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科学的发展,正在重构人类对衰老本质的认知。 传统生物学将衰老视为不可逆的生理进程,但表观遗传学最新研究揭示:衰老更像是一种疾病,其本质上是基因组稳定性渐进式丧失的表型表达,通过特定的手段干预,有可能被延缓甚至逆转。 北京大学医学部李勇教授团队核心成员徐美虹副教授的研究表明,六旬老人外源补充核苷酸19周后,DNA甲基化时钟中位数年龄显著降低3.08岁。该研究在近期举办的第十三届国际基因节上荣获科研突破项目奖。 ![]() 图:第十三届国际基因节现场 人体生命时钟:DNA甲基化时钟年龄 同样的年龄,为什么有的人老态龙钟,有的人却精神矍铄?其背后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DNA甲基化。 研究认为,同龄人衰老速率的差异与DNA甲基化修饰的动态平衡密切相关。作为表观遗传调控的核心机制,DNA甲基化就像是基因上的一顶'小帽子',这项帽子可以决定基因开启或关闭的状态,它和DNA本身包含的数万个基因一起,决定着细胞功能和健康与否。 ![]() 图:DNA甲基化部分影响因素,和经典DNA甲基化时钟模型 大量科学研究显示,随着年龄增长,DNA甲基化水平整体呈下降趋势。如今它已经成为衰老研究的金标准,科学家们挑选特定DNA甲基化位点构建'表观遗传时钟',能够较为精准地检测机体的生物学年龄,比真实年龄更能准确地反映机体的真实状态。 以DNA甲基化作为判断标准,科学家发现运动、饮食、生活方式、外源性核苷酸、生活条件等因素都会产生影响,决定衰老进程。 北大研究:19周年轻3.08岁 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核酸不仅承载生命蓝图,其表观遗传调控网络更通过甲基化修饰、组蛋白乙酰化等分子机制动态调节基因表达谱。而构成核酸结构单元的核苷酸,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中具有双重功能:其排列顺序是遗传密码的化学基础,而其化学修饰(如甲基化)又是表观遗传调控的关键机制之一。 北京大学医学部李勇教授团队核心成员徐美虹副教授在此次研究中,选取了121名60-70岁老年人,采用两组、平行、随机对照双盲设计,令其连续19周进行核苷酸或安慰剂服用。 ![]() 图:北京大学徐美虹副教授分享的研究内容 通过多维度综合评估及多组学分析,参与者们19周后的生理功能、体成分等数据和初始数据,研究团队发现,干预组的DNA甲基化时钟中位数年龄比对照组降低了3.08岁,其糖脂代谢、疲劳感、骨骼肌质量等指标也有显著改善。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已有多项研究证实,核苷酸在增强免疫方面具备不俗实力[1][2][3]。 未来已来?百岁人生徐徐展开 北京大学医学部李勇教授团队核心成员徐美虹副教授的研究在第十三届国际基因节上披露后,受到了2013年诺贝尔生理学奖得主托马斯·苏徳霍夫的高度关注。在基因节的圆桌论坛环节,托马斯·苏徳霍夫认为这项研究对于人类的健康老龄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一书中,作者伦敦商学院教授琳达·格拉顿认为,我们正在步入长寿时代,很多人都将活到100岁,如何在漫长一生中安排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正在成为新的重大命题。 或许随着核苷酸、运动、热量限制等更多与衰老相关的因素,被科学研究发现和利用,我们真的可以更好地应对衰老、甚至改写衰老。对于正在到来的百岁人生,你有怎样的规划与期待? 参考文献: [1]Riera, J., Pons, V., Martinez-Puig, D. et al. Dietary nucleotide improves markers of immune response to strenuous exercise under a cold environment. J Int Soc Sports Nutr 10, 20 (2013). [2]Harumi Jyonouchi, Sining Sun, Timothy Winship, Matthew J. Kuchan,Dietary Ribonucleotides Modulate Type 1 and Type 2 T-Helper Cell Responses against Ovalbumin in Young BALB/cJ Mice,The Journal of Nutrition,Volume 131, Issue 2001,Pages 1165-1170,ISSN 0022-3166,3.CARVER J D, et al. Dietary nucleotide effects upon immune function in infants [J]. (0031-4005 (Print)). [3]Jane D. Carver, Bernardo Pimentel, William I. Cox, Lewis A. Barness; Dietary Nucleotide Effects upon Immune Function in Infants. Pediatrics August 1991; 88 (2): 359-363. 10.1542/peds.88.2.3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