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蚂哥。这期我们来聊聊扇亭。扇亭嘛~看上去就是折扇+亭子的组合。 ![]() 是中国园林艺术中以器物形态为灵感进行空间重构的经典范式。石舫也是类似的手法。 ![]() 扇亭的核心特征是将亭子的平面设计为折扇展开的扇形,形成一种“半开之扇”的意象。 ![]() 从功能上看,这种设计可以让扇亭凸出的一侧面对风景,人在亭中便可获得广角视野,将周围的景色纳入“扇面”。 中国自汉代起就有画扇面的传统,元代以后折扇因便携性开始逐渐取代团扇,成为扇面的主要形制,这扇亭的框景刚好对应了人在画中游的审美境界。 ![]() 而且由于扇亭圆角的特点,刚好可以把扇亭至于园中的拐角,把原本生硬的转角消弭呈柔和的曲线空间。 角内的空间就顺势成为一个小天井,内植芭蕉翠竹,山石小景,让游人在赏景中不知不觉就转了90度,真真是空间过渡的精彩设计。 ![]() 狮子林西南角的“遯思”亭,郭庄的迎风印月亭都是此类。 ![]() 但如果扇亭仅此而已,不过就是一个设计精巧的小空间罢了,又怎么会让文人和皇帝都喜欢呢? 这其中一定还有玄机。 ![]() 中国文人喜欢“比德”,世界任何器物都可以被文人解构,然后将自身的道德情操映射其中。 例如水喻不争之德;琴喻君子之志;菊喻安贫乐道;柱喻喻谦逊刚直…… 而折扇可以开合,就像文人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的处世观。扇亭多建于园林僻静处,文人在此可借 “扇” 的意象自比,既保留入世身份,又暗喻 “收敛锋芒,归隐林泉” 的追求。 ![]() 而文人扇亭的代表应该算是拙政园中的与谁同坐轩了~ 光绪三年(1877)张履谦以6500两银子买下当时为汪硕甫的宅园,并开始陆续修建后花园即“补园”。 ![]() 张履谦的祖父就是在山东济南以制扇起家的,后到了张履谦成了两淮大盐商,并任过户部山西司郎中。但他不忘先祖以制扇起家的历史,因此在设计修建补园景点时,就精心设计了一个扇亭,名为与谁同坐轩,以隐喻不忘根本。 ![]() 轩名直接取自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中 “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颇有些邀自然入我画卷的气魄。也将将文人孤高情怀转化为可居可游的空间。 ![]() 这自问自答,既是对世俗权贵的唾弃,也是对自我高洁的褒奖。 唯有明月、清风才能作自己的知己,这时何等孤傲啊,但孤傲却不孤寂,因为此时在扇亭中,我已经从自然中找到了慰藉。 ![]() 轩内槛联 “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杜甫《后游》)延续了轩名营造的意境。 ![]() 江山仿佛在等待诗人的归来,花柳不分贵贱,向所有人绽放美丽。这里的江山和花柳也变成了知己,一下子扇亭中好像热闹起来了。 ![]() 不仅如此“与谁同坐轩”背后(西北面)有土山,山顶造一亭,亭顶如笠帽,取《诗经》“何簑何笠”,故亭名笠亭。 ![]() ![]() 笠亭的锥形屋顶形似扇骨,笠亭的宝顶是扇的柄端,与谁同坐轩屋面则如一把打开的折扇扇页,两边脊瓦为侧骨,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倒悬的大折扇图形,而分开一看,一是折扇之面,一是团扇之面。 ![]() 这样的空间文人能不喜欢吗? 但,乾隆皇帝对于扇亭的理解似乎有所不同。 ![]() “扬仁风” 殿在颐和园中一个不起眼的小空间里,建筑还是扇亭的样式,但方向倒转,前地面以八条青石呈放射状铺砌,象征扇骨;主体建筑凹面墙体形似扇面,与地面扇骨共同构成一把折扇。 ![]() 这在皇家建筑中叫做“扇面殿”。 ![]() 皇帝在山坡高处安放扇面殿是借用了“谢安赠扇”的典故。 东晋时期,文学家袁宏(字彦伯)被任命为东阳郡太守,赴任前,权臣谢安在冶亭为其设宴饯行。谢安素来赏识袁宏的机敏辩才,欲借此机会试探其政治抱负。 ![]() 谢安在饯别时突然取出一把折扇赠予袁宏,并说“聊以赠行”。当时非盛夏时节,此举看似不合常理,实为暗含深意。 袁宏立即领悟谢安的用意,应声答道:“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意为到任后将推行仁德之风,抚慰百姓。在场贤士皆赞叹其反应敏捷且深谙为官之道。 ![]() 谢安通过赠扇,以“仁风”喻指儒家治国理念,要求官员以仁德教化百姓,而非以严刑峻法施政。 ![]() 唐代起,端午节“赠扇”成为君臣互勉的礼仪,而乾隆也通过这个典故,宣扬了“仁政”的治国理念。 ![]() ![]() 同样的手法,乾隆在北海公园也设计了一个 “延南薰” 亭。 ![]() 亭名“延南薰”直接引用先秦《南风歌》中“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的诗句。相传此诗为舜帝所作,通过咏唱和煦南风,表达君主应以仁德之风抚慰百姓、促进民生富足的政治理想。 乾隆作为造园专业户,在游园时便可以和身边大臣和随从宣扬自己的仁政思想,真的一举多得。 ![]() ![]() 一个扇面朝外,接纳天地与自然对话; ![]() 一个扇面朝内,君临天下,恩泽四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