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写诗词丨佳节又重阳,人比黄花瘦——宋代顶流女词人李清照最出名的诗词之《醉花阴》,穿越千年的思念与坚守

 怀旧htw8nb7sti 2025-05-24

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简析

图片

 原文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赏析

一、创作背景与情感基调  

这首词创作于李清照婚后第三年(1103年),时值重阳佳节。彼时丈夫赵明诚因求学远游,独居深闺的李清照以词寄情,将思念与孤寂凝结成字字珠玑的《醉花阴》。

全词以“愁”为脉络,通过细腻的物象描写与情感渲染,塑造了一个因相思而憔悴的闺中女子形象,成为婉约词中“以景写愁”的典范。

二、上片:漫漫长日的孤寂  

开篇“薄雾浓云愁永昼”七字,以阴沉的天气隐喻心境——白昼因愁思而显得格外漫长,连香炉中袅袅升起的瑞脑青烟(“瑞脑销金兽”)也成了时间凝滞的见证。

词人并未直言孤独,却通过“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的细节,将秋夜的寒意与内心的凄凉交织:玉枕纱帐本是夫妻共眠之物,如今却只剩她独守空闺,凉意浸透的不仅是肌肤,更是被思念掏空的心。重阳佳节本应团圆欢聚,一个“又”字,道尽年复一年离别的苦涩。

三、下片:黄昏把酒的凄婉  

转入下片,词人试图借酒消愁:“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的典故,却无半分悠然——菊花的幽香盈袖,反衬出无人共赏的落寞^3。此处暗含《古诗十九首》“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的深意,暗香越是浓郁,离愁越是无处安放。

最终,情感在“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中喷薄而出:西风卷帘的刹那,人与菊花在萧瑟秋意中形成凄美对照。以“瘦”作结,既是对形体憔悴的写实,更是对精神孤苦的升华。

三、艺术特色与历史评价  

1. 意象的隐喻性:全词以“薄雾”“浓云”“瑞脑”“黄花”等意象编织愁绪,将抽象情感具象化。如“玉枕纱厨”既是奢华闺阁的象征,又暗含往昔欢愉与当下冷清的对比。  

2. 以花喻人的突破:古人多以花喻女子美貌,李清照却反其道而行,以凋零的菊花自喻。“人比黄花瘦”不仅写出形销骨立之态,更赋予菊花高洁坚韧的品格,与词人清雅脱俗的气质浑然一体。 

3. 结构的精巧布局:从“愁永昼”到“人比黄花瘦”,情感层层递进。上片以白昼至深夜的时间线铺陈孤寂,下片以饮酒赏菊的场景触发爆发,结尾三句如画龙点睛,将全词推向高潮。

此词问世后,历代文人赞誉不绝。明代沈际飞称其“言情入神,写境逼真”,清代陈廷焯更直言三句结语“绝佳”。值得一提的是,传说赵明诚收到此词后闭门三日,作词十五首与之比肩,却终不及妻子寥寥数语的深情。

图片

 结语  

《醉花阴》的动人之处,在于它超越了寻常闺怨的窠臼。李清照以士大夫的笔力写女性私语,将思念化作一瓣菊香、一缕西风、一声轻叹。千年后读来,仍能触摸到那个重阳节的凉意,和一位女子为爱消瘦的身影。这份“人比黄花瘦”的痴绝,不仅属于李清照,更成为古典文学中关于等待与坚守的永恒隐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