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照相馆的那点儿事

 苏迷 2025-05-24

                     李   涵

      儿时我曾经瞬间有过希望长大当一个摄影师的想法。那是我上小学时,有一次在家里五斗橱抽屉里看见了一只黑色的长方形的小胶木盒,大小与我们现在的手机差不多,稍宽些,厚好多,正面还有一个镶着玻璃的圆柱体。爸爸告诉我这是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带回来的照相机,可以拍照留影。那个年代照相机极少见,他见我是懂非懂,就拿出一些他以前拍的照片给我看。看着这些照片上栩栩如生的人儿和景色,对画画特感兴趣的我突然产生了以后要当一个会用照相机拍照的人的念头。

           老照相馆里拍张美女照

                    李  涵绘

    说起照相,因为那时私人有相机的极少,要拍照只能去照相馆。年过五十的老苏州只要说起照相馆,都会提到当年邵磨针巷里赫赫有名的国际照相馆。这是苏州城里顶尖的最大的老牌照相馆,不仅因为它坐落在市中心且又与苏城负有盛名的人民商场毗邻,更重要的是这家照相馆的规模设施和照相水平全面碾压苏州的其他照相馆。我年轻时到人民商场购物或闲逛时,总要在国际照相馆大门两边宽大敞亮的橱窗前停留许久,那里不仅陈列有各种高档的照相器材,更有好多帅哥靓女的半身照片和风景照,黑白的着色的都有。尤其那些风姿绰约眉目传神的美女照片,让那时还年轻的我看得不禁怦然心动,久久不愿离去。

                  照相馆的橱窗

    记得国际照相馆有两三层楼面的营业空间。楼下主要是接待顾客的柜台、座椅和占据了很大面积的橱窗,从旋转楼梯上楼,有几间大小不等的摄影间,用于不同顾客的需要,如证件照、婚纱照、生活照的拍摄。在那里能享受到最好的服务和拍摄到最好的照片,当然其价格也是全市最贵的。
    我少年时曾在国际照相馆拍过一次小学毕业的证件照和几次全家福,其中印象最深的是1961年外婆八十大寿时在那里拍的全家福。我属马与外婆正好相差六轮,那时才八虚岁。不知怎么的,那天我在照相机前头总不由自主的向右歪,摄影师不嫌弃烦的一遍又一遍的纠正我的头姿,最后总算拍好了。现在仍能看出照片里所有的人中我是最不自然的,头是硬别着的。

            我家的全家福(1961年)

    我有一个同学的爸爸好像是国际照相馆的摄影师,我们小学毕业的合影就是专门请他到学校来拍的。可惜这张照片现在已经找不到了。

    那时观前街作为苏州最繁华的商业中心,还有几家照相馆,如观东稻香村旁座南朝北的大华照相馆,观西食品公司旁座北朝南的光明照相馆,太监弄还有一家美琪照相馆(具体位置已记不得)。
            
 这张我与奶妈的照片就是美琪照相馆拍的
    
   我结婚时的照片就是在大华照相馆照的,好像当时找了一个熟人才去拍的,主要是希望拍得好一点,取照快一点,另外价格么最好能尽量便宜点。光明照相馆离我家稍近些,比较擅长拍儿童照,我女儿小时候很多照片都是在那拍的。另外东中市人民路口的海燕照相馆照片也拍得不错,离我岳母家较近。女孩子爱美,我爱人出嫁前常去那里拍照,一来二去与摄影师就熟悉了。因此,那儿也是带女儿去拍照较多的地方。那阶段自己没有相机,为了常常给可爱的女儿拍摄她成长的照片只能到照相馆去,选择的照相馆都在家的附近,而其他的照相馆一般是不去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前苏州大大小小的照相馆其实蛮多的,我有几个画画的画友就是这些众多照相馆里的美工,记得其中一位美女画友是胥门万年桥西堍一家照相馆的美工,已多年不见,不知现在是否安好。那时很少彩色胶卷,照片通常是黑白的,为了满足顾客希望照片有鲜艳色彩愿望,美工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用专门的照相水彩色给黑白照片上色。我的一张结婚照就是黑白照上色的,很贵,所以拍了三张结婚照就上了一张的色。到了八十年代中后期彩色胶卷和彩色冲印逐渐普及了,拍彩色照片才成了极其普普通通的事。现在有不少朋友为了追求沧桑感,特地把彩色成黑白的,真是六十年风水轮流转啊。 

   这是我83年在大华照相馆拍的结婚照,色上得蛮好的,和彩照差不多。

   那时还有一个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的现象,就是每家照相馆的旁边几乎都有一家相当规模的理发店或美发厅,如国际照相馆的对面是苏州天花板级的汉民理发店,大华照相馆的边上是白牡丹美发厅等等。通常,理发店沿街的橱窗里也会陈列一些各种发型的美女帅哥大照片。我想这也许是为满足顾客的需求同时得到商业上的共赢吧:美女走出美发厅正好就近去拍张照片,留存刚烫好头发的美颜,照相馆因此有了更多的生意,而这些照片也为理发店做了相应的广告。

    .照相机和照相馆为我留下了很多幸福甜蜜和珍贵的瞬间,至今我的好几个抽屉和柜子里还塞满了旧时的照片和胶卷底片。有时回想起一些往事会找出这些照片来看看,并且感慨一番:岁月如梭,一去不复返。可惜现在到照相馆拍照的人越来越少,尤其是手机拍照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普及,使人们离照相馆更加疏远,照相馆的经营日趋惨淡,就是这大名鼎鼎的国际照相馆也于多年前在苏州的繁华商圈消失了。

    写到此处,突然想起我在照相馆除了照相消费外,还在照相馆赚过一笔小钱——我的第一笔外快。

    八十年代中期的某一天,我的好友老姚来找我,说是石路上一家有名的“金城照相馆”需要搭建一组布景用于拍照,需要我来帮助设计制作,当然费用也要给的。当时我还在工厂工作,与爱人总共每月不满百元的工资奖金,既要养活自己和嗷嗷待铺的女儿,还要支出学习画画的费用,每月收支勉强维持平衡。听到有这么个赚钱的机会岂肯放弃?我来到照相馆找到了经理,经理姓李与我同宗,已近退休的年龄,是个很好打交道的人。经一番对设计制作要求的探讨和费用的讨价还价,很快确定了方案。这是我第一次在工作之外赚外快,其实心里也没有底。我只能连续几天跑了好几家照相馆,实地勘察了他们的布景制作,还找了一些画报上西方建筑的照片作为蓝本。几天后,我拿了画好设计图到金城照相馆,得到了宽厚的李经理的同意认可。等木工把木结构做好后,我开始动手。当时我在工厂当钢铁化验员,天天上中班,早上到午后一点多这段时间可以自由支配。每天早上我把女儿送到岳母家,然后带上午饭(不舍得花钱在外吃午饭)赶到石路,糊白纸、用水粉色刷底、描图案、画背景。每天从早上干到下午一点,收拾一下,再匆匆赶回厂里上班。这样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总算完成了一个欧式廊檐带花园的照相布景(可惜未留下完整的照片)。今天回想起来,真心感谢老姚和李经理,让我在绘画学习的道路上有了既服务社会的实践还能赚钱的机会。

       这是当初时兴的布景照片。
            五六十年代黑白照片的底片

    苏州照相和照相馆的历史和故事很值得一写,我有很多摄影界的朋友和文友也在不同的文章中有较多的阐述,更有专业人士写了一些学术性的研究文献。而我既不是业内人士,也没有下功夫做过专门研究,此文只是把我与照相馆之间发生的事,做一个回忆和记录,让大家饭余茶后瞎看看而已。

吴郡承远堂公众号    25.3.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