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热衣原体肺炎,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发的人畜共患病,其感染途径主要为吸入鹦鹉、鸽子等鸟类的排泄物。此病具有传染性,不仅能在禽类间传播,还能由病禽传播给人类,同时存在一定的人际间传播。在亚洲地区,其发病率相对较低,而在欧洲及澳洲则较为常见,这可能与欧洲及澳洲鹦鹉等禽类病原体携带率较高有关[1]。鹦鹉热衣原体是一种严格的细胞内寄生病原菌。当人体通过飞沫吸入后,病原体进入血液,并随血液进入肝脾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在其中完成细胞内增殖。随后,病原体再由血液播散至全身,引发各种症状。因此,鹦鹉热衣原体感染不仅可能引起呼吸系统症状,还可能引发全身其他肺外表现。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症状多样且非特异性,可能表现为头痛、全身酸痛、高热、呼吸困难、干咳、呕吐等症状,容易误诊为支原体肺炎或军团菌肺炎等其他疾病。在诊治过程中,需要关注患者的病史和临床表现,尤其是与禽类的接触史。1、胸膜下分布的实性病灶,单发结节、实变、磨玻璃样影[2,3],其早期与叶间裂存在清晰的界限,然而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病灶有可能跨越叶间裂分布。2、病灶有可能导致膨隆或叶间裂下坠,但其侵袭性并不显著,不会对周围的组织结构以及胸膜胸壁造成显著的破坏。3、部分病灶周围可出现晕征,并有可能随着病情的进展而出现胸腔积液。 上图:女性,29岁。咳嗽、咳痰伴发热5天。左肺下叶大片状实性病灶,沿肺叶分布,部分呈磨玻璃影,内部见支气管充气。上图:男性病人,鹦鹉热肺炎,肺外围胸膜下片状实性病灶,沿胸膜下横向分布,内见细支气管影,邻近血管增粗。 胸膜下分布的实性病灶,单发结节、实变、磨玻璃样影,如高热、白细胞计数异常(无论是偏低还是偏高)、CRP和PCT水平升高,以及肝酶、肌酸激酶异常、低钠、低钾血症等,且病情在短时间内迅速进展,医生应高度警惕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是否有与鸟类或家禽的接触史,特别是在常规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时,更应重视这一可能性。 [1] 李嬪,王梅,刘新勃,等.山东省部分地区家禽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情况调查[J].中国预防兽医学报,2015, 37(7) : 514 - 517.[2] GOSBELL IP, ROSS AD, TURNER IP. Chlamydia psiOaci infection and recurrent infection among veterinarians [J]. Australian Veterinary Journal, 1999, 77(8): 511-513.[3] LONGBOTTOM D, COULTER LJ. Animal chlamydioses and their zoonotic implications [J]. Journal of Comparative Pathology, 2003, 128(4): 217-2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