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2日,极目新闻报道,在我国南海发现了一个新物种。 它还有一个略带神秘感的名字,叫做,“幽灵方头鱼”,这个名字听起来像是科幻小说中的怪物,但它真实存在。 那么这究竟是一种什么鱼呢?专家们又是如何发现它的呢? 说起方头鱼,很多爱吃鱼的人可能并不陌生,它的长相虽然看起来有点恐怖,但却是一种十分美味的鱼,有丰富的营养价值。 同时它还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因为鱼头长得形似马头,于是有些人也称呼它为“马头鱼”。 虽然人们将这些长得差不多的鱼统称为方头鱼,然而在生物学中细致的分类里,马头鱼可不止一种,而是有十几种,在我国海域中分布的有6个种。 因为方头鱼时常出现在人们餐桌上,并且主要集中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区,因此大多的方头鱼种类都已被人们发现并命名。 然而正是这样一种被人们端上餐桌,大赞其美味的鱼类中,居然也隐藏着人们“熟悉的陌生人”。 在2021年的时候,就有研究团队关注到了“幽灵方头鱼”这一新种。 当时是在南海沿岸的一些鱼市上,幽灵方头鱼被打捞上来售卖,但是人们都没在意这些方头鱼其实与以往人们吃的有些不一样。 不过还是有研究团队注意到了这一点,发现了它的不同,经过调查,研究团队在2023年的时候才第一次采集到了它的标本。 有了研究对象之后,研究团队就没有犹豫,开始对它的深入研究,最终发现幽灵方头鱼在形态上就与已知的方头鱼有很多的不同。 在幽灵方头鱼的眼下有一条鲜红的纵向条带,身体表面还有颜色浅淡的暗灰色纵向条纹,尾部末端比较平整,它的个头要比一般的方头鱼大很多,可以轻松超过40厘米。 然而很多物种有时也会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等原因,会在外形上出现一定的变异,但本质上它们属于同一物种。 于是专家又对这种方头鱼的基因进行了监测,发现它与其他的方头鱼的基因有很明显的分化,这也就意味着它是一个全新的物种。 不过人们对它的了解还比较少,目前人们采集到的标本主要来自于南海的部分水域中,至于在其他地方是否有它的分布还需要进一步调查,不过专家依据现在掌握的信息推断它很可能在南海的西北部也有分布。 在经过研究之后,专家将其命名为“幽灵方头鱼”,它也是近几年来人们发现的少数大型鱼类新物种,同时也是中国首个发现并发白的方头鱼新物种。 «【·新物种的发现·】» 虽然方头鱼是一种经济鱼类,人们还常在餐桌上见到它们,但实际上,学界对于这一类鱼的研究还相对较少。 方头鱼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它那近乎方形的扁平头部,不同于普通鱼类流线型的头部结构,这类鱼的头骨宽阔且呈现平坦状,使其在水中呈现出类似“铲子”或“方板”的轮廓,这种结构或许有助于它们在砂砾底部活动、觅食或伪装。 在体长方面,已知个体从10厘米至40厘米不等,它们的眼睛大而突出,似乎演化出适应昏暗环境的视觉机制,能够捕捉微弱的光线或捕食信号。 方头鱼的嘴部结构多为下位口或前位口,适合于底栖摄食方式,它们以浮游动物、小型甲壳类、虫类甚至腐殖质为食,显示出杂食或机会主义的觅食策略。 头鱼的潜在种群生活环境多样,既有咸水鱼也有淡水种,在中国长江流域的溪流、湖泊中,方头鱼多生活在沙底或石底区域,常被误认为“异种鲶鱼”。 还有些广泛分布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南亚、澳洲沿海的沙质浅海区,属肉食性鱼类,部分方头鱼类也依附于礁石区或泥沙交错带,是重要的中层掠食者。 在中国沿海及东南亚,方头鱼的肉质紧实、细腻,适合红烧、清蒸或油炸,尤其是近海的平头鱼属种类,在市场上颇受欢迎。 在浩瀚的生物世界中,仍有大量未知生物等待人类发现,令人惊讶的是,这些新物种的发现往往并非来自深海科考船或高原探险队,而是菜市场、农户鱼缸、水沟池塘这样的“寻常之地”。 许多地区生态调查未覆盖到微小水体、地下水系统或偏远农耕区,使得生物多样性存在大量“盲点”,很多新物种其实早已与人类共处多年,只是未被科学界注意。 近年来,随着科研工具的进步,也大幅提升了新物种识别效率,使得微小差异也能被快速发现和记录。 随着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渔民、农户或市民可以快速将发现的“怪鱼”上传网络,引起专家关注,极大拓宽了样本来源。 新物种的发现填补生物演化树的空白,有助于科学家重新理解生物类群间的亲缘关系与演化过程。 一些新物种可能具有特殊药用、食用或生态调控价值,例如可用于新药研发、生态修复或高效农业。幽灵方头鱼作为一个尚未命名的新物种群,代表的不只是科学上的新发现,也说明我们对自然的认知依然非常有限,在快速发展的进程中,许多潜藏于水域、山林中的神秘生物正在被逐渐揭示。 我们有必要以更科学、审慎与尊重的态度对待这些生命,无论它们是否有经济价值,它们都应当拥有存在的权利。 参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