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事缓则圆,永远不要提前恐惧,让子弹飞一会,事情自动圆满解决

 mandy53wiuq5i6 2025-05-25

你好,我是Ding

什么是“事缓则圆”?

想象一下,你正在厨房,特别着急得在煎鱼,你不停翻面,结果鱼皮全粘锅了;

但如果你等一面煎透再翻,鱼就完整又香脆——这就是事缓则圆。

《论语》写道: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也。

很多时候自己急得团团转,心神不宁,反而乱了阵脚,但突然有一次你沉住气了,

不焦急,慢慢来,事情竟然迎来了转机。

这不是空穴来风,这符合“道”。

我曾看过网上一条关于斯坦福商学院教授杰弗里·菲佛跟踪研究,显示:

93%的职场人存在'过早焦虑症',在问题未充分发酵时就匆忙介入,反而使解决难度提升2-7倍。

职场人如此,生活中的我们亦如此。过早焦虑,难度提升。

近些年,我们变得异常着急和焦虑,困境没发生却提前恐惧,发生了又焦虑不已,

解决完了又开始担心下一个问题,就这样,周而复始,没完没了。

但,真相是:'事缓则圆,急则生变'。

越着急,越容易搞砸事情,慢下来才能赢到最后。

举个生活中的小例子,早上临出门,你一看,时间来不及了,然后必然会手忙脚乱。

开车在路上,越着急越容易出事故。你是不是也遇到过同类情况?

人一着急时就像手机同时开了10个APP,直接卡S。

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特别着急和焦虑时,判断力会降到和喝醉酒差不多。

其实任何问题的到来,都不需要太着急去回应,否则你就是在和自己死磕,

学会让子弹飞一会儿。

泰戈尔曾说,即使向着空谷呐喊,也要等一会儿才能听见回音。

曾国藩也曾说:凡遇事须安详和缓以处之,若一慌忙,便恐有错。

如果我们遇到事情,先缓一下,等一等,难道事情就会变得更糟吗?

大脑一厢情愿的认为一定要快,才算高效,才能解决问题,殊不知,这其中暗含危机。

前几天,我还和一位学传统文化的老师沟通,他的想法也与我不谋而合。

他说:这些年,很多人来找我诉说烦恼,但后来渐渐地发现那些烦恼都“不药而愈”,

问题的出现,千万不要S磕,不用立马给予回应,给自己一点时间,给事情一点时间,

稍作沉淀,让事情按自己的节奏发酵一下,大多会出现更合理的解决方案。

如果你的着急,焦虑和恐惧已经成为常态,无法做到“事缓则圆”,那我给出3个技巧,

条条实用,配合日常使用场景,拿走不谢。

1:10秒冷静法

你一定要相信,等待最佳时机,比匆忙行动更重要。

俗话说: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我们等电梯,有时候你等老半天,电梯还没来;但有时候,你抓准时机,你一到,

电梯就来了。

就像你煮泡面时,水沸腾才能让面条均匀受热。水没热,你就把面全放进去,面条一定夹生。

所谓的10秒冷静法就是:默数10秒,让自己安静下来,特别是遇到人际冲突等场景。

比如:

在公司开会,突然有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你的各种不是,如果此刻的你,立马站起来回怼,

即便你吵赢了,你也不会给其他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你要知道:此时无声胜有声,你的不按牌理出牌,给了对方致命一击,他预想的你会站起来

回怼,你竟然没动,出乎意料了。

此时的你,先心里倒数10秒,然后你可以说:

我观察到...., 我认为.....(按照这个句式来,前一句表达的是观察到的客观事实,

后一句是自己的感受),没有情绪,理智输出,全场愕然。

你的这个10秒,帮助你从“战斗模式”切换到“思考模式”,这才是真正的高手。

当然,最重要的是:这么做,有利于解决不必要的人际冲突。

再举一个例子: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孩子考试成绩不及格,如果你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责骂,

那么只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开启他的防御机制,结果问题得不到丝毫的解决,

还会带来新的亲子关系问题,得不偿失。

不妨换一种“事缓则圆”的思路。

场景:孩子成绩不合格

你问:需要我帮忙分析试卷吗?

然后挑个双休日带孩子出去爬爬山,看看大自然。

一反常态的做法,会引来孩子的主动反思,到时就是一个交流的最佳时机。

2:6小时冷却定律

你是否发现,很多棘手的事情,你缓一缓,反而自动会解决。

如果你不缓,可能会在当下引起焦虑和不必要的情绪。

人一旦有情绪了,动作就开始变形。

可怕的是:当人出现情绪时,做的决定几乎都是错的,说的话也是最伤人的。

从心理学角度:人是有情绪记忆的,人在愤怒时说的话,对方记忆留存时间比平常长47%。

正确做法是:延迟6小时处理争议事件,沟通效率提升82%。

(请注意:这里的6小时是个约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一定要延迟一会)。

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家庭中,两口子吵架,太太发现先生的手机里突然有异性的短消息,于是立即质问。

但这样,往往会破坏夫妻关系。

正确方法应是:

去厨房泡杯茶,让自己冷静下来,有异性消息不代表什么,也许只是正常交往,

观察对方3天,了解下具体情况,然后用“我有点不安,能聊聊吗?”代替“你是不是出轨了?”

这么做,是成年人之间的互相尊重。

大吵大闹,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还会引发新的问题。

如果先生真没什么,太太这么做就是误伤了对方,损人不利己。

事缓则圆,还是那句话,先缓一缓。


再举一个我曾经接待过的案例,一个20几岁的小伙子,刚入职场,有一次收到客户

带有挑衅和不尊重语气的邮件,他立马回怼,于是受到了上司严厉批评。他很难过。

我对还是说了那四个字:事缓则圆。

高手做法:

遇到这样的事情,先动起来,可以先起身做20个深蹲(让自己平静下来);

用“感谢您的反馈”开头(抚平对方情绪);

最后,24小时后提供解决方案(此时客户怒气值一定会降,自己也圆满解决了问题)。

他的工作职责就是解决问题,回怼是下策,不如用更机智的方式应对,不管怎么样

先缓一缓,不要用惯性,惯性往往隐藏着错误的认知和行为模式。

3:90/10法则

很多事情需要静默生长,过度干预反而破坏节奏。

我们的大脑擅长控制,希望一切都在自己的控制范围之内,不能有丝毫偏差。

但事实上,越想控制的人,越容易失控。

《系统之美》理论显示:事情结果的90%由系统自主运行决定,人为干预仅影响10%,

这就是90/10法则。

以下我举3个小例子,帮助你举一反三,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比如:教育孩子

错误做法:家长每天追问:今天学了什么啊?考试考几分啊?

这么问,时间一长,孩子一定会反感。

正确做法:每周留1小时家庭游戏时间,孩子主动倾诉率提高至少40%。

孩子是很单纯的,复杂的有时候是我们大人。

要想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们就要破除旧有的惯性模式,寻找新的可替代行为

在管理团队上:

我看到微软的静默星期四,感触颇深,如果看本文的是管理者,建议学习。

错误做法:某老板每小时查员工进度,搞得人心惶惶,结果大大提高了核心团队的离职率。

成功案例:微软“静默星期四”政策——每周有一天不安排会议,员工创造力提升29%。

经营感情:

错误操作:太太(先生)每天发“在干嘛”查岗,不论碰到谁都会难受。

正确操作:不如每月策划一次共同体验(做饭/爬山),亲密度大大提升。

友:

当事情悬而未决时,请接受不确定性;请专注可控事项;请学会“事缓则圆”。

让子弹飞一会,给自己一点时间沉淀,给好运一点时间发酵。

愿我们都戒骄戒躁,无上清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