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 雨 聽 說 ![]() ![]() 中华传统十大智慧 ![]() ![]() 中華文化 國學經典 ![]() ![]() ![]() ![]() 大智若愚·勿恃聪明 “大智若愚”出自《道德经》:“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宋代苏轼在《贺欧阳少帅致仕启》里也说过:“大勇若怯,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的意思是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若愚”,已进入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还需要“守愚”,“守”就是修行,也就是功夫。 战国末期秦国大将王翦奉命出征。出发前他向秦王请求赐给良田房屋。 秦王说:“将军放心出征,何必担心呢?”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有功最终也得不到封候,所以趁此机会,斗胆请求大王赐给我田园,作为我子孙后代的家业。” 秦王大笑,答应了王翦的要求。王翦到了潼关,又派使者回朝请求良田,秦王倒是爽快地应允了。王翦手下心腹劝告王翦,不可如此贪婪,惹怒大王。王翦不动声色地支开左右,这才对手下心腹坦诚相告:“我并非贪婪之人,因秦王多疑,现在他把全国的部队交给我一人指挥,心中必有不安。所以我多求赏赐田产,名为子孙计,实为安秦王之心。这样他就不会怀疑我有造反之心了。” ![]() ![]() ![]() 淡泊恬适·明心立志 ![]() ![]() ![]() ![]() ![]() ![]() 滴水穿石·贵在坚持 ![]() ![]() ![]() 早在《汉书·枚乘传》就有了“滴水穿石”的类似说法,“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渐靡使之然也。” 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就出现了这个成语:宋朝张乖崖在崇阳当县令。一天,他看见小吏从府库慌张出来,头巾下藏着一文钱。下令拷打。小吏不服:“一文钱算什么!你只能打我,不能杀我!”张乖崖大怒:“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立刻把他斩首。 有个明末清初历史学家谈迁著书的故事,他的坚持不懈的精神真的让人感动。 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谈迁28岁,他的母亲亡故。他守丧在家,读了不少明代史书,觉得其中错漏甚多,因此立下了编写一部真实可信,符合明代历史事实的明史的志愿。 在此后的二十六年中,他长年背着行李,步行百里之外。到处访书借抄,广搜资料,终于卒五年之功而完成初稿,以后陆续改订,积二十六年之不懈努力,六易其稿,撰成了百卷500万字的巨著《国榷》。 岂料两年后,清顺治四年(1647年)8月,书稿被小偷盗走。他满怀悲痛,发愤重写,经4年努力,终于完成新稿。 顺治十年(1653年),60岁的他,携第二稿远涉北京,在北京两年半,走访明遗臣、故旧,搜集明朝遗闻、遗文以及有关史实,并实地考察历史遗迹,加以补充、修订,使这部呕心沥血之巨作得以完成。 ![]() ![]() ![]() 厚积薄发·以柔克刚 ![]() ![]() ![]() 厚积薄发源于“君子厚积而薄发”一句。意思是经过长时间有准备的积累即将大有可为,施展作为。苏轼尝在《稼说送张琥》中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吾告子止于此矣。” 做学问、做事业都是极艰难之事,需要长时间的准备、积累,等待时机,还要经受失败、挫折的一次次的打击,所以没有充分的积累,贸然妄动,结果只能是失败。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一境界就是要遍览天下事物,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就是要“厚”; 第二境界就是要深入钻研事物之理,所谓“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这就是要“积”; 只有“厚积”了才会有第三境界的“蓦然回首”,即“薄发”。 以柔克刚的态度是用柔软的去克制刚强的,暗合道家主张的学说,顺其自然,万物相生相克,刚劲的东西不一定要用更刚劲的征服,有时最柔软的事物才恰恰是它的弱点。 ![]() ![]() ![]() 海纳百川·包容涵藏 ![]() ![]() ![]() “海纳百川”出自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意指大海可以容得下成百上千条江河之水。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就是说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这也是一个人有修养的表现。人们都把那些具有像大海一样广阔胸怀的人看做是可敬的人。四川大学以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校训。大的文明体系都是包容、融合众多子文明形成的。 中华文明的初期的“诸夏”与“夷狄”,农业文明不停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冲击、碰撞、融合,后来佛教传入,古印度文明的一部分逐渐融入中华文明;西方文明本就是两希文明,即古希腊文明和古希伯来文明的结晶,融合了古希腊的理性、科学精神、民主传统,犹太宗教,还有古罗马的法治传统。这两大文明之所以大,并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正是因为它们“海纳百川”。 ![]() ![]() ![]() 戒骄祛躁·平等待人 ![]() ![]() ![]() 这是孔子“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的态度,同时也是老子“轻则失本,躁则失君”、“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的思想。 王阳明说:“人生大病,只一'傲’字。”汉代刘安《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人最容易在自己最自负的那方面“掉链子”,出丑丢人。 在安徽桐城有一条六尺巷,这名字的由来是有一个故事的。清代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在北京朝廷任职时,有一年张在安徽桐城的家人和邻居因建房占地闹起纠纷,互不相让。张家的人便给当大官的张英写信讲了此事,请他出面干涉。张英看信后,并没有倚仗自己官威欺压邻居,而是回信说:“千里来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看完,便主动让出三尺空地。邻居也深受感动,也将墙退回三尺,两家和好如初,这就形成了桐城著名的“六尺巷”,张英的大度和气量至今传为美谈。 ![]() ![]() ![]() 涵养心性·诚敬存之 ![]() ![]() ![]() 道家的涵养心性,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态度,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自身的修行,使生命返复到始初的状态。 因为人原初的本性是淳朴和纯真的,是近于“道”的本性的。所以人们常说儿童天真无邪。但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思虑欲念不断萌生,再加上社会环境的不同影响和情色财货的诱惑,不断地消耗掉人原有的生命元真,也蒙迷了原有的纯朴天性,若进一步嗜欲无止,将严重损害自己心性和生命健康,从此背道而驰。 儒家在涵养心性方面下功夫,用诚用敬,宋代大儒程颐说:“学者须先识仁。 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己。” “体仁”就不是一个纯思辨的问题了,需要“践履”,需要“在事上打磨”,也就是要实践,途径就是“存诚”和“居敬”。 存诚,就是对事物长期永恒的激情,居敬则是对事物要有发自内心的敬畏,激情和敬畏结合,才能有学习钻研的动力,以这样的精神,才能格万物而知天理。 对待事情浅尝辄止,敷衍了事,是一生碌碌无为的行为表现,瞄准应该达到的目标,然后借助实实在在的路径,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并且对过程存诚存敬,踏踏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不冒进,不退缩,并且又不失激情。天地之事固然迷人,但是先事人而后事天,先渡己而后渡人,这就是人生,就是生活。 ![]() ![]() ![]() 君子慎独·唯德感天 ![]() ![]() ![]() ![]() ![]() ![]() 大道至简·淳朴自然 ![]() ![]() ![]() 【上善若水·处下不争】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