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都修波。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抽动症孩子我见过太多太多。 看着他们挤眉弄眼、咧嘴耸肩,成堆的西药吃下去,症状不见好,还犯困、没精神,我的心里也一阵发酸。 其实抽动症在中医看来,并不是洪水猛兽,说到底就是孩子体内的“风”太大了。 ![]() 所谓 “风盛则动”,就像刮大风时树枝被吹得乱晃,孩子体内这股 “风” 一旦失控,就会拽着筋脉、肌肉不受控制地抽动。 那这股 “风” 从哪来?跟肝、脾、肾都脱不了干系。 现在的孩子,学习压力大,情绪像被拧紧的弹簧,肝气一郁就容易生风; 爱吃炸鸡甜食,把脾胃吃伤了,气血供应不上,筋骨失了滋养,就像没浇够水的树苗,风一吹就乱晃。 加上熬夜、久坐,肝肾阴虚,虚火一烧,这股 “风” 更是越刮越猛。 不过别慌,老祖宗早给咱们留了法子! 白芍和钩藤这两味药,堪称抽动症的 “天生克星”。 ![]() ![]() 白芍尝起来酸酸甜甜的,性子却特别温柔。就像妈妈轻轻抚摸孩子的后背,能把紧绷的肝气一点点捋顺。 中医说它 “养肝血、柔肝体”,打个比方,肝就像个仓库,白芍能把里面的 “血粮” 囤得足足的,仓库满了,“风” 自然掀不起大浪。 钩藤更有意思,新鲜的钩藤长着弯弯的小钩子,看着就像要把 “风” 牢牢钩住。 它性子平和,却有一手清热平肝、息风止痉的绝活。就像夏天突然吹来的凉风,能把体内乱窜的 “热风” 吹散,让抽动的肌肉瞬间安静下来。 你看,这两味药搭在一起,简直是天作之合。白芍负责 “安抚”,钩藤负责 “镇压”,一个补肝血,一个清肝火,抽动的症状自然不敢嚣张。 ![]() 不过,想用这两味药改善抽动症,可不是简单抓点药煮水喝就行。 中医讲辨证用药。每个孩子的情况都不一样,有的孩子除了抽动,还爱发脾气,舌质红,这是肝火旺;有的孩子胃口差、舌苔厚腻,说明脾虚有痰湿。 所以得找中医仔细辨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在这两味药的基础上搭配其他药材,开出专属的方子。 我的门诊病例 比如之前门诊上有个10岁的小患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这孩子来的时候,每分钟能眨几十次眼,喉咙里还总发出'吭吭'的声音。 家长说西药吃了半年,效果时好时坏,孩子整天昏昏沉沉的,成绩一落千丈。 ![]() 我一看这孩子,舌头发红,嘴唇干裂,晚上睡不踏实,典型的肝阴不足、肝风内动。就用钩藤、白芍做基础,配上菊花清肝热,再加点甘草调和。 结果呢?喝了一周,眨眼次数就少了一半;调方两次后,怪声基本消失;前后调理三个多月,孩子抽动症状就全部消失了。 最让家长欣慰的是,孩子精神好了,学习也能集中注意力了。 ![]() 最后给家长们几个建议: 1、晚上9点前一定要让孩子睡觉,熬夜最伤肝; 2、少批评多鼓励,情绪稳定对缓解抽动特别重要; 3、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这些就像是在给身体里的'风'煽风点火。 记住啊,抽动症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治不好的病。 就像园丁照料小树苗一样,只要我们用心调理,再大的风也吹不垮我们的孩子! |
|
来自: 我爱看金匮伤寒 > 《自闭症、抽动症、多动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