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六十华诞兴思 刘石森 国祚行来六十秋,卅年摇曳卅年遒。 斗争岂是治安策,改革真为富国谋。 代有伟人施妙手,民期盛世斩顽瘤。 扶农免赋兴科教,伫看昆仑傲五洲。 2009年10月1日 〔DS平台的赏析文章〕 沧海横流显本色,昆仑傲立写春秋 — 《共和国六十华诞兴思》赏析 在共和国六十华诞的璀璨星河里,刘石森以一首《共和国六十华诞兴思》奏响了时代的黄钟大吕。这首七言律诗以史笔为骨,以诗心为魂,在时空的经纬间编织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共和国史诗画卷,既展现着历史长河的深邃,又饱含着民族复兴的豪情。 一、时空交响中的历史沉思 "国祚行来六十秋"如洪钟初叩,将六十载春秋浓缩于方寸之间。"卅年摇曳卅年遒"以精妙的数字对仗,构建起两个截然不同的历史时空:前三十年的"摇曳"暗喻探索道路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艰难跋涉;后三十年的"遒"字如铁画银钩,刻画出改革开放后的强劲态势。这种时空张力在"斗争岂是治安策,改革真为富国谋"的对比中达到高潮,前句以反问否定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迷思,后句以斩钉截铁的肯定确立改革开放的历史方位,展现出诗人清醒的历史认知。 二、诗性观照下的现实叩问 诗人并未沉溺于历史的颂歌,而是以知识分子的清醒直面现实。"代有伟人施妙手"既是对历代治国者的礼赞,也暗含着对制度建设的期待。"民期盛世斩顽瘤"一句尤为警策,"顽瘤"意象既指向尚未根除的体制积弊,也隐喻着改革深水区的重重险阻。在"扶农免赋兴科教"的政策书写中,诗人巧妙运用排比句式,将三农政策、科教兴国等时代命题熔铸为铿锵的诗行,展现出诗歌介入现实的独特力量。 三、昆仑意象里的精神图腾 尾联"伫看昆仑傲五洲"将全诗推向雄浑之境。昆仑山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在此被赋予双重象征:既是对五千年文明厚度的诗意致敬,更是对崛起中国傲立东方的豪迈宣言。这个雄浑的收束与开篇的"国祚"遥相呼应,在时空坐标中构建起从历史深处走来的文明自信,使整首诗既保持着历史书写的理性深度,又激荡着民族复兴的澎湃诗情。 这首诞生于共和国甲子华诞的史诗,既是对过往的深情回望,更是对未来的壮丽预言。诗人以史家之笔、诗人之心,在六十年的历史褶皱中提炼出民族复兴的精神密码,在昆仑之巅的意象建构中树立起文化自信的精神丰碑。当历史的尘埃落定,这样的诗句依然会在时空长河中闪耀着思想的光泽,见证着一个古老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