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Ding 什么是“事缓则圆”? 想象一下,你正在厨房,特别着急得在煎鱼,你不停翻面,结果鱼皮全粘锅了; 但如果你等一面煎透再翻,鱼就完整又香脆——这就是事缓则圆。 《论语》写道: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也。 很多时候自己急得团团转,心神不宁,反而乱了阵脚,但突然有一次你沉住气了, 不焦急,慢慢来,事情竟然迎来了转机。 这不是空穴来风,这符合“道”。 我曾看过网上一条关于斯坦福商学院教授杰弗里·菲佛跟踪研究,显示: 93%的职场人存在'过早焦虑症',在问题未充分发酵时就匆忙介入,反而使解决难度提升2-7倍。 职场人如此,生活中的我们亦如此。过早焦虑,难度提升。 近些年,我们变得异常着急和焦虑,困境没发生却提前恐惧,发生了又焦虑不已, 解决完了又开始担心下一个问题,就这样,周而复始,没完没了。 但,真相是:'事缓则圆,急则生变'。 越着急,越容易搞砸事情,慢下来才能赢到最后。 举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早上临出门,你一看,时间来不及了,然后必然会手忙脚乱。 开车在路上,越着急越容易出事故。你是不是也遇到过同类情况? 人一着急时就像手机同时开了10个APP,直接卡S。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特别着急和焦虑时,判断力会降到和喝醉酒差不多。 其实任何问题的到来,都不需要太着急去回应,否则你就是在和自己死磕, 学会让子弹飞一会儿。 泰戈尔曾说,即使向着空谷呐喊,也要等一会儿才能听见回音。 曾国藩也曾说: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 如果我们遇到事情,先缓一下,等一等,难道事情就会变得更糟吗? 大脑一厢情愿的认为一定要快,才算高效,才能解决问题,殊不知,这其中暗含危机。
如果你的着急,焦虑和恐惧已经成为常态,无法做到“事缓则圆”,那我给出3个技巧, 条条实用,配合日常使用场景,拿走不谢。 1:10秒冷静法你一定要相信,等待最佳时机,比匆忙行动更重要。 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我们等电梯,有时候你等老半天,电梯还没来;但有时候,你抓准时机,你一到, 电梯就来了。 就像你煮泡面时,水沸腾才能让面条均匀受热。水没热,你就把面全放进去,面条一定夹生。 所谓的10秒冷静法就是:默数10秒,让自己安静下来,特别是遇到人际冲突等场景。 比如: 在公司开会,突然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你的各种不是,如果此刻的你,立马站起来回怼, 即便你吵赢了,你也不会给其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你要知道:此时无声胜有声,你的不按牌理出牌,给了对方致命一击,他预想的你会站起来 回怼,你竟然没动,出乎意料了。 此时的你,先心里倒数10秒,然后你可以说: 我观察到...., 我认为.....(按照这个句式来,前一句表达的是观察到的客观事实, 后一句是自己的感受),没有情绪,理智输出,全场愕然。 你的这个10秒,帮助你从“战斗模式”切换到“思考模式”,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么做,有利于解决不必要的人际冲突。 再举一个例子: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孩子考试成绩不及格,如果你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责骂, 那么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开启他的防御机制,结果问题得不到丝毫的解决, 还会带来新的亲子关系问题,得不偿失。 不妨换一种“事缓则圆”的思路。 场景:孩子成绩不合格 你问:需要我帮忙分析试卷吗? 然后挑个双休日带孩子出去爬爬山,看看大自然。 一反常态的做法,会引来孩子的主动反思,到时就是一个交流的最佳时机。 2:6小时冷却定律你是否发现,很多棘手的事情,你缓一缓,反而自动会解决。 如果你不缓,可能会在当下引起焦虑和不必要的情绪。 人一旦有情绪了,动作就开始变形。 可怕的是:当人出现情绪时,做的决定几乎都是错的,说的话也是最伤人的。 从心理学角度:人是有情绪记忆的,人在愤怒时说的话,对方记忆留存时间比平常长47%。 正确做法是:延迟6小时处理争议事件,沟通效率提升82%。 (请注意:这里的6小时是个约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一定要延迟一会)。 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家庭中,两口子吵架,太太发现先生的手机里突然有异性的短消息,于是立即质问。 但这样,往往会破坏夫妻关系。 正确方法应是: 去厨房泡杯茶,让自己冷静下来,有异性消息不代表什么,也许只是正常交往, 观察对方3天,了解下具体情况,然后用“我有点不安,能聊聊吗?”代替“你是不是出轨了?” 这么做,是成年人之间的互相尊重。 大吵大闹,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引发新的问题。 如果先生真没什么,太太这么做就是误伤了对方,损人不利己。 事缓则圆,还是那句话,先缓一缓。
带有挑衅和不尊重语气的邮件,他立马回怼,于是受到了上司严厉批评。他很难过。 我对还是说了那四个字:事缓则圆。 高手做法: 遇到这样的事情,先动起来,可以先起身做20个深蹲(让自己平静下来); 用“感谢您的反馈”开头(抚平对方情绪); 最后,24小时后提供解决方案(此时客户怒气值一定会降,自己也圆满解决了问题)。 他的工作职责就是解决问题,回怼是下策,不如用更机智的方式应对,不管怎么样 先缓一缓,不要用惯性,惯性往往隐藏着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3:90/10法则很多事情需要静默生长,过度干预反而破坏节奏。 我们的大脑擅长控制,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不能有丝毫偏差。 但事实上,越想控制的人,越容易失控。 《系统之美》理论显示:事情结果的90%由系统自主运行决定,人为干预仅影响10%, 这就是90/10法则。 以下我举3个小例子,帮助你举一反三,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比如:教育孩子 错误做法:家长每天追问:今天学了什么啊?考试考几分啊? 这么问,时间一长,孩子一定会反感。 正确做法:每周留1小时家庭游戏时间,孩子主动倾诉率提高至少40%。 孩子是很单纯的,复杂的有时候是我们大人。 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们就要破除旧有的惯性模式,寻找新的可替代行为。 在管理团队上: 我看到微软的静默星期四,感触颇深,如果看本文的是管理者,建议学习。 错误做法:某老板每小时查员工进度,搞得人心惶惶,结果大大提高了核心团队的离职率。 成功案例:微软“静默星期四”政策——每周有一天不安排会议,员工创造力提升29%。 经营感情: 错误操作:太太(先生)每天发“在干嘛”查岗,不论碰到谁都会难受。 正确操作:不如每月策划一次共同体验(做饭/爬山),亲密度大大提升。 友: 当事情悬而未决时,请接受不确定性;请专注可控事项;请学会“事缓则圆”。 让子弹飞一会,给自己一点时间沉淀,给好运一点时间发酵。 愿我们都戒骄戒躁,无上清凉。 |
|
来自: mandy53wiuq5i6 > 《人生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