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像记忆 | 徽派民居的门楼与门罩

 _冯晓晖_ 2025-05-24 发布于海南

2025年5月,江西婺源理坑村

昨天的文章写是徽派民居的木门,其实这些木门大多是近几十年重配的。正如古锁收藏与研究专家张廷老师所留言:“自50年代伊始,门扣、拉手、木门闩逐渐被简易铁环和弹子锁取代。老门锁的式样与材质早已被人遗忘,传统建筑上的'面子’与'铜活’,已面目全非,甚至消失无踪。”
确实,如今各地的“古民居”,早已见不到百年前的大门,都是新的,无非显得比较旧而已。
从建筑意义上说,“门”不仅指门扇本身,还包括门框及与门的功能相关的建筑构件。在传统徽派建筑中,最具观赏价值、也最具特色的,往往是门楼与门罩。

门,就是“门面”,直接反映房主的社会地位、职业和经济水平。传统民居对门的重视程度远甚于其他建筑外观构件,徽州尤为突出。

婺源县理坑村福寿堂
明清以来,徽商行贾天下,积累了大量财富。常言道:“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有钱了,总要回故乡显摆一番才算圆满。

然而,徽州山多地少,依水而居的村落房屋极度密集,每家宅子的面积都差不多。除了少数高官可以拥有稍大的宅院外,再富有的商人也只能住在的祖宅里,几无扩展空间。


婺源县理坑村尚书第
徽派建筑使用的材料和主体风格高度统一:青砖、黛瓦、白灰、马头墙;窗户为防盗而开口极小且位置较高。简单地说:远看起来,都差不多。

因此若想要炫富,唯一能做文章的地方,就是门构件,主要是门楼或门罩。

婺源县理坑村云溪别墅的门楼
所谓门楼,是独立于主屋之外的门庭建筑,需要额外的占地空间。这类讲究的宅院常会在主屋一侧留出一条独立的巷道,用以修建门楼。进入门楼,再转入内门,方可抵达厅堂。

在徽州,能建门楼的人家极少,因为土地有限,户型紧凑。

婺源县理坑村的小门楼

绝大多数民居只能将大门开设在厅堂的外墙上,因此需在门上方修建遮雨的门罩。于是,当年的徽州人将大量金钱花在门楼或门罩之上(门罩可视为缩小版门楼),精雕细刻,极尽繁缛奢靡,甚至有“千金门楼四两屋”的说法。
因此,旅行在徽州的古村中,门楼、门罩是最值得品味的传统文化符号。它们是真金白银打造的华丽桂冠,是昔日徽商奢靡的荣光。

可惜的是,经过那个年代后,绝大多数明清时代留下的门楼、门罩都已毁坏,那些寓意美好的如意、莲花座、鲤鱼跳龙门等等,都被归类为“四旧”,被铲除、砸碎,愈精美的,毁得愈厉害。

它们也不会再被恢复了,那些能精雕细琢的老匠人早已逝去,而粗制滥造与水泥的涂抹,只能让它们变得更加丑陋。

如今的乡里人也没钱再在新房上雕琢门罩了。出去赚了大钱的人,也不会回到家乡炫富。有钱,干嘛不在城里买个大宅子?

但传统总在延续,人们美好的愿望依然存在。新房子做不起精致的门罩,画一个,也是好的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