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五年的汴京,秋意渐浓。56岁的范仲淹正在收拾行囊,准备离开这座曾经施展抱负的皇城。 不久前,他主导的“庆历新政”宣告失败,理想破碎,壮志难酬。 饯别宴上,挚友欧阳修把盏送行。酒意微醺之中,范仲淹提笔写下《剔银灯》。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案头的《三国志》还摊开着,那些熟悉的英雄事迹,此刻却平添几分讽刺。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三顾茅庐,孙权雄踞江东—— 这一声轻笑,笑中有泪,泪里藏着多少未竟的理想与沉重的心酸?
当年的新政,范仲淹何尝不是殚精竭虑? 精简机构、改革科举、整顿军备——每一道奏折都写满了忧思与信念。 然而,正如曹操临终所叹:“天下尚未定。” 再大的雄心,在权力博弈与时代潮流中,也可能化为乌有。 历史从不温柔: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半途而废,张居正的改革人亡政息,戊戌变法百日即终。 人世间,最沉痛的不是失败,而是竭尽全力却无能为力。
忽然,他想起那个醉醺醺、抱着铁锹的刘伶:“死便埋我”——多么潇洒! 自己一生谨言慎行、忧国忧民,到头来竟不如一位醉汉看得透、活得真。 他举杯对欧阳修一笑,言语间透出几分苦意: “你看那些清醒的人,有几个是真正明白活着为何?” 这一幕,不禁让人想到苏轼日后所写:“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有些顿悟,要用一生的沉浮去换。
人生百年,童年懵懂,老来衰弱。真正能自主抉择的时光,不过短短几十年。 可我们常常在最宝贵的年华里,为名为利,疲于奔命, 离京那日,他望着那些因新政失败而欢庆的权贵,忽然明白:曾经视若生命的名声、地位,在时间面前不过一场荒诞的笑话。
哪怕位极人臣,富甲一方,又能如何?岁月不饶人,终有一日归于尘土。 写下这首词的次年,范仲淹在赴任途中病重不起。 临终时,他对家人说:“吾生平未尝以私事求人。” 没有回顾功名利禄,只求问心无愧。 正如诸葛亮留下的箴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真正的智者,最终追求的,是内心的澄澈与平和。 那个秋夜的酒宴上,微醺中的范仲淹,也许早已给出了答案——只是,这个答案,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体会与印证。 附上: 读到这里,如果你被某一句击中,不妨点个赞、点个“在看”、或转发分享。你的认可是我继续写下去的最大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