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生动,是因为有了飞鸟 那是一串移动的音符 而我只是一粒石子,不祈求完美 也请大地至少给我一点花纹 ——傅天虹 ![]() 傅天虹,祖籍安徽,生于南京。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华文所名誉所长、文学院教授,兼任曁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诗歌散文评论委员会副主任、南方软实力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东南大学现代汉诗研究所兼职研究员等职。 傅天虹襁褓中父母就去了台湾,由外婆抚养成人。70年代末他和台湾家人取得联系,其时诗作也频频出现在海内外各大报刊,如大陆《诗刊》、《人民文学》、《星星》、《雨花》等,还有港、台报刊,1981年1月4号美国《世界日报》副刊也以显著篇幅发表他的组诗《南京杂咏》。在大陆业已成名的傅天虹于80年代初移居香港。怀着强烈的弥合意识,在乡叔何家骅(时任香港中国笔会会长)先生协助下,傅天虹开两岸诗界沟通之先河,积极促成两岸老诗人在北京首度会面;他1983年筹办金陵书社;1985年倡议并积极参与创办香港诗人协会和《世界中国诗刊》; 1987年在好友路羽、犁青、洛夫、张默支持下,创办大型刊物《当代诗坛》,坚持出版至今;1990年创立当代诗学会,汇萃两岸精英,盛况空前;傅天虹1991年下半年客居澳门,写诗之余,主编了《大中华新诗辞典》十二分册及编外三卷,出版《世界华文诗库》1000多册;1999年他创立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设立香港、澳门两总部和新加坡分会与澳大利亚分会;创设“龙文化金奖”,至今已颁发3届;新世纪初,将当代诗坛改版为中英对照,并策划出版“中外现代汉诗名家集萃”(中英对照)大型诗学丛书,至今结集逾600部,为工商阴影笼罩下的汉语新诗诗坛,抢救了一大批原生态的自选作品;2007年3月,傅天虹发起并参与创建“当代诗学论坛”机制,现已在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举办十届,2019年将在南京的东南大学举办第十一届。 傅天虹自幼酷爱汉语新诗,至今已成诗4千余首,发表论文多篇,结集近40部,编著一千余万字。被选入《中国新诗百年大典》(洪子诚、程光炜主偏)等权威文本,作品还被选入商务印书馆最新版《大学语文》教材。他文学创作与文化活动跨越两岸四地,目前正致力于“汉语新诗”和“中生代”的命名研究和视野建构,是一位著名诗人、学者、出版家、收藏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校主讲“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汉语新诗教授工作坊”等课程。 ![]() ![]() 康白情的诗 ![]() ![]() 诗人介绍 康白情(1896-1945),字洪章,四川安岳县人。著有诗集《草儿》、《草儿在前》、《河上集》等。 ![]() 诗歌 草 儿 草儿在前, 鞭儿在后。 那喘吁吁的耕牛, 正担着犁鸢, 眙着白眼, 带水拖泥, 在那里“一东二冬”地走着。 “呼——呼……” “牛,你不要叹气, 快犁快犁, 我把草儿给你。” “呼——呼……” “牛,快犁快犁。 你还要叹气 我把鞭儿抽你。” 牛呵! 牛呵! 草儿在前, 鞭儿在后。 一九一九年二月一日,北京 (选自《草儿》,亚东图书馆1922年版) 赏析 这首诗题为《草儿》,但诗人并没有着笔于“草儿”去写景色,而是写了与草儿有着密切关系的耕牛,以“耕牛”的境遇隐射着人的命运。俞平伯在《草儿》序中肯定康白情的诗“都是把作者底自我和一切物观界自然和人生同化而成的”。诗作“所隐藏的是整个儿的人性,……”《草儿》这首诗是与其同名的诗集《草儿》中较好反映诗人这一创作精神的作品。 诗歌以“草儿在前,鞭儿在后”两句开头,仅八个字的简练之笔写出“拉犁”是耕牛的必然选择在前的“草儿”象征自我生存的欲望,在后的“鞭儿”则象征外界压力的威逼;接着诗人描绘耕牛的状态,“喘吁吁”和“眙着白眼”勾勒了耕牛不堪重负的神态,“带水托泥”、“一东二冬”的步子则让读者看到耕牛劳作的艰辛与无奈。诗人准确地抓住耕牛的神情与动作进行白描,寥寥数笔展现了耕牛在利诱与压迫下艰难生存的困境。 第三节与第四节,诗人转移角度从侧面表现耕牛生存的悲苦,“快犁快犁,我把草儿给你”。一句道出耕牛得到草的条件只是“快犁”,在这里诗人把“生存物质劳作”的现实关联呈现在读者面前,发人深省。第四节“你还要叹气,我把鞭儿抽你”,使读者看到耕牛“为了草儿的劳作”包含了许多“压迫下的痛苦”,耕牛一声叹息就会遭受鞭打,那还有什么不可以作为让它去受“鞭儿”之苦的理由,况且谁又能听到耕牛的叹息呢?诗人在此以虚写实,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最后一节,诗歌再次强调“牛”夹在“草儿”和“鞭儿”之间的困窘,与第一节前后呼应,凸显了诗歌的主旨。在前面诗节的铺垫之下,诗人“牛呵!牛呵!”的感叹十分真切而有力,使我们想到中国的农民和更大范围的劳苦大众,以及千百年来在欲望和压力之下求生存的芸芸众生。 《草儿》是诗人“触物比类,宣其性情”之作,象征手法在诗中恰到好处的运用,将复杂的社会问题形象化地表现了出来,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意蕴。 (文/傅天虹) ![]() 施施然的诗 ![]() ![]() 诗人介绍 施施然,河北石家庄人。70後女诗人。著有诗集《柿子树》、《走在民国的街道上》、《唯有黑暗使灵魂溢出》等。 ![]() 诗歌 黄梅调 猪栏、星宿、花楸树 我和两三文人一起仰望安徽的夜空 “一切乡土的都是大美”—— 谁说不是呢? 不要用交响乐和速溶咖啡的味觉,品尝 黄梅调。媒妁、女权、冷幽默 一枚舶来的硬币 击沉了传统的悲情主义 我们从不懂一名小旦的内心风暴 正如,哪个朝代的竹林里 又没几缕隐士的游魂? 俗世正拉开云手 待伊腾出空,点一抹文化的口红 (选自:施施然新浪博客) 赏析 这是一首凭着良好“语感”自然生成的有“调”的精致小诗,如同一则雅致的黄梅小调。自白诗传入中国,女诗人一不小心便把“自白”变成了“直白”。这是“口水诗”泛滥的重要原因。一些女诗人便去“女性化”,走“智性”道路,女诗人便成了“男人”、“女人”以外的“第三种人”。“情太热”、“感太冷”,两种极端“横行”诗坛,这是当今女性诗坛女诗人多好诗少的重要原因。《黄梅调》将写实与哲思结合,将所见的自然景物与所感的文化风情“无机”组合,产生“无理而妙”的奇特效果。与其说诗人有善于思考命运的心灵,不如说她善于发现诗意的眼睛。信手拈来的“猪栏、星宿、花楸树”与“枯藤、老树、昏鸦”在形式与意义上均有异曲同工之妙。生活中不是没有诗意,而是缺少发现诗意的眼睛,缺少敢于让世俗之物入诗的写作勇气和善于组合生活常景的写作智慧。地与天、今与古、隐士与口红、女诗人与小旦、情绪与冥想、实景与虚情、对话与独白、一个引语与两个设问句….从“写什么”到“怎么写”上都构成了明显的“诗调”,与“黄梅调”照应。既重视“情调”也重视“语调”,既重视“思想”更重视“诗想”,既重视“直感”更重视“语感”,是本诗的最大优点。 (文/王珂) ![]() 于小韦的诗 ![]() ![]() 诗人介绍 于小韦(1961-),本名丁朝晖,南京人。著有诗集《火车》等。 ![]() 诗歌 火车 旷地里的那列火车 不断向前 它走着 像一列火车那样 (选自于小韦《火车》,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赏析 于小韦这首关于事物命名的小诗,貌似饶舌的废话,却隐喻着命名的尴尬。“旷地里的那列火车”是一个特指,是带定冠词“the”的“火车”,是实存的事物“火车”,而“像一列火车那样”里的“火车”是带不定冠词“a”的概念“火车”。特定的“旷地里的那列火车”由于找不到具体的命名方式,而不得不使用抽象的“火车”,这一不可名状的尴尬,正说明了存在远远大于语言的现实。这种荒凉感,也带有“元诗”的诉说味道,正如诗人格式所说:“任何命名,都是宿命的,无论真与伪。任何命名,都具有一定的指认性,无论与最后认定距离有多远。” (文/赵思运) ![]() 古岛的诗 ![]() ![]() 诗人介绍 古岛,本名赵咏国。陕西人。60后诗人。著有诗集《吹箫》、《四人诗选》(合集)等。 ![]() 诗歌 春之祭,或致大海 相遇于一场闪电 闪电消失之后 就在青草的露珠上各自走散 一个被春天折磨的人 一定是被心中恒开不凋的花朵击中 一定是被甜蜜的蜂针蜇伤 祭祀一个季节的逝去有多种方式 没有泪水的哭泣只是其中的一种 大海上白帆点点 仿佛春天的落英 腥臊的风轻轻翻动蓝色的稿纸 无拘无束,把内心的祈愿、悲悯和爱恋 全都写在汹涌的波涛上面 (选自:古岛新浪博客) 赏析 古岛诗歌的大气与豁达不是表现在文字上,而是一种思想,而且这种思想甚至不带任何隐喻,却能让人读后全身舒畅,豁然开朗。这也是“巧拙”的表达方法:巧是工巧,拙是朴拙。这一语言艺术在诗歌中运用,常常可以收到别具一格、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诗歌是人与自然的对话,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物我契合处便是美的所在,人生的理想就贯注在这种静观的审美活动之中。 诗人追忆重温青春,在一种抽象式的描写中:“无拘无束,把内心的祈愿、悲悯和爱恋/全都写在汹涌的波涛上面”这发自内心的激情在爆发的同时,威力不亚于一枚炸弹。他的“相遇于一场闪电”而“闪电消失之后”呢?他在“祭祀一个季节的逝去有多种方式”,这是怎样的欲哭无泪的哀伤,于是就有了一种膜拜的力量,一种生命律动,就有了“春之祭,或致大海”。以达到“情”与“气”的和谐,“生”与“死”的统一,赋予诗作以独特的审美品位。 诗歌是“情”与“志”的统一,情,是感情,志,是大志,这也是古语:“诗言志”。古岛诗歌的艺术魅力是一种铁质的美感,以其内容和形式和谐给人以享受。他的认识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是思维由封闭到贯通的顿悟,一首首朴素自然的诗歌由他的铁匠铺子锻造出来竟然没有一点斧凿的痕迹,明快刚正而又耐人寻味。在表达上始终是沉静的、舒缓的、透彻的、豁达的、明智的展现出一种生命的律动,追求与大自然融合无间的至境。诗人在遣词造句上的良苦用心,给人一种含蓄凝练之感,寓意深刻。 (文/解非)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