突发事情时,人很容易失去理智、乱了方寸,从而做出许多错误的决定。前方越是障碍重重,越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冷静地去分析认知事物的真相和本质,从而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之中,都有一段黑暗的岁月。在这段岁月里,自己再怎么歇斯底里,再怎么怨天尤人,再怎么胡思乱想,最终都无济于事。除了心静下来,好好梳理思维,疏通郁结,才能慢慢地抽丝剥茧,找到生活的出口。真正厉害的人,都知道处理大小事都要保持沉着冷静,积极乐观。如此,才能不至于荒废了岁月,埋葬了自己的志向。曾国藩说:“心静则体察精,克治亦省力。”心静,则生智慧。唯有静下心来,才能撩开眼前的迷雾,让人豁然开朗,透过现象看本质,以小见大,做出正确的判断,省时省力地处理好事情,从而化险为夷,继续从容地前行。正如清朝三代帝师翁同龢所说:“每逢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林清玄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当我们的心静下来,烦恼喧哗,彷彿生命中的污泥,但我们也等待着,或者会有一朵莲花,一些清淳的智慧,从无明的、未名的角落开起。”世事多变,人事浮沉,坦然地对待,静心地处理,才能品尝出其中滋味。心静,既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道家言:“静能生定,定能生慧。”水静流深,才能清晰地映照世界,才能清醒地认知事物。心静久了,会百毒不侵。心静如水,是人生最美的状态。 心静福自至。人生世间,一路走来,不仅要经历无数坎坷和风雨,还会遇到很多十字路口,如果心乱神迷,脚步匆忙,没有足够的定力,就很难经得住某些诱惑和生活的考验,容易迷失方向,甚至误入歧路。而这种定力,就来源于一颗平静的心。如果心静得下来,那么就能不忘初衷,看到生活的本真之处。平静的心,让人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世界繁华万千,而人心终究有限,装下了欲望,就装不下其他。生活本身是喧杂的,难的是以一颗平静的心,过静好的生活。让内心沉静下来,纵世间万般浮华,也不为之所动。懂得静待花开,默默耕耘,笃定前行,相信终能抵达自己想要的生活。正如《菜根谭》所说:“性躁心粗者,一事无成,沉着冷静者,百福自集。”林清玄在《人间有味是清欢》中写道:“以清净心看世界,以欢喜心过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软心除挂碍。”古往今来,凡圣贤者,都是能静心做事的人。心若静了,周围的环境就安静了。若是心躁不安,周边的一切都显得突兀。一个人静得下来,才能更深度、更客观地思考生活,觉悟人生。如此,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里,慢慢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提升自己。最终,也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状态,得到自己最好的精神状态,来享受当下,享用人生,过上一种有福气的生活。 心静得自在。理学大家朱熹说:“静,谓心不妄动;安,谓所处而安。”这个世界很吵闹,如果连自己都做不到心静,又如何做到在安静之中寻觅到生活的真相,提炼出人生的智慧呢?这个世界有着太多的诱惑,如果一个人的情绪不稳,毛毛躁躁,又如何过得上安宁的日子?凡事蠢蠢欲动,生活毛毛躁躁的人,注定过不好这一生。显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追求,追求目标越大,则往往越需要一些朴素的道理来指引道路。这种朴素的道理,说到底就是需要一个人在安安静静、简简单单的环境里开悟出来,觉醒出来。 心静则心灵自在。心躁的人,往往出错;心静,才能避免灾祸。《清静经》有言:“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是一个喧嚣复杂的世界,社会生活也很吵闹,如果你内心总是感到压抑且烦躁不安,经常暴躁冲动,最终把自己生活搞得一团糟。那么,如果能适时地冷静下来,让心灵一直保持平和安静状态,人就会活得轻松自在。诚如卡耐基在《心静的力量》一书中所说的那样:“人们花大量的时间来强身健体,却很少有人肯静下心来锻炼心灵。”生活不顺心的时候,人们总感到心浮气躁,坐立不安,做事丢三落四。原以为找一个僻静的地方,心就能静下来。却发现,还是有些琐碎的事搅得自己心烦意乱。其实,将心态放宽了,让内心变得平和,生活便会顺心。正所谓:“人心能静,虽万变纷纭亦澄然无事。不静则燕居闲暇,亦憧憧亦靡宁。静在心,不在境。”心若静,身处闹市也觉得安宁。心若不静,身处山野仍感喧嚣。心若静,任风雨变幻,也不能奈我何。心若不静,纵岁月静好,亦思绪万千,纷乱无序。 《小窗幽记》中写道:“独坐禅房,潇然无事,烹茶一壶,烧香一炉,看达摩面壁图。垂帘少顷,不觉心静神清,气柔息定。”一个人,往往是在闲来无事,内心清静时,才能留心观照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内心安定平和,从而回归到生活该有的澄澈和原始状态,幸福而自得。 宁静不仅仅是表面的无声无息,而是当处于嘈杂的环境或是遇到困难挫折的时候,依旧能保持内心的风轻云淡、波澜不惊。真正的静谧,在于自己的内心那种淡定和坦然。心静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都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就像居住在喧闹小楼里的陆游,听着不绝于耳的雨声和吆喝声,心中仍感到无比地安闲自在;居住在陋室里的刘禹锡,面对生活的种种冷遇,依旧能静守己心,自得其乐。什么时候,特别是当我们走到人生的泥泞坎坷之处时,也别忘了以一颗恬淡平和的心,面对纷繁喧闹浮华的俗世,感受“心无波澜,清风徐来”的惬意。一念天地阔,心静万事轻。 静得下心的人,是大智若愚的,是沉着稳重的,是自在逍遥的。对待困难,他们游刃有余;对待诱惑,他们不忘初心;对待生活,他们从容自若。静,是一颗心最好的归宿。愿我们都能在细水长流的烟火生活中,守得内心一份宁静,从容地笑看人生。 20250.5.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