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一份工作,为何如此怀念?

 在路上的水瓶座 2025-05-24 发布于河南

第一份工作,你还记得吗?对职场人来说,是从学生或新人转变为职业人的重要转折点,对个人职业生涯和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会打下深深的烙印。

  

校园招聘

记得08年刚毕业,那时网络招聘还没有流行。校园招聘会,依然是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主流方式。和现在一样,流行“先就业,再择业”的说法,但是,现在想想,试错经验的反馈,第一份工作真的很重要,这个说法,其实大错特错!

首先,我们的大学教育与社会是脱节的,也没有相应的职业生涯课程。只能靠自己去试错。选择什么样的行业,什么样的岗位?在实践中去试错,才能确定。

其次,受经济大环境、地域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各个地区的人才吸引政策的不同,会导致校园招聘会提供的岗位,与毕业生的求职期望严重不匹配。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种情况尤为明显。

最后,网络的发达,信息壁垒的逐渐减弱,很多毕业生其实并不想当免费劳动力了,再加上现在的职场文化,劳动法执行不到位,个人求职偏差等因素,对于很多毕业生来说,考公、考编、考选调,央国企的选录招考,成为了首选。因为疫情的现实因素,“上岸”确确实实是普通人的最终归宿和人生目标。


职场人生

接下来,就说说,为什么第一份工作很重要?特别是体制外的朋友。

1. 职业身份的起点

角色转换:从“学习者”变为“贡献者”,首次体验责任与成果的直接关联,学会用职业思维解决问题。  

职场规则的启蒙:理解公司制度、层级关系、沟通方式等潜规则,形成对职场生态的初步认知。

2. 技能与能力的试炼场

硬技能落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发现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例如技术岗发现工具使用中的细节问题,文案岗调整校园写作与商业文案的差异。  

软技能觉醒:被迫提升时间管理、跨部门协作、抗压能力等,比如如何应对突发加班、处理同事冲突。

3. 职业价值观的奠基期

筛选适配领域:通过试错明确职业偏好,如发现不适合高压销售,转向策划类工作;或意识到更看重创新氛围而非大厂光环。  

塑造工作伦理:形成对“好工作”的定义,例如有人重视Work-Life Balance,有人则崇尚成长速度和大平台。

4. 社会网络的原始积累

导师价值:优秀直属领导可能成为长期职业引路人,比如教会你行业分析框架的经理,未来跳槽时仍提供建议。  

同辈参照系:同期入职者的成长差异会刺激自我反思,促使调整发展策略。

5. 经济独立的心理跨越 

消费自由与责任:首次自主支配收入带来的愉悦(如购买心仪电子产品)与压力(房租、储蓄规划),推动财商觉醒。  

社会身份认同:经济贡献改变家庭角色,例如开始给父母补贴,增强成人感。

6. 试错成本最低的阶段  

容错率高:企业对新人的期待更多是潜力而非产出,转行或调整赛道的阻力较小。例如从教培转互联网运营,第一份工作经历可作为沟通能力的背书。  

纠偏机会:早期暴露短板(如执行力差、粗心)可通过反馈快速改进,避免成为长期职业瓶颈。

7. 自我认知的镜像 

突破学生思维:经历“努力就有回报”的失效场景(如加班未被认可),学会理解资源分配与价值评判的复杂性。  

发现隐藏特质:可能意外激活领导力(如临时带队完成项目)或创造力(提出优化流程被采纳)。

对自己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对于体系、制度、流程规范、合规性的认知和感悟,都说私企灵活,国企僵化,大公司条条框框一大堆,这样做是为了将风险降到最低,将人为不可控的因素降到最低。一个10万的项目,可能简单,可是几百万、上千万、上亿的项目,还能灵活吗?不能吧!集体决策永远是要高于个人决策的,很多事情、工作流程、规模、方式等,小公司、私企是无法体会和体验到的,因而也就无法持续发展下去。

事业、工作、生活

“work life balance”,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当下,工厂普遍10-12小时工作制,单休、996工作制,过度加班......,当年的富士康十几连跳,依然没有唤醒整个社会的认知。

产业结构升级失败,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无效内卷,充斥着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于是乎,带来的负面反馈就是出生人口减少,婚育率下降,单身主义,不婚不育的理念逐年上升等。

记得我的第一份工作,校招进去的,是在这家国企做人事,因为住的地方离公司较远,每天6点20分坐第一班公交车,然后再倒车,因为8点上班么,所以,每天上下班通勤都在2个小时以上。那时候,刚毕业,觉得真没啥。幸好是双休,如果是单休的话,感觉真是累。

每每下班的时候,就是希望坐上那个师傅的公交车,因为,几乎都会放邓丽君的歌曲,听那么6、7首歌,也就到站了!毕业,刚租房子,也没有什么经验,晚上回去简单炒个菜,喝个饮料,晚饭吃完,收拾完,已经9点了,因为要早起,10点就休息了!一直到后来,工作几年了,真的感觉到,通勤太远的话,基本上没有生活的,因为除了上班,还有耽搁在路上的时间,公司、路上、租住的房间三点一线,休息日休息的时候,就是睡觉,补觉。

所以,人的一生,就这一次,本没有意义,重在体验,如果可能的话,学学如何做到工作,生活和家庭的平衡吧!

1、明确目标与优先级

使用“四象限法则”区分任务:紧急且重要(如项目截止日)、重要不紧急(如长期规划)、紧急不重要(如临时会议)、既不紧急也不重要(如无效社交)。
每日设定3件核心任务,避免被琐事牵制。
2、时间管理与工具应用
制定详细日程表,利用日历应用规划工作与家庭时间。
碎片时间高效利用:通勤时听行业播客,午休时进行拉伸运动。
3、建立清晰的边界
物理边界:设置“无工作区”(如家中书房仅用于工作,客厅用于放松)。
时间边界:下班后关闭工作手机,周末不查看邮件。
心理边界:通过冥想或深呼吸完成“角色切换”(如下班前在车内静心5分钟)。
4、健康生活习惯的养成
规律作息:保证7-9小时睡眠,固定起床和就寝时间。
适度运动:每天30分钟快走、瑜伽或骑行,释放内啡肽。
均衡饮食:减少高糖高脂食物,增加蔬果摄入。
5、学会拒绝与委托
对非核心任务说“不”,避免过度承诺。
家庭中分配家务,与伴侣共同承担育儿责任。
6、灵活调整与持续优化
定期反思:每周评估时间分配,调整计划(如减少加班日,增加家庭日)。
接纳不完美:平衡是动态过程,允许短期倾斜(如项目高峰期适当减少社交)。
平衡不是终点,而是一场持续终生的修行。它需要智慧、勇气和耐心,但回报是丰厚的——在事业中收获成就,在家庭中感受温暖,在独处时遇见真实的自己。正如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言:“效率是正确地做事,效能是做正确的事。”平衡,正是让我们在“正确的事”中,找到生命的和谐韵律。

第一份工作的意义,并非完全由平台大小或薪资决定,主动汲取经验的能力、积累更重要。例如在小公司接触全流程可能比大厂螺丝钉岗位收获更多元的能力。即使初期选择偏差,只要保持反思与学习,这段经历仍会成为未来破局的关键跳板。

职场摆渡人

35岁就业危机的真相

如果可以,校园招聘请再续......

高工资,低福利?低工资,高福利?怎么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