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才
彩云讲穴位
2025年05月02日 17:36
湖南
四诊即望、闻、问、切。中医籍此对病人进行系统地诊察, 结合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相关理论, 将其所得综合分析,从而找出病因, 施以医治。 为此,中医将五脏分配于舌体各部。常用部分为:舌尖属心肺,舌中心属脾胃,舌根属肾…舌诊分看舌苔和舌质大部分。 望舌苔: 舌苔指的是覆盖在舌面上的一层薄垢,可借以辨别胃气(消化功能)的强弱,反映病邪的深浅和性质,以及肠胃(消化系统)的病变等。 舌苔的形成,正常时由胃所生,故健康人的舌苔多薄白津润; 病态时的舌苔,主要由于病邪的影响所致。看舌苔着重观察苔质和苔色。 苔质的有无: 可提示正气的盛衰、病势的进退。有苔表示病人胃气尚存,机体尚有抗病能力; 无苔则表示正气不足,抵抗力低下,可见于热病后期的阴津亏损。 腻腐:可推断是否痰湿或食滞。所谓腻,是指苔细腻紧密,中厚边薄,谐刮不去。白腻为寒湿,黄腻为湿热。 腐苔: 苔如腐渣,似腻而粗糙、疏松﹐刮之易脱。多为食积﹑痰浊。 白苔: 主表证和寒证,病势较轻。如苔薄白津润,伴有恶寒发热头身痛的,多为外感风寒。 若苔白中带黄,伴有寒热往来、口苦咽干,为半表半里证(苔薄白微黄,也可见于风热外感)。 黄苔: 一般为里证﹑热证。苔薄黄微干,为外感风热。 厚薄: 可推断病邪的盛衰,病势的深浅。薄者表示正常或病邪在表,病势轻浅。 厚苔表示病邪盛,且入里,有的可兼有消化不良、上腹胀闷、打饱呃﹑恶心等证候。 干滑: 可表示津液的存亡,推断病邪的性质。苔干多见于热性病高热,热伤津液,伴有干口渴;亦见于阴虚内伤,津液不足。 灰苔: 多为里证,有寒证和热证之分。灰苔滑润的,多虚寒湿;灰苔干燥的,多为实热伤津。 黑苔:多为重证,主寒盛或热极。黑苔润滑、体寒肢冷,则多为阳虚或阴虚; 由此可见,中医通过对舌苔的望诊,可推断出病证的性质和演变。请看: 由上图可知: 病邪由表入里,则病势由轻变重;若舌苔朝相反的方向演变,则常为病势好转的征象。 望舌质: 观察舌的本质,包括舌的颜色和体态(形体、动态)。中医常用以辨别脏气(正气)的虚实﹑气血的变化﹑病情的轻重。 正常的舌质应是淡红(不浅不深),津润(不干不湿),体态端正,运动灵活。 望颜色: 淡白(比正常的舌色淡),主见虚证、寒证。舌色淡白嫩滑,多为阳虚或气血不足。 舌淡苔白时,如兼见食欲不振﹑大便稀薄、上腹胀痛、痛而喜按的,则是脾胃虚寒; 如伴有口淡﹑腹满﹑腹胀﹑腹泻、四肢沉重的,多是寒湿困脾。 红色(鲜红):多见于热证。舌红而干的,为热伤津液;鲜红起刺的,为热盛化火; 绛色(深红):主要见于里热重笃。外感热病出现绛舌是邪入营血的标志,说明外邪已由表入里。 紫舌: 多见于热证﹑寒证或瘀证。舌紫红干裂,伴有高热﹑失水的,多是热极阴亏; 舌体形态﹑老嫩: 舌体坚敛苍老,多为实证;舌质浮胖﹑嫩滑,多为虚证。 胖瘦: 舌体胀胖,多与痰、湿﹑热、毒有关;舌体淡白而胖的,多为脾肾阳虚,也见于气血两虚的贫血; 舌红绛而胖,多为热毒炽盛,可见于感染性疾病或食物中毒。 芒刺与裂纹: 芒刺是舌上的味蕾突起。若舌体深红,为热极期,阴虚火旺; 硬软: 舌根强硬、运动障碍、语音不清或失语,多见于外感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