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汉语考研】王力《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与常见句式

 昵称503199 2025-05-25


1
图片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一、甲骨文未见有标诘被动句, 西周金文已产生被动句式

1.麦易金辟候。( 《麦尊》)——麦被辟侯赏赐了金(铜)

二、春秋战国,被动句普遍使用,形式多样

1.止,将三军获。(《左传 襄公十八年》)

2.盆成括杀。(《孟子 尽心下》)

3.夫直议者,不人所容。(《韩非子 外储说左下》)

三、“被”字句萌芽于战国末,汉代增多

兄固召诣校书郎。(《后汉书 班超传》)






2
图片


古代汉语常见的被动句式








一、“于” 字被动句

谓语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

1、典型用例

(1)闵王毁五国,桓公劫雷庄。(《荀子 王制》)

(2)故内惑郑袖,外欺张仪。(《史记 屈贾列传》 )

【用“于”引出行为主动者,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要对比正反两方面情况,往往主动被动句并用

(1)君子役物,小人役物。(《苟子 修身》)

(2)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人。(《荀子 荣辱》)

(3)物物而不物物。(《庄子 山木》)

(4)先发制人,后发制人。(《汉书 项羽传》)

2、“于”字被动句的局限性

用“于”字的介宾结构,既可表处所、时间,又可表被动,易混淆

及寡人之身,东败齐,西良地秦七百里; 南辱楚。(《孟子 梁惠王上》)

“于” 字被动句是由处所补语的形式类推发展出来的

二、“为”字被动句

(一)典型用例

1.而身宋国笑。(《韩非子 五蠹》)

2.吾属今之虏矣。(《史记 项羽本纪》)

受事主语往往可以省略:

3.不酒困。(《论语 子罕》)

4.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 淮阴侯列传》)

施事者可以不出现:

(1)父母宗族,皆戮没。(《战国策 燕策)

(2)贵为.....而身禽者,其救败非也。(贾谊《过秦论》)

(二)“为”字被动句的局限性

(1)若民不已用,不已死,而求兵之劲,城之固,不可得也。(《荀子 君道》)

(2)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禽矣。(《史记 淮阴侯列传》)

三、“见”字被动句

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见”形成的被动句式

1、典型用例

(1)厚者为我,薄者疑。(《韩非子 说难》)

(2)举世皆浊我街......是以放。(《楚辞 渔父》)

(3)百姓之不保,为不用恩焉。(《孟子 梁惠王上》)

2、“见” 字被动句的局限性

(1)“见”不能引进行为主动者,需借助“于”

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水》)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 廉蔺列传》)

(2)“见”用在动词前,有时不表被动。表“对自己怎么样”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去世)。(李密《陈情表》)

②冀君实或见恕(宽恕)也。(王安石《答司马谏议》)

《汉语大字典》 :“见,用在动词的前面, 有称代作用,等于前置的'我’。”现汉:“见笑”、“见教”、“见谅” 等保存了这种用法

四、“为...所”式(古汉语中最常见)

此句式产生于战国末, 盛行于汉代

1.梁....秦将王翦戮。(《史记 项羽本纪》)

2.卫太子江充败。(《汉书 霍光传》)

行为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3.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 陈涉世家》)

4.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五、被字句

此句式萌芽于战国末,汉代用例增多。

1、先秦,“被”可用作及物动词,表“受到“

(1)今兄弟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贞也。(《韩非子 五蠹》)

(2)国一日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 齐策》)

(3)信而见疑,忠而谤,能无怨乎? (《史记 屈贾列传》)

2、东汉末,“被”可引进行为主动者,由“被”构成的被动句式产生

今月十三日,臣尚书召问。(蔡邕 《被收时表》)

3.魏晋以后,“被”字句用得越来越多,在口语里逐渐完全取代了其他几种被动句

亮子苏峻害。(《世说 方正》)

【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特征】

王力:就压倒多数的例子看来,我们说汉语被动式的作用基本上是表示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这话是没有危险的。(《史稿》p430-43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