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项目谋划和储备是促进有效投资的基础和前提,正所谓“今天的项目结构,就是明天的投资结构、后天的经济结构。今日的项目质量,决定明天的产业质量、后天的发展质量。”虽然各地都加强了项目谋划与储备工作,普遍建立了重大项目储备库,也入库储备了许多项目,但实际操作中各地储备项目规模和质量远未满足需求。各地拼政策、抢项目、争招商日益激烈,部分地方投资增长乏力,重大项目不足,特别是高质量的产业项目不足已成为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当前各地都在积极开展“十四五”规划中期评估和规划修编调整以及“十五五”规划前期准备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重大项目研究,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充分发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
项目从提出概念到决策实施要经过研究、筛选、储备、论证、决策、实施诸多环节,这是一个研究测算、筛选淘汰、分析论证逐步深化的动态过程。基于各地的实践经验,要实现“稳投资促增长”目标,储备项目与实施项目的数量规模大致应在5:1的比例关系,也就是说储备项目数量和规模应是在建项目的5倍左右。虽然地方加强了项目谋划与储备工作,普遍建立了重大项目储备库,也入库储备了许多项目,但实际操作中各地储备项目规模远未达到这个标准。项目普遍呈现“小散乱”——投资规模小、缺乏重点、布局散乱现象,缺乏高质量的项目特别是具备重大带动作用、辐射一片、引领一方的龙头项目。同时,各地高度关注资金争取类项目,在荣誉争取、专项补贴争取以及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环境打造、机制建设等方面思路不多、手段有限,很难出亮点、出成果、出效益。
因认识、能力、投入等诸多原因,谋划项目脱离地方发展现实,缺乏落地基础,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效果不明显,突出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要素不实。项目深度不够、可行性不足、成熟度不高,涉及用地、用能、用海、环境评价、社会风险与安全评价等分析论证不够、相关部门审批难以通过,项目投资估算不实,融资方案包括资本金和债务安排难以落实等,项目仅仅停留在谋划层面。二是抢报抢批。立项和批复时间不符合时间逻辑,甚至出现项目建议书批复、可研批复、初步设计批复在同一天的错误等。
由于项目研究论证不充分,要素保障难以落实,或是项目涉及农业用地、征地拆迁、移民安置,或是涉及生态环境、安全与社会稳定分析,影响了项目的决策审批或核准备案。有的项目即使获得政府审批或核准备案,争取资金难度较大。或者实施过程中仍然出现项目用地范围变化、技术方案重大调整、投资严重超概算等情况,项目需要重新报政府审批或核准,导致项目建设停滞等情况。
当前,各地项目谋划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除了前期工作不充分、推进主体不明确、工作机制不健全等外,更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由于项目谋划是前瞻性、预测性的工作,谋划与落地实施需要一个过程,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与滞后性,许多项目还需要通过招商引资推动,只有少数项目能在短期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许多基础设施项目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前期研究。一些地方基层单位和一些部门,对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重要性的认识还相当不足,没有深刻把握“抓经济的关键是抓投资,而抓投资的关键在抓重大项目”的逻辑关系,普遍存在“抓招商、重建设、轻谋划”的思想,项目谋划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各地政府开始重视重大项目谋划工作,纷纷成立市县区重大项目办公室,抽调人员专门负责项目谋划管理工作,项目谋划水平有了一定提升。由于项目谋划具有专业性、科学性、前瞻性、动态性等特点,要求相关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但因人员编制、工作经费等原因,重大项目办除承担事务性管理工作,难有精力及时学习、系统思考、深入研究,单单依靠自身力量,难以保障项目谋划质量水平。
由于对项目谋划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咨询机构专业服务价值缺乏认同,一些地方政府舍不得在项目谋划工作上投入足够的工作经费,总希望“花小钱、办大事”,甚至“不花钱、办要事”。特别是在当前地方经济增长放缓、财政收入增长乏力、而各类刚性支出又难以控制的情况下,一些地方大幅度削减项目谋划工作经费,长期大量拖欠第三方专业咨询机构服务经费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项目谋划工作的开展。
因为专业背景、工作经历缺失等原因,一些基层项目谋划人员缺乏清晰的谋划工作思路,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各级财政预算专项、金融融资工具等理解不足,对项目前期工作相关规定、要求、规范学习不够,对产业链创新链研究不深,对专项债、开发性政策性金融、REITs等新型融资工具学习不够,导致项目前期分析不深入、论证不充分。
谋划项目要立足市场需求和民生需要,这是项目谋划的“核心逻辑”。通俗地讲,就是“要啥干啥”。没有有效需求的项目,无异于镜中花、水中月,项目投产之日即是停产之时。必须深入研究市场需求变化规律,准确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寻找市场增长点和空白点,谋划市场有需求、民生有需要的产业项目。对于竞争性产业,项目谋划的主体是企业,企业的目标是制造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需求,获得投资财务回报;最高境界则是制造需求,创造市场,获得超额投资财务回报。如苹果公司不仅创造了iPhone,引领高端智能手机市场,更是创造了平台经济新业态,获得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的盈利能力。政府职责在于改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创新政策机制,引企引商引智。对于公益性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谋划的主体是政府。政府要聚焦问题短板,创新发展模式,降低进入门槛,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有效盘活固定资产。当前,要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谋划基础教育、医疗卫生、健康养老等民生需求项目,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谋划项目要有资源支撑,这是项目谋划的“底层逻辑”。通俗地讲,就是“有啥干啥”。资源包括矿石油气、能源、淡水、土地海洋、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还有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资本资源。项目就是整合各类资源作为投入物,通过生产劳动转化为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载体。大庆市因石油资源而兴,榆林市因煤炭资源而旺,攀枝花市因矿石资源而立,甘肃酒泉因风电资源而被誉为“风电三峡”,都是立足当地丰富的优势资源而发展壮大。但是,“靠山吃山山有空”“靠水吃水水会竭”,2013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首次界定全国262个资源型城市,包括成长型城市、成熟型城市、衰退型城市和再生型城市四大类,其中有69个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的困境。当前,传统产业产能全面过剩,必须加快转型升级,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新兴产业竞争日趋激烈,需要挖掘新赛道、寻找新空间、培育新优势,坚持走差异化道路,实现错位发展。通俗地讲,就是“缺啥干啥”。依据“木桶原理”,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了木桶的容量,只需要少量投入,补齐这块短板,就能事半功倍,显著提升木桶的容量。短板弱项既是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也是提升的潜力空间、发展的突破口。客观分析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深入剖析存在的问题不足,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发展的薄弱环节,关注能源交通、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相对滞后的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民生需求,谋划提出“填平补齐”项目,增强产业链安全韧性,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提高社会事业发展水平。项目谋划人员要系统研究国家科技创新、区域协调、产业布局、社会发展等相关政策规划,围绕基础科研布局、科技能力提升、卡脖子关键技术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重大区域战略、重大能源交通、乡村振兴、节能降碳、流域治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重大专项,结合地方发展实际需要,系统谋划补短板强弱项重大项目。通俗地讲,就是“靠啥干啥”。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将独特的区位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改革开放之初,珠三角地区靠着毗邻香港澳门的区位优势、便利的海洋运输条件和对外开放制度优势,积极引进外资、先进技术,率先开展“三来一补”,从纺织服装、家电装配、玩具鞋帽等传统产业起步,逐步建立了现代制造业体系。浙江舟山依托毗邻长三角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深水泊位资源,积极发展绿色石化产业,聘请中咨公司开展产业规划,系统谋划重大项目。自2017年至2023年,舟山石化基地在短短6年时间实现从“0”到“1”的跨越,从一个鲜为人知的小渔村成功蜕变成举世瞩目的石化基地,形成2×2000万吨/年炼油、2×400万吨/年对二甲苯和2×140万吨/年乙烯的能力,成为建设舟山群岛新区、推动杭州湾南岸石化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的重要载体。简单讲,就是“指啥干啥”。即政策规划支持啥、鼓励啥,就干啥。制定发展规划是我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并通过财政、金融两大政策工具,对企业行为产生积极的指引。自2009年起,我国开始积极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启动“十城千辆”工程,开展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试点,发布新能源汽车专项规划,明确政府机关、公共服务等领域优先采购新能源汽车。在国家政策规划指引和财政强力支持下,我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逐步提高到25.6%,在全球市场中占到60%以上的份额。其中,宁德时代锂电借势崛起,2017年首次超越松下和比亚迪,荣登动力电池全球出货量榜首,2021年市值超过万亿,成为创业板市值最大的公司。宁德市以宁德锂电为核心,谋划布局锂电产业,集聚上下游企业80多家,产品涵盖正极、负极、电解液等关键材料及电池结构件、原材料等配套材料和智能装备,形成了上下游贯通、产业间协同、多业态融合的产业生态,2022年锂电新能源产业产值达2758亿元,动力电池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目前宁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生产基地,在建和建成投产电池产能超330GWh。预计到2025年产能430GWh、全产业链产值超过5000亿元,推动福建宁德市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城市成长为动力电池集群赛道的领跑者。项目谋划的最高境界是“无中生有”,这是项目谋划的“创新逻辑”。一个城市既无资源区位优势,又无产业发展基础,还缺特殊政策加持,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前瞻谋划重大项目,无疑是难度大、风险高的挑战性工作。因此,要善于关注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提前布局新赛道,占据新空间。但是,“无中生有”并不是好高骛远,凭空冥想,“平地起高楼”;而是前瞻性着眼未来产业,瞄准成长性高、辐射面广、关联性强的领域,谋划带动性强、竞争能力强的项目,创新发展模式,着力招引核心龙头企业,借力借势弯道超车,实现突破发展。20世纪初,合肥市确立工业立市战略,大力发展家电业,在前瞻性看到显示产业的重要性和市场前景之后,合肥市政府聘请中咨公司、赛迪顾问、清华大学等专业机构研究产业规划,谋划重大项目。以京东方6代、8.5代和10.5代TFT-LCD三大液晶显示器项目为核心,累计投资1000亿元,带动上下游一大批项目陆续落户合肥,构成了“上游玻璃基板、偏振光、特种气体等设备及材料一中游模板与模块一下游液晶电视、电脑等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成功打造国家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集群。2022年合肥市GDP达1.2万亿元,全国城市排名第21位,较2000年大幅前进了61位,成为全国竞相学习的明星城市。 坚持科技创新,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谋划项目
坚持战略规划的引领作用,根据各级各类规划、国家和省资金投向和重点项目安排导向谋划项目
聚焦产业发展,根据国家发布的产业政策指导目录、特色、优势资源和优势产业来谋划项目
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导向来谋划项目
根据各类交流活动信息来谋划项目
专业咨询机构与项目谋划任务委托方沟通,明确委托的任务要求,包括覆盖领域、行业、时间跨度、工作周期、深度要求、成果形式等。根据谋划任务需要,选择具有适当专业背景、经验丰富、政策规划水平高的业务骨干担任项目经理,组建专业结构搭配、年龄梯度合理的工作团队,明确各自任务分工。根据咨询合同,制定研究计划,包括工作周期、主要节点、关键任务、调研方案、研究方法、工作成果、成本费用预算等。针对谋划任务要求,全面收集相关政策法规与发展规划,系统梳理政策,理解核心要点,把握规划战略导向,拓展发展空间,发现项目机会。采取文献阅读、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多种方式,深入研究行业和区域发展基础现状、存在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市场需求变化、技术创新动向、行业竞争格局、资源空间分布等情况。与委托方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主要园区、重点企业和乡镇街道座谈,了解真实情况,收集项目线索,把握发展诉求,分析困难矛盾,探讨解决之道。根据资源禀赋、区位交通、发展基础等条件,围绕发展战略目标,讨论发展总体思路,明确项目谋划主要方向、重点环节和关键领域。按照项目谋划委托要求,研究提出“四图三单”,包括产业链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企业分工协作关系图,以及重点项目清单、重点招引企业清单和政策规划清单。围绕重大项目,开展项目预可行性研究,进一步分析建设背景、市场前景、建设方案、要素保障、匡算投资、资金来源以及财务经济效益等。根据项目前期工作深度、政府管制要求和要素保障条件,进一步筛选项目,按照项目成熟度,提出近期、中期和远期分年落实实施计划。考虑到市场变化、技术进步、政策演化、规划调整等情况,需要对重大项目储备库适时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充新项目,剔除没有实施主体、缺乏市场需求、要素难以保障、不合政策规划的旧项目。对于具备一定研究深度、具备有效实施主体、资源要素保障可靠的项目,按照2023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可研大纲(2023年版)》要求,开展可行性研究,或是编制项目申请报告,深入研究项目建设必要性、建设方案可行性和风险可控性,论证政策符合性、要素保障性、工程可行性、运营有效性、财务合理性和影响安全性。项目筛选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项目筛选,根据地方政府的委托要求,研究提出未来一段时期的重大项目清单、重点招引企业清单、产业链图、产业布局图等。项目立项阶段:主要任务是开展可行性研究、编写项目建议书或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项目策划书等。项目决策阶段:主要任务是开展项目可行性研究,按相关规定要求,选择开展环境影响评价、节能评价等专项评价,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报告、节能评价报告。在此基础上,编制项目申请报告或资金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