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山赏水/北京篇/参观故宫(九)

 竹翠兰馨 2025-05-25

                        参观故宫(九)

图片
图片
图片
乾清宫的东侧有一座小殿叫“昭仁殿”,始建于明代,南向,单檐歇山顶,上覆黄琉璃瓦。面阔3间,正中明间辟门,两次间槛窗,殿前接抱厦3间,殿后接室3间,均为藏书之处。明时,殿前有斜廊通乾清宫及东庑,清代改廊为砖墙,自成一院,西侧有小门可通内外,东面龙光门是正宫通向东路的出口。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帝欲出城自缢在此砍杀其女昭仁公主。清朝,昭仁殿成为皇帝读书的地方,殿后西室匾曰“慎俭德”。乾隆九年(1744年)皇帝下诏从宫中各处藏书中选出善本呈览,列架于昭仁殿内收藏,并御笔亲书“天禄琳琅”匾挂于殿内。乾隆四十年(1775年)又命大臣重新整理,剔除赝刻,编成《天禄琳琅书目前编》十卷,记载了每一部藏书的刊印年代及流传、收藏、鉴别等情况。当时昭仁殿共有宋、金、元、明版藏书429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乾隆帝认为南宋岳珂所校刻的《易》《书》《诗》《礼记》《春秋》五经十分重要,命诸臣在昭仁殿后室特辟一小室,赐名“五经萃室”,御题匾额悬于室内,并设围屏,上刻《五经萃室记》,旁有联曰:“有秋历览登三辅,旰食惟期协九经。”后嘉庆皇帝亦常临室阅览,并作《五经萃室观书诗》。嘉庆二年(1797年)十月,乾清宫失火,延烧至昭仁殿,《天禄琳琅》之珍贵藏书被焚为灰烬。同月,嘉庆皇帝命重辑《天禄琳琅续编》,于次年完成。嘉庆三年(1798年)昭仁殿重建,收贮《天禄琳琅续编》659部,12258册。“五经萃室”亦重新恢复,藏《相台五经》。昭仁殿的藏书中,宋金版本用锦函,元版本用青绢函,明版本用褐色绢函,分架排列,皇帝可以随时到此览阅,十分方便。
图片
图片

乾清宫的西侧也有一座小殿叫“弘德殿”,与东侧昭仁殿相对称,东侧有小门以通内外,西侧凤彩门是正宫通向西路的出口。嘉庆二年乾清宫的火灾也延烧至弘德殿,次年重建。光绪十六年(1890年)和二十三年(1897年)两次重修。弘德殿在明代为召见臣工之处,清代则为皇帝办理政务及读书之处。康熙年间,康熙帝在弘德殿命讲官进四书五经并与讲官论及吏治之道,亦或吟诗作赋。同治年间,奉两宫皇太后懿旨,同治皇帝在弘德殿入学读书,惠亲王绵愉专司弘德殿皇帝读书事,祁寯(jùn,同“俊”)翁同龢(hé)授读,时有弘德殿书房之称。

图片
图片
图片
乾清宫院落的东西两边分别有“日精门”和“月华门”,象征日月争辉。日精门门外是东一长街,而东南方便是通往斋宫的仁祥门。日精门明间额枋底面彩画采用了墨线大点金旋子彩画,中央方心饰行龙纹,两侧找头旋花设置都是一整两破加勾丝咬。此外日精门的天棚仅以枝条围成井格,井口内并无天花板遮挡,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风格。日精门北侧相连的有自鸣钟处、端凝殿、御茶房,南侧有御药房、祀孔处,折向西为上书房,与乾清门相连,上书房有对联:“念终始典于学,于缉熙卑厥心。”乾隆帝题写的这副对联表达了治国者应以学习为本,注重道德修养。端凝殿在清朝时是皇帝的专属衣帽间,这里存放着皇帝的各类服饰,包括衣服、帽子、衣带和鞋子等。御茶房是供皇帝品茗的,御药房是专为皇帝健康服务的。
图片
图片

图片

来到月华门,它与日精门相对,形制与装饰等相同。月华门北侧相连的有批本处、懋勤殿及其附房,南侧是内奏事处、南书房,折向东是敬事房。先看看这内奏事处是干什么的。内奏事处这一名称最早见于乾隆朝所修《清宫史》,是负责内、外廷之间事件传宣沟通及文书传递的机构。内奏事处的人员都是太监,共有十八名,由四名执事首领管辖。凡外奏事处传递入内的文书及各项事件均须通过内奏事处递进,内奏事处所传宣之谕旨及各项文书、事件也均须通过外奏事处向外转达。内奏事处所办一切事件均须奉皇帝旨意而行,奏事太监不得私行其是, 违者严处。

再看南书房,不用说,肯定是皇帝读书的地方,没错,此处本是康熙帝读书处,俗称南斋,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就是这南书房。在翰林等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值,称“南书房行走”,侍讲学士张英内阁学士高士奇入值。此为选翰林文人入值南书房之始﹐即内廷词臣直庐。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由于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所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秉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南书房地位的提高,是康熙帝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力,同时将外朝内阁的某些职能移归内廷,实施高度集权的重要步骤。
图片
还有一个敬事房,又是干什么用的?这是清内务府所属管理太监事务的机构。康熙初年设立时称敬事房,雍正初年改称宫殿监,但旧名仍存。宫殿监办事处在乾清宫南庑,敬事房则迁至乾东三所。敬事房设有总管、副总管、首领太监、笔帖式(清代由满洲、蒙古、汉军旗人担任的文书官员,主要负责翻译和档案管理工作,被视为八旗子弟的重要入仕途径)等级别管理人员。清朝规定太监官职不得超过四品,但李莲英因受慈禧太后宠爱,被特封为正二品大员,成为太监史上的一个特例。敬事房主要负责管理宫中各处太监的甄别、调补、赏罚等事宜,还为宫里办理其他业务,包括收取外库钱粮和各种礼仪的筹备活动,如皇子大婚所有的礼仪筹备工作都由敬事房负责。后宫的夜间坐更、巡防等事宜也由敬事房负责管理。此外还负责记录各皇子及公主的出生情况,以及后妃的家庭情况及皇帝和后妃的死亡情况等,甚至还包括皇帝的私生活。比如那些宫廷剧中演的皇帝翻牌子,皇帝今晚要与哪个妃子同房,明晚要临幸哪个妃子等,这些事也都是由敬事房负责。由此可见,敬事房的职责和权力还是很大的。 此处还有敬事房库房,收贮外国、各藩、各地贡物等。

看完了南侧的,再到北侧看看。这是批本处,清代属内阁兼管机构,职掌批写本章。初名红本房,乾隆中叶改称批本处,是清朝政务文书中转机构。各中央机关报请皇帝批示的文件,经内阁票拟,送到批本处,再进呈给皇帝。皇帝批示后交回批本处,批本处转送内阁,内阁大学士恭录御旨发下。批本处办事人员为满人中书、满人翰林。

图片
图片
眼前这个门上悬挂“懋勤殿”匾额,殿名取其懋学勤政之意,殿内曾有乾隆帝御题“基命宥密”匾额。此殿与东庑的端凝殿相对应,不过虽叫殿但并不具有殿的建筑形制。康熙帝幼时曾在此读书,后为内廷翰林官值班之所,同时贮藏图书、书画及翰墨文具,其中书画有相当一部分都在这里被乾隆皇帝盖了章。乾隆皇帝被称为“章总”,这是怎么回事?乾隆帝作为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他的个人爱好也颇为独特。他酷爱搜集字画,并喜欢在上面写字盖章,后人便戏称他为“章总”,这个外号既形象又有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乾隆皇帝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追求,乾隆帝在欣赏书画时总是忍不住要在上面留下自己的印记,比如《中秋帖》上他的印章可谓琳琅满目。他的印章种类繁多,样式各异,根据现存史料和《乾隆宝薮》等官方记录,乾隆皇帝一生制作的印玺数量约有1800余方‌,每一枚都代表着他的审美趣味和政治态度。每年秋审时,皇帝还会在这里审阅刑部经办的重大案件的文本,勾决死刑人犯,此称“懋勤殿勾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西庑于2006年开始举办常设展览“清代万寿庆典展”,2011年曾关闭,经过三年重新布展,于2014年1月8日再度对观众开放。展览通过“寿与天齐”“张筵奉觞”“衢歌巷舞”“珍奇荟萃”四个部分集中展示了康熙皇帝六旬、崇庆皇太后八旬、乾隆皇帝八旬寿诞的庆典盛况,兼及嘉庆皇帝、慈禧皇太后寿诞庆贺,并展出玉器、瓷器、漆器、珐琅器、佛像、印玺、家具、首饰、盆景等111件(套)文物。展览结合多媒体视频技术,首次完整呈现《康熙万寿庆典图卷》《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卷》等珍贵文献的数字化影像。寿与天齐部分解析了清代的“万寿节”制度,展示了皇帝、皇后、皇太后诞辰的礼仪规制。张筵奉觞部分通过宫廷宴饮器具重现寿宴场景,包含漆器宴桌、金錾花葫芦式执壶等文物。这个圆形红色器物是乾隆帝过年吃水饺时用的饭盒,是用大漆做成,雕刻非常精美。盒盖上面一条飞龙托着一个“圣”字,代表皇帝;圣字右侧是“辅”左侧是“弼”,代表大臣们。盒的一周也雕刻着龙纹,还有八个字:乾坤如意 福禄长寿。这是乾隆帝当年用过的火锅,形状极像一个大元宝,是用纯银打造的,盖上铸有“甲子万年”四个字,非常精致。衢歌巷舞以《万寿盛典图》重绘本为核心,展现寿庆期间民间百戏表演的盛况。珍奇荟萃陈列着寿礼贡品,包括翡翠雕福寿纹插屏、铜鎏金无量寿佛等象征吉祥的器物。你见过灵芝,但你见过这么大的天然灵芝吗?还用千年紫檀镶嵌做成了一个插屏,精美而珍贵。看这方宝玺,是乾隆帝70岁大寿时做的,那时已有了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五代同堂,就做了这方“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印玺;在他80岁时又做了这方“八徵耄念之宝”印玺,还自己亲笔写了《八徵耄念之宝记》,记述了一些自己做皇帝的心得及对未来的期许。
图片
图片
图片
在这乾清宫中,还有众多的宫女,她们侍候皇帝皇后及妃嫔们的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据说这乾清宫的宫女若犯了过失,是要被罚以提铃警夜的。受罚者每夜提着两个铁铃,从乾清宫前开始走到日精门,再到月华门,再走回乾清宫前,循环往复。宫女提着铁铃缓缓地走着正步,不能疾行或停步,还要边走边高唱“天下太平”,声音要缓而长,与铃声相应。即使刮风下雨、天寒地冻,也不许回避。受罚者白天仍需完成繁重的体力劳动,夜间不能休息,导致体力严重透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