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丨探秘道口古镇

 昵称45109175 2025-05-25 发布于浙江

五一假期,春光明媚,繁华似锦,似乎不出去走走太可惜了。我不喜扎堆,于是,避开人多的景点,来了趟道口古镇一日游。

道口古镇,位于安阳市滑县西北边的卫河之滨、鲧堤之上,兴起于隋唐大运河发达的漕运时代。古镇历史风貌保存较为完好,现存的临街古商铺和古民居共1000多间,主体建筑多是硬山式单檐两层楼房,上有小青瓦覆顶。

2014年,道口古镇被国家住建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中国运河城镇的典型代表之一。

一说起道口,让人自然而然便想到了烧鸡。“道口烧鸡”,酥香软烂、咸淡适口、肥而不腻,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型”四绝,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又被誉为“中华第一鸡”,可谓远近闻名,香飘万里。因此,道口素有“烧鸡之乡”的称号,“道口烧鸡”也成为一个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专用名词。

我们一进入道口镇,就发现在街道两旁,隔三差五就会冒出一两家售卖道口烧鸡的店铺,招牌上醒目的写着价格,从30-50元不等,那味道诱人的很啊!其中,名气最大、排队人最多、最受顾客青睐的,当属道口“义兴张”烧鸡。

在道口古镇的十字街中心位置,我们有幸见到了始创于1661年,有着“ 百年老字号”的道口“义兴张”烧鸡老店。在店门口,挺立着一尊创始人张炳的半身石刻雕像,其笑容可掬,目光炯炯有神。

话说清顺治十八年,即1661年,张家先祖开始以制作道口烧鸡维持生计,当时,不过是一间很普通烧鸡店铺,生意也很一般。历经数代的经营,到清乾隆五十二年,即1787年,张家制作烧鸡的手艺传到了张炳手上。张炳看着日渐惨淡的生意,觉得不能固守着老一辈的手艺一成不变,应该有所创新,有所改善,才能使得自家的生意更加红火。恰巧,他的一位老朋友刘义,回到故里,他可是一位“御厨”,在皇宫负责给皇帝做饭的。老友重逢,自然是有说不完的话,张炳借此机会,便向刘义请教制作烧鸡的工艺。刘义不愧是见过大世面,见多识广,平日里,时常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名厨交流、切磋,对制作烧鸡方面也颇有心得。因为和张炳有着多年的交情,于是,将自己的独家秘诀和盘托出。张炳闻听,如获至宝,兴奋不已。他回家后,按照刘义传授的经验,经过反复的试验、品鉴、改进,以百年循环老汤为底料,以陈皮、肉桂等多味佐料入味,遵古炮制、精心制作。终于,烧制出了香味浓郁,色泽柿黄、形如元宝、造型独特的张记烧鸡。一经推出,在道口镇立马引起了轰动,人们争相购买、品尝,食用时无需刀切,用手一抖,骨肉即自行分离,无论凉热,食之均余香满口。一时间,张家烧鸡铺门庭若市,名扬天下。张炳为铭记好友刘义的授艺之恩,于是,给自己家的烧鸡店取名叫“义兴张”,乃 “义友济兴”之意。

听了店家这一番介绍,我们才了解了“义兴张”招牌的来历,也让我对张炳的为人刮目相看。中国有句老话“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受人之惠,要记在心里,要学会感恩。人们常说,这做生意之前,要先学做人,做人讲的是“仁义”,做生意讲的是“诚信”,“人无义则不待”,“人无信则不立”,通常,人有多大的格局,就能够成就多大的事业,不无道理啊。

如今,“义兴张”连锁店,在道口、在滑县、在安阳、在郑州,甚至遍布国内,张家祖传烧鸡技艺,一直沿用至今。

我们继续前行,穿梭在道口古镇里。古镇的古建筑星罗棋布,街道纵横交错。沿运河建有一条南北长约3000余米的顺河街,顺河街和大集街交汇处的十字街,又将该街一分为二,十字街以南叫顺南街,以北叫顺北街。古街沿河而建、因河而兴,商铺连绵、巷弄交错,有着北方水乡的独特韵味。

我们走走停停,欣赏着街边的老建筑,诸如滑县百货公司、黄塔膏药历史馆、新华书店、同和裕银号旧址等等,依稀可见明清商埠的风貌,也折射出古镇昔日的热闹与繁华。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位于大集街西段的同和裕银号旧址。

同和裕银号,始建于1915年,原有房屋100余间,占地2余亩。 1937年破产后,清县人民政府、道口镇人民政府等曾先后设立于此。1994年部分建筑被拆除,现存前院东西厢房及南临街楼。2015年设立道口同和裕银号展馆,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迈步,进到院内,映入眼帘的是正对大门的一块硕大的照壁,照壁上题有家训,四个大字: “有余不尽”,意思是凡是都要留有余地,留有后路。也是儒家“财不可露尽,势不可使尽”思想的集中体现。但凡做生意的人,都明白一个最浅显的道理,“所有的鸡蛋是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就像我们今天常说的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天有不测风云,以免血本无归啊。 做生意是这样,做人和持家,更应如此。看到这一家训,让我想起巩义康百万庄园那块著名的“留余”匾,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院内设有东西厢房、客厅、帐房、马厩及库房,屋内还保留着过去的一些家具、百货、书籍、文具、绸缎、生活用品、名人字画等等。可见此家主人家资殷实,家中不仅备有私家马车,而且,还有一架造型精美的楠木轿子和一顶迎亲的大花轿,大花轿内,还保留有印有龙凤图案的大红绸缎,仿佛能感受到主人家当年喜结连理的那份喜悦与幸福。

临街楼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上以青瓦覆顶,造型古朴,马头墙的设计,是典型的皖南徽派民居风格,它美观与实用兼具,不仅具有防火功能,还为建筑增添了灵秀之美。

展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1912年,爱国实业家王晏卿在新乡创办了同和裕银号。三年后,在道口古镇开设第一家分号,依靠运河航运直达天津。自此,同和裕银号“北伸平津,南延沪宁,东至新浦(今属连云港),西达成都、太原”。占据经营的有利地势,先后设分号43处,店员850余人。同时兼有工商企业五十余家,从业人员达3000余人,先后经营21载。

王晏卿长期在此坐阵,指挥全局。1915年到1920年道口同和裕银号的金融业务种类逐渐增多,商业也从最初以五金铁货为主发展到粮棉、文具、百货以及土产品出口等领域。但是,同和裕银号终究没有逃过经济发展的规律,几经飘摇,于1937年10月宣告破产,道口镇同和裕和其他40余家分号也一起随之关门歇业。

昔日的同和裕银号虽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各地的分号也随之不见踪迹,但古镇人记住了在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的银号,留住了它的容貌。它是目前仅存的三处分号中,年龄最长的一处。2015年,银号百岁华诞之际,古镇人又将其恢复如初,向游客免费开放。

古镇还有一大特色,胡同众多,素有“十二街一巷七十二胡同”一说,大大小小,四通八达。沿河而立的顺南、顺北老街、一面街,现存长约3000米。其中,顺河古街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民居建筑群落,也是一处地地道道的明清北方民居建筑博物馆。

这里的胡同有的宽一些,有的却很很窄。其中,有一条胡同,称作“裤裆胡同”。名起于胡同的形状与结构,该条胡同很不规则,如一截裤腰、似两条裤腿,因此得名。这种命名方式既形象又生动,反映了古镇居民对胡同的直观感受和幽默感。

走进这条裤裆胡同,脚下的石板路不算平整,靠墙两侧的地面铺设有宽窄不一的石砖,经过岁月洗礼,泛起斑驳的青色。胡同最窄处不足一米,仅能通过一辆电动车 ,遇到行人则需要侧身。胡同曲折蜿蜒,每前进一步,都串联起古镇的过往与现在,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居民的日常生活。

“一京二卫三通州,要论码头数道口”,这是明清、民国时期在卫河沿线流传的一句俗语,道出了道口古镇在运河航运中的重要地位。北门外码头,是古镇中较为繁忙的货运码头之一。据古镇居民介绍,北门外码头在明清时期尤为繁忙。那时,运河航运发达,道口古镇作为水陆交汇的商贸重镇,吸引了众多商贾云集。码头上,来自各地的船只络绎不绝,货物堆积如山,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这里还有一处水胡同码头,位于道口镇顺河南街水胡同西端,清代建筑,由青石垒砌,处于古镇繁华地段,早期主要为摆渡口与古镇居民生活取水之处。北侧设有排涝口和防洪闸,兼具排涝防洪功能。汛期,镇内积水可通过排水口流入卫河;河水上涨时,将闸板放入闸槽, 两闸板之间填入沙袋或黄土,可防止洪水倒灌。

听当地人说,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七至二十九,道口古镇都会举办正月古庙会,这是豫北地区正月里最后一场民俗盛会,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庙会期间,古镇张灯结彩,方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的人们都聚拢而来,为的是一睹古会丰富多彩的社火表演。古会上高跷、背阁、抬阁、旱船、担花篮、舞狮子等表演吸引了众多游客,是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的一次集中展示。人们最期待的是独具特色的背阁、抬阁表演,每逢此时,古镇的街道便成了欢乐的海洋。孩童们装扮成神话人物、历史英雄,高高站在特制的阁楼上,在众人的簇拥下巡游街巷,热闹非凡 。

走进道口古镇,就仿佛翻开了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页都记录着古镇的变迁与历史的脉络。在这里,你可以放慢脚步,细细品味那份穿越时光的生活画卷,感受古镇那独有的韵味与风情。

夕阳西下,我们恋恋不舍,踏上了归程。我在心中默默与古镇相约,等到明年的正月里,还会再来这里的!

李炜,笔名炜子,河南郑州人,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喜用文字记录人生的喜怒哀乐,作品散见于《京九晚报》《人民邮电报》《精神文明报》《河南工人日报》《德州晚报》《河南通信报》《嘉兴日报》等报刊、公众号。

在本平台发布的作品,在腾讯【企鹅号】【喜马拉雅】【360图书馆】等主流平台网页版同步刊出。敬请前往关注并收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