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枕边书 | 王凯:文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

 shineboy1 2025-05-25
Image
王凯,军旅作家
中华读书报:文学的爱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王凯:这个说起来就有点话长,能想起来的是上小学的时候经常在我爸办公室看小说,他的书架上基本都是地空导弹和无线电控制方面的专业书籍,我现在也搞不清多出来的那些小说是哪里来的,因为他从来不看那些“闲书”。我现在印象最深的是《隋唐演义》和《说岳全传》这样的书,当然还有很多的连环画。小的时候我比较喜欢看书,这可能是因为我家电视买得比较晚,别人放学回家都可以去看《聪明的一休》,我和我姐只能回家听收音机。上了中学以后看文学刊物相对就多起来了,县城邮局里会有很多文学期刊销售,像王朔的《空中小姐》这些小说都是那时候看的。看得多了有时候就会觉得自己也想写一写,我记得上中学时语文老师让每天写日记上交,我感觉自己实在没什么可写的,还写过一段时间的武侠小说,老师后来有一天给我批了一个“写乎?抄乎?”然后就说我不用交日记了,正好我的武侠小说也编不下去了。现在想来,那时候自己有了点写作冲动,但完全是没有创作能力的。
中华读书报:1995年发表在《解放军文艺》的《感受戈壁》是您的处女作?
王凯:对,这是我第一次发表在刊物上的文章,一共只有1000字,发表在1995年第7期《解放军文艺》的“读者之窗”栏目。这个放在杂志最后一页的栏目好像一共就办过这一年,正好被我给赶上了。之前在军校的时候,我也写过一些不怎么着调的诗和小小说,也投过很多次稿,但是从来没有发表过。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正好是1995年的“五一”,连里的兵都去找老乡玩去了,我在宿舍里没事可干,就拿稿纸写了这么一篇小短文,然后寄了出去。没想到两个月以后居然收到了样刊,把我给激动坏了。因为刊物发表时把我写给编辑部的一封短信同时发了出来,上面有我的地址,所以我还收到了几十封“读者来信”,他们哪知道我前两天也还是个读者。我们领导知道这事情以后也挺高兴,还要把我从连队调到政治处去当新闻干事,所以当时还是得意了几天的。
中华读书报:阅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哪些作家作品对您的创作影响比较大?
王凯:真正的文学阅读主要还是在中学和军校时期,除了跟我姐看一些文学期刊,还有一个相当重要的来源是基地图书馆。那个图书馆其实就是一间大房子,里面放了几十个书架,第一排是满架精装的马恩列斯全集,再往后就是全套的二十四史,然后是网格本的世界文学名著,我印象中特别清楚的还有带着木刻插图的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反正有好多好多书,现在想起来那些书简直是太好了,可惜那个图书馆后来被改作了连队宿舍,里面的书都不知道被弄到哪里去了,早知道的话我肯定得借走一大堆然后赖着不还,现在说啥也没用了。
后来毕业回到戈壁滩,那地方没什么娱乐,我把我们连队小图书室的书都看了个遍,我记得冬天的中午饭堂很冷,我就把饭菜用一个大碗打回宿舍边看书边吃,有一段时间我没什么可看的,吃饭时就拿着本《现代汉语词典》来看。不过回头再看,我读的书和很多写作的朋友们比起来少得可怜,直到前些年从机关去了创作室才又开始看一点书了。但书永远也看不完,所以也不强迫自己,能看多少看多少。读过的很多作家的作品或多或少都会对自己有所帮助,大师们就更不用说了,这方面我感觉自己没什么发言权,不过我倒是想起来年轻的时候很喜欢看山西作家钟道新的小说,读起来特别过瘾,可惜他去世得比较早。
中华读书报:您更喜欢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
王凯:历史是我从小就比较喜欢的,小时候看林汉达的《前后汉故事新编》到现在还记忆犹新。那时候我甚至还想过以后要是考大学的话一定要考历史系。最喜欢的史学家是司马光,因为我曾花了两年的时间通读了中华书局二十册的《资治通鉴》,完了不过瘾,又看了一遍《通鉴纪事本末》,当然了,后者全都是袁枢用《通鉴》原文重新编纂的,看的其实还是司马光。我书柜里的史书也比文学书要多,除了史籍之外,像陈寅恪、吕思勉、周一良、王仲荦、田余庆这些史学家的著作我也读过不少,像《东晋门阀政治》就看过三遍,每次都很有收获。
当然我只是读个热闹,很多时候是当故事看的,之所以喜欢前四史和《通鉴》这些史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觉得语言极好,一件复杂的事情能讲得脉络清晰,入传的人物几句话就描绘得栩栩如生,感觉特别好。但要从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这么大的概念来说的话,我其实只是个门外汉,不过唐诗宋词这些还是很喜欢的,上学的时候老师不要求背诵的古诗古文我也喜欢把它背下来,我喜欢里面的韵律感和文字的美感,而且那些诗文背起来又那么上口,会感觉人的情感一千年前就被写得如此精准,以至于我们都无话可说。我在连队当指导员的时候,每天洗漱后早饭前都会背上一首,然后带队去饭堂的路上在脑子里默念,不过那是年轻时候的事了。
中华读书报:文学在生活中处于怎样的位置?
王凯:应该就是上军校的时候吧,那时候我就很想当一个作家,但是不知道怎么才能成为一个作家,因为我那时候还不怎么会写东西呢。或者说,那是一个只有创作冲动而没有创作能力的阶段,所以作家对我来说只是一个梦。人一生中能有一个像写作这样持久的兴趣挺好,它会让你感觉自己还是个挺有追求的人。到了中年,文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一个喜欢长途骑行的人,你觉得那样有意思,能对抗无聊和空虚,这么说的话,文学或者写作对我来说的确是一种重要的精神生活,如果没有文学,我很难想象自己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中华读书报:您有枕边书吗?
王凯:枕边书倒是一直有,因为睡前我总会看几页书,有助于催眠。但这个没有固定的,看完哪本就换掉了,没有哪本书会一直放在床头柜上,如果看完或者不看了我会收起来,不然就只能吃灰。以前我看《资治通鉴》之类的书时基本都是睡前看的,不过以我的能力,睡前看看小说是种比较好的选择,前段时间我看《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看不了三页就睡着了,后来只好改到白天看。最近两年我的眼睛花得厉害,就改成了看电子书。里面装了好多书,想看哪个就看哪个,而且电子书自带字典功能,不认识的字可以随时查,还可以随意缩放字号,感觉还不错,也许以后会一直这么看下去。
中华读书报:您有什么样的阅读习惯?会记笔记吗?喜欢快读还是慢读?
王凯:我看书不快,一般情况下同一时间只看一本书,看完了再换下一本。不过基本没有做过笔记,顶多是看到特别好的或者特别重要的地方拿根红笔划划线,所以我读过的书看起来都非常新。换了电子书之后,喜欢的地方会作标注或者收藏成图片,但事实上这些东西基本不会再翻看,所以我看书是比较懒的。
中华读书报:如果有机会见到故人,在世的或已故的,您想见到谁?
王凯:健在的师友总有机会能见到,每次见面都特别开心。如果能穿越时空去见一个故去的人,那我很可能想去见见杜甫,他那么伟大又那么普通,我喜欢这样的人。
中华读书报:如果可以带三本书到无人岛,您会选哪三本?
王凯:能带电子书吗?如果可以的话,一个电子书就足够了。如果不能的话,我觉得我可能会带上从来也没看完过的《古文观止》和《尤利西斯》,再带上一本当年没学好的《高等数学》或者《普通物理》,帮我在快发疯的时候保持理性。
中华读书报:假设策划宴会,可以邀请在世或已故作家出席,您会邀请谁?
王凯:这是我最不擅长的事情了。我只能设想一下,在一个大宴会厅里,把我喜欢的各位文学师友都请来,我可能还会请司马迁和司马光,请嵇康和阮籍,请白居易和李商隐,请杜甫和苏轼,请冯梦龙和曹雪芹,请卡夫卡和福克纳,请雨果和毛姆,请托尔斯泰和肖洛霍夫,鲁迅先生很可能请不动,但也可以试试……反正古今中外一概不问,但酒必须是酱香型。大家纵情高歌,举杯痛饮,忘了今夕何夕,只愿此刻永驻。
(栏目主持人:宋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