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作为西北地区重要的文化交汇点,其羊肉饮食不仅是一种味觉享受,更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民族智慧。从选材、烹饪到食用礼仪,兰州人将“吃羊”发展为一门融合自然、技艺与文化的学问。 一、 选材:地理与品种的极致追求 “永登七山羊”的贡品基因 兰州人吃羊首重品种,尤以永登七山羊为尊。这种羊源于明代,因曾作为贡品获明成祖盛赞“天下羊肉第一味”而闻名。其肉质细嫩、肥瘦相间,膻味极轻,得益于七山乡独特的碱性土壤和天然牧草(如沙葱、甘草等),羊群长期食用含碱性的植物,中和了肉质的酸性,形成了独特的鲜香。现代养殖中,七山羊仍坚持散养模式,确保肉质紧实,成为兰州羊肉的标志性品种。 ![]() 据传,永登连城鲁土司曾将“永登七山羊”进贡给明成祖,明成祖尝后龙颜大悦,赞不绝口,称其“天下羊肉第一味”,予以重赏,令其岁贡。从此“永登七山羊”名扬京城、闻名遐迩,成为甘青一带汉、蒙、回等民族美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美味佳肴。 东乡贡羊的“皇家血统” 东乡族培育的东乡贡羊,历史上亦是宫廷御用食材。其肉质纤维细腻、膻味小,因生长于干旱少雨的山地环境,牧草中混杂野葱、百里香等天然香料,赋予羊肉独特的“草药香”。东乡手抓羊肉的制作技艺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选材严格限定为本地羔羊,体现了对传统品种的坚守。 ![]() 东乡的山峦之间生长着小白蒿、甘草、秦艽、蒲公英等数十种野生中草药和百里香、野葱、蒜等数种调味草类。东乡贡羊除了食百草、饮山泉外,还会“吃土”,摄取土壤中他们体内需要的矿物元素,这就使其肉质细嫩,不腥不膻,入口溢香,美味异常。 二、 烹饪之艺:技法与调味的哲学 “大道至简”的手抓羊肉 ![]() 手抓羊肉是兰州饮食文化的象征,讲究“原汁原味”。整羊经清水炖煮,仅以姜片、花椒去腥,火候需精准把控——旺火去浮沫,文火慢炖至肉质酥而不烂。食用时按部位分切肋条、脖颈等,蘸椒盐或蒜泥,强调羊肉本身的鲜甜。这一做法源自游牧民族的饮食传统,体现了西北人对食材本味的尊重。
![]() 黄焖羊肉则展现了兰州人对调味的精湛掌控。选用肋排切块,经爆炒后加入十几种香料(如草果、山奈、砂仁),焖煮至汤汁浓稠,最后加入土豆粉条、青椒等辅料。其工艺繁复,需“十八式”技法层层递进,既保留肉香,又融合多重滋味,曾是清代御膳菜肴的民间改良版。 羊头:分“干头”(仅眼、脑)和“肉头”(带皮肉),需按顺序食用:先吮羊眼汁水,再掰骨取脑髓,最后配高汤解腻,充满仪式感。 ![]() 烤羊头 羊杂:心、肝、肺、肠等切碎煮汤,或制成筏子面肠(小肠灌面)、炒拨拉(铁板羊杂),体现物尽其用的生存智慧。 ![]() 羊杂汤 烤制艺术:羊肉串讲究“两瘦夹一肥”,炭火急烤锁住肉汁,外焦里嫩;羊腰子裹羊尾油炙烤,以焦香掩盖膻味,成为夜市灵魂。 ![]() 两瘦夹一肥 三、 饮食习俗:社交与文化的载体 “平伙宴”的集体记忆 东乡族的“平伙宴”是兰州羊肉文化的缩影。旧时村民凑钱买羊共食,演变为今日的社交盛宴。亲朋好友围坐炕头,分食整羊,佐以生蒜、洋葱,延续着互助共享的传统,强化了族群认同。 ![]() 东乡人“吃平伙” 夜市的市井狂欢 正宁路、南关夜市是兰州羊肉的“深夜食堂”。羊杂汤、烤羊肉、羊头摊位林立,食客围炉而坐,以烟火气驱散严寒。这种“粗犷中的细腻”不仅满足味蕾,更成为西北人豪放性格的写照。 ![]()
“羊皮筏子”的生态智慧 兰州人吃羊的学问延伸至对羊皮的利用。羊皮筏子以整张羊皮充气扎制,曾是黄河上的重要运输工具,现成为非遗文化符号。其制作需精选无伤疤的山羊皮,经发酵、涂油等工序,既是实用技艺,也是生态循环的体现。 ![]() “皮筏”历史悠久,《水经注·叶榆水扁》就有记载,《旧唐书· 东女列传》:“以牛皮为船以渡”,《宋史·王延德传》:“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兰州羊皮筏子由清光绪年间(公元1700年)兴起,距今300多年历史,传承不断,分布在以兰州为主的甘肃、青海、宁夏、内蒙的黄河两岸广大地区。 “鲜”字的哲学诠释 兰州人将羊肉视为“鲜”之极致。古汉字“鲜”由“鱼”“羊”构成,在远离海洋的西北,羊肉成为“鲜味”的代名词。从宫廷贡品到百姓餐桌,羊肉既是物质享受,亦是对自然馈赠的感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