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怀念萨尔加多 | 把时光逆转,去亲近自然

 颐源书屋 2025-05-25

怀念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

来源:网络

萨尔加多是一位有思想、有自己信念的摄影家。他说:'用信念去摄影,是我生活的准则。'1982年,萨尔加多以照片中浓郁的人道主义精神,获美国的尤金·史密斯奖。1985年和1992年,他又以《埃赛俄比亚的饥荒》和《科威科的恐怖》两组摄影报道,连续两次在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中获奥斯卡·巴尔纳克奖。

2015年11月6日企业家摄影协会(深圳)主席王琛在2015中国丽水摄影节上喜逢国际著名摄影大师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并与大师进行了摄影交流和探讨。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出席了首届国际摄影研讨会。7日晚上,萨尔加多还举办了一场主题讲座,向影友们分享了他的摄影经历。在摄影交流环节王琛主席多次提出摄影的学术问题与萨尔加多进行交流。


图片
左:萨尔加多  右:王 琛

王琛:老人家(萨尔加多)和我长达近1个小时的对话。对我2015年以后的摄影创作有着很大的影响。我的《走路上班》就是跟他对话以后有所启发而萌生的专题。多拍身边的故事,多将镜头对准自己的国家,对准自己的民族,对准改革开放走过来的历程,对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系中国。
交流中,王琛主席代表深圳(福田)市民摄影季组委会向萨尔加多正式发出邀请,请他出席展览并举办讲座。最终将萨尔加多《劳动者》系列原作展,引入深圳福田,让广大市民影友近距离欣赏大师原作。


把时光逆转 去亲近自然


摄影师:萨尔加多  访谈:王琛


王琛:从全球摄影趋势来看,现在人人都能摄影,您是如何看待摄影艺术的?

萨尔加多:现在正处于社会超速发展和进步的时代,许多人都能随时随地进行拍摄记录,但是,我认为他们拍的是影像,仅仅是记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照片(艺术作品),影像是可以快速传播的,艺术品则需要沉淀方显价值。

王琛:我们中国的摄影家应该拍什么最有价值?

萨尔加多:现在的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人类高速发展和进步的时代,中国的摄影艺术家应该用自己独特的眼光记录这个时代改革、发展的过程,记录历史的变迁,这些作品在将来就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王琛:您认为胶片还有多长寿命?

萨尔加多:(笑着说)胶片的寿命有多久得问胶片得生产厂家能生产多久?

王琛:为什么您的作品里没有彩色的图像展示?

萨尔加多:在我的眼里,我所拍摄的黑白照片就是彩色的,它和彩色的世界并无差别。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About Sebastião Salgado


图片

萨尔加多与他的《创世纪》画册


从经济学家的视角关注镜头中的民生,让劳动者的华丽画面竖起卑微者的尊严,这就是巴西摄影家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萨尔加多1944年2月8日出生于巴西艾莫雷斯,曾是一名经济学家,后来对摄影产生极大兴趣,成为一名职业摄影师,并先后服务于西格玛、伽玛和玛格南图片社。
在几十年职业生涯中,他前往100多个国家旅行和摄影,最终成为一名以对无家可归者、工人和经济移民的深刻记录而著称的纪实摄影大师。
“当我第一次翻看照片的时候,我知道自己已找到一种新的与事物发生联系的方式。那是如此奇妙,能够把一个瞬间凝固下来,然后拿在我的手中。从那一刻起,摄影就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我只是希望人们更近地感受到我们的地球。我们都无法触摸它,我们不再觉得自己是这个星球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把时光逆转,去亲近自然。我们必须找回我们的本能,去更多地了解自然。”  ——萨尔加多
对时代的诚恳记录


萨尔加多在40年职业生涯里从未停止过对全球性问题的深切关注,为了完成拍摄项目,他游历过120个国家,在这些项目中,萨尔加多以人道主义的视角诚恳地记录着这个社会的现实。
萨尔加多认为:“他们虽然衣不遮体,但仍然具有人的尊严。我深感世界存在着太多的不公平,良心驱使我把这些拍出来。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尊重的目光拍摄

1993年至1999年,萨尔加多在40多个国家拍摄的作品,汇集成了史诗般的《迁徙》,包含了国际迁徙、难民、非洲悲剧、离乡背井的人口城市化、当今世界的儿童5个部分,他由此体验到人的迁徙成为这个世界日益增强的移动性的直接表现。
其实,人类的生活史就是迁徙史,从《圣经》中记载的“出埃及记”,到现代经济增长中的农村人口流动性,无一例外地显示了人们追求更安全、更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良好的经济学素养,丰富的经历,使得萨尔加多能够挖掘影像背后的一些内容,诸如资源和战乱、环境退化和人口压力、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关系等等,考察这些内容有助于解释“全球化”的面目。
作为一个长期远离家乡生活的摄影师,萨尔加多有着深刻的感同身受:“我希望人们看过这些照片以后,能够用一种带有尊重的、全新的眼光看待身边的移民。希望坐在美国某个餐厅里的年轻人看到墨西哥裔侍者时,能够想到他或他的祖先长途跋涉来到这里,他们在这里充满勇气,推进着生活,为了工作和尊严打拼。这样的精神,存在于我的每张照片之中。

图片
巴西塞拉佩拉达金矿。1986年
《迁徒》
《迁徙》系列展现了人们因为人口增长、就业机会、战争、自然灾害和环境巨变等原因不得不背井离乡。是关于人口迁移问题涉及最广的一份调查,它涉及到35个国家,包括科索沃人迁移到阿尔巴尼亚,拉丁美洲人移民到美国,非洲人移民到欧洲。
国际移民的数量已超过1000亿,而随着资源问题的愈演愈烈,移民人数将会继续攀升。事实上,我们可以看到所有这些计划之间有着一种紧密的联系。人类因为资源竞争而迁移,这就意味着那46%“未被涉足”的地球将会逐渐变得“触手可及”。工人计划探讨了制造商品的人们,我们消费这些商品,商品又转而吞噬了我们的资源。

图片
居民区的水管 巨大的供水管穿越了孟买的贫民窟,这里离机场不远,并开始嵌入了中产阶级居住区。印度,1995年

图片
孟买火车站 教堂门站是孟买郊区铁路西线的终点站,每天大约有两百七十万人搭乘火车去城里工作。印度,1995年

图片
胡志明市的窗口 胡志明市的贫民习惯于这样坐在窗口,他们对于离地面的距离毫不在意。越南,1995年

图片
离开家乡的孩子 由于内战,这些孩子们已远离他们的家乡,他们白天躲避起来,晚上准备去肯尼亚的难民营。南苏丹,1993年
《劳动者》

在萨尔加多27岁时,他最终放弃了经济学工作,成为了全职摄影师。因为记录萨尔加多而成为新闻摄影的标杆。在这幅照片中,一个巨大的坑穴式矿井,满是人类的躯体,从头到脚沾满了泥浆。这种乱作一团的工作方式,在这里,矿砂完全靠5万多个工人用手挖出。
出于对人类体验的兴趣,萨尔加多开始在《劳动者》系列中探索劳动的主题,着眼于为农业、食品、矿产、石油和建筑行业全身心投入的男性和女性。“萨尔加多揭示了劳动世界的痛苦、美丽和残酷”,作者亚瑟·米勒如此评价这一系列创作。

图片
淘金的人,巴西,1986年

这个系列里有许多痛苦,一些人挨饿、悲伤、恸哭、死亡、流离失所,其中许多是儿童。巴西Serra Pelada金矿里的劳工拥挤在恶劣的工作环境里,体力劳动者身上涂满泥巴,很少微笑和庆祝的画面。涉及的地区有安哥拉、孟加拉国、玻利维亚、巴西、乍得、古巴、厄瓜多尔、厄立特里亚、埃塞俄比亚、马里、墨西哥、葡萄牙、苏丹、泰国等等。
图片
孟加拉拆船工人

孟加拉工人直逼镜头的眼神让你无法躲避,萨尔加多靠近被摄者进行拍摄,一下子 拉近了观众与画中人的距离,让你不得不面对那来自画面的强烈信息——小伙子复 杂的表情。可见萨尔加多与拆船工人的密切关系,这完全依赖于彼此之间的信任。

图片
印度煤炭工人

对印度煤炭工人的拍摄也是萨尔加多记录人类即将消逝的体力劳动场面系列专题中 的一个,煤矿工人面部除了眼睛与嘴巴外,其他地方由于长期工作在充满焦油粉尘 的环境而变成黑色,劳动者勤劳、朴素以及充满人类尊严的表情给我们留下深刻的 印象,这也是萨尔加多采取近距离拍摄的结果。

图片
砍甘蔗,普拉多波利斯,圣保罗州,巴西,1987年

工人在燃烧过的田地里砍甘蔗,这里的人们通过甘蔗来制糖,而燃烧田地可以使土地更为肥沃。
图片
西西里岛的船员,西西里岛,意大利,1991年

清晨的渔船船员,他们一直在等待金枪鱼群的到达,海流变得有利时,船员就可以趁机整理渔网系统。

图片

高度工业化的世界正在向前,从徒手开矿到隧道施工,没有干净画面,所描绘的都是工业化进程中的肮脏、油性、质感。
人为的悲剧,污染
1991年,第一次海湾战争即将结束。伊拉克军队撤出科威特,萨达姆下令点燃科威特油井,滚滚浓烟,遮天蔽日,来自世界各地的消防员,汇集在科威特,奔向700多座熊熊燃烧的油井。

图片
图片

图片

萨尔加多说:浓黑的烟雾遮蔽了天空,一天24小时都好像生活在黑夜之中。

图片

图片

大地就像是一块烧红的铁板,消防员必须再浇上万次水,冷却大地,否则石油会再次被点燃。关上那些喷射中的油井,是一件非常危险,又让人疲惫的一件事情。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照片里这些满身石油的人,是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的消防员。他们有一辆漂亮的红色消防车,每天晚上回到驻地,他们都会把车刷洗得干干净净,但第二天一大早,他们又开着漂亮的消防车重返油田…

图片

图片

图片
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饥荒,饥饿

1984年,萨尔加多参加了无国界医生组织,来到了埃塞俄比亚,亲眼目睹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饥荒。

图片

图片

这张照片里的是科普特人,他们来自埃塞俄比亚的北部地区。他们信奉科普特教,一年中必须禁食200多天,即使孩子快饿死了,也绝不违反教规,他们只等待死亡的降临。在这里,死亡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于见过太多的死亡,他们的心理有很强的免疫能力,已经能随时接受亲友的离去。他们年轻的脸庞上,有一双行将就木的眼睛,空洞而无神。

图片

图片

干瘪的乳房和营养极端不良而瘦得皮包骨头的婴孩,让人不禁产生揪心之痛,很难 想象婴孩努力吸出来的究竟是乳汁还是脓血,照片煽情的力量在这里达到了极致, 哪怕一个描述的字也显得多余。

图片

按照科普特教的习俗,身体清洁的死者才能见到上帝,所以他们的尸体被清洗得干干净净,就好像是一份精心包装的礼物。

图片

有一次,萨尔加多和难民们挤在同一辆货车上。他看到这样一幕:两个饿得站不起来的朋友,躺在一起聊家常,就好像是某个周日的下午,他们正坐在树荫下侃大山。

图片
图片

图片
马里女人:因沙尘暴和慢性感染逐步造成这个女人双目失明,1985年

下面这张照片中的孩子是一个孤儿,他手里拿着一把小吉他,破烂的衣衫已经遮不住他的屁股。萨尔加多说:但请你仔细看看他的姿势,坚定而果敢,他要带着他的狗去远方。

图片
与自然相处

这些奇景有的摄于极圈地带、有的也可能是在热带的雨林中、辽阔的草原上、酷热的沙漠里,甚至是常年受冰川覆盖的山脉,或是荒无人烟的孤岛上。
其中在一些极度寒冷或干旱的地带,有些植物以惊人顽强的生命力存活了下来,而某些动物及古老部落也正因为与世隔绝而得以找到生存的机会。镜头下,人类与大自然和睦共处,仿佛是一件浑然天成的艺术作品,亦展现了大自然在未遭到文明污染前的波澜壮观。

图片
布鲁克斯山脉以东的边界景观。摄于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2009
《地球的最南端》

在南极洲,冰封的陆景和海景,耐寒的动物,企鹅、海狮和鲸鱼,特别是在瓦尔德斯半岛的繁殖地拍摄到的动物。之后我们前往南乔治亚岛、福克兰群岛、迭戈拉米雷斯群岛和桑维奇群岛,那里有奋力求生的各种企鹅、信天翁、翅膀宽大的海燕和鸬鹚。
图片
冰川上的企鹅,2009年 帽带企鹅栖息于扎沃多夫斯基岛和维索科伊岛之间的冰山上,南桑威奇群岛。


《非洲》

图片

这片大陆是洋洋大观的人类和动物的家园:从博兹瓦纳奥卡万戈三角洲奇异的野生动物,到卢旺达、刚果和乌干达接壤的维龙加国家公园的大猩猩;从纳米比亚的辛巴族人和苏丹的丁卡人部落。
非洲揭示了沙漠非凡的气派,色彩从深灰到深红;质地从沙状到岩石;一些平坦如大洋;另一些则被贫瘠的大山阻隔。不仅有仙人掌和啮齿类动物,还有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洞穴壁画。

图片
钻木取火,博茨瓦纳,2008年 卡拉哈里荒漠地区的布须曼人,这里的土著人仍在使用远古的钻木取火的方式而生活

图片
牧牛人,南苏丹,2006年  丁卡牧牛人,在丁卡族的部落中,牛是他们的图腾,它们主要用于运输,白尼罗河流域

图片
高原上的人,2008年 埃塞俄比亚北部的高原山谷,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需要翻越山谷才可以到达另一目的地,而山也是他们的栖息地

图片
妇女的唇盘, 2007年 穆尔西族和苏尔玛族的妇女是目前世上唯一仍旧配戴唇盘的女性。埃塞俄比亚,金卡附近,穆尔西部落。

塞巴斯奥·萨尔加多

图片

萨尔加多:
“我不是艺术家,而是忠实的记录者。用信念去摄影,是我生活的准则。摄影唯一丑陋之处,就是被拍摄者正在遭遇的痛苦。
不是因为我们的在非洲就要拍丑陋的图片,任何地方你都可以拍出丑陋或者美丽的图片,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太多的不公,是良心驱使我把这些人和事拍摄下来,借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我有我的风格,但我从来不会把自己的风格强加于现实,它一直就在那里,我只是用镜头捉到了它。相信直觉,深入情境,将“自我”搁在一边,在这一点上,我和布列松的出发点是相同的,虽然我们呈现的结果不同。

选自:徕卡中文摄影杂志


相关推荐

图片

Sebastiao Salgado Genesis 创世纪


图片

【TASHCNE限量版】萨尔加多 创世纪 (带书架)


图片


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 亚马逊 画册


图片
重回大地:萨尔加多的凝视 摄影传记



图片

SEBASTIAO SALGADO THE CHILDREN 难民小孩



图片
Sebastiao Salgado: Africa 非洲

图片

EXODUS SEBASTIAO SALGADO | 流离



图片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金矿

图片
塞巴斯蒂昂·萨尔加多-其他美洲国家



图片
萨尔加多 科威特:战火中的荒漠

图片


塞巴斯蒂安·萨尔加多: 亚马逊 画册

图片

Sebastião Salgado |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

萨尔加多咖啡创世纪之旅

图片


图片
王琛《江山壮丽》签名版





图片

王琛《发现转场》签名版





图片
王琛《动物大迁徙》签名版




图片

王琛《地球的温度》签名版




图片

王琛《地球主人》签名版




图片

王琛《地球呼唤》签名版





图片
王琛《飞越丝路  艺术同心》签名版




图片
王琛《地球翱翔》签名版


纪实影社画廊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