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盦、巽斋、寐叟、东湖庵主、谷隐居士、城西睡庵老人等,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官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擢郎中,居刑曹十八年,专研古今律令。后任总理衙门章京,调外交部,出授江西广信知府,擢安徽提学使,并赴日本考察学务。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官安徽布政使。宣统二年(1910年),因病乞休,从此侨寓上海,号其楼为“海日”,以遗老自居。民国六年(1917年)七月,参与张勋发动的“丁巳复辟”,被任为学部尚书,失败后闲居上海。民国十一年(1922年),沈曾植逝世,享年七十三岁。 沈曾植被誉为“近世通儒”,仅书法一项便启智了康有为、王国维、于右任、马一浮、谢无量、李叔同、王蘧常、潘天寿等众位大家,可谓近百年书坛“广大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书学》中评价沈曾植:“他是个学人,虽然会写字,专学包世臣、吴熙载一派,没有什么意思的;后来不知怎的,像释子悟道般的,把书学的秘奥'一旦豁然贯通’了。他晚年所取法的是黄道周、倪元璐,他不像别人家的死学,方法是用这两家的,功夫依旧用到锺繇、索靖一辈子的身上去,所以变态更多。专用方笔,翻覆盘旋,如游龙舞凤,奇趣横生。他死后,墨迹流传,售价更昂,可见时人还有些儿眼光。”教化主”。 马一浮曾说:“寐叟章草,下笔险峻,波磔飞动,匪特近世独绝,亦宋仲温、文五峰所未能也。”;沙孟海评价:“开古今书法未有之奇境。”;康有为在沈曾植绝笔对联中题:“寐叟尚书与吾交垂四十年,无事不共,无学不谈,文史儒玄,冠冕海内……若其行草书,高妙奇变,与颜平原、杨少师争道,超轶于苏黄,何况余子。”近世学者对沈寐叟书艺评价之高可见一斑。 沈曾植治学严谨,综览百家,后专治辽、金、元三史,与边疆历史地理及中外交通史事。其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又有“中国大儒”之誉。他还工诗词、书法。其诗宗孟郊,而所作洁净精妙,又近于陆游。书法以草书著称,取法广泛,碑、帖并治,熔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晚年在政治上趋于保守,在学术、艺术上却富创新,对后人影响颇深。其著述繁富,有《蒙古源流笺证》《元秘史笺注》《海日楼诗集》《海日楼文集》《海日楼札丛》《海日楼题跋》等。 沈曾植书法广取博收,中年以后由帖转碑,晚岁求变,擅铺毫、转指,点画生涩、古拙,文字结体错落缤纷,尽写胸中逸气,变化丰富。曾熙曾谓其书法:“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又谓:“惟下笔时时有犯险之心,所以不稳,字愈不稳则愈妙。”百余年来,私淑沈氏书风的书家也越来越多,然而苦于出版物不可多见,给学习沈氏书风造成一定的难度。 临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