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文摘自《临证三十年探研录》—邹孟城 我们先看看邹孟城先生书中的自序 【自序】 余自幼性好岐黄之学。少年时,居于故乡,家母缘脘痛暴甚而呕血盈盆,虽药饵屡进,终鲜效机。当此一筹莫展、进退维谷之时,婶母邀近邻名医邹云翔先生至。是时云翔公尚未赴宁任职,公问症切脉,泰然自若。诊毕而嘱曰:服人参粉血必可摄。依法进服,一日知,三日止矣。嗣后略作调理,脘痛即解,从此安然无事。余见先生医术之神,倍生敬慕。复睹亲友邻里之中,患病者颇多,亟需医药救疗。余外祖母老年痴呆,竟终其生而不治。为此盂城时萌怆恻之心,毅然而立学医之志。及至业医有年,方识医道玄微,原非浅尝辄止者所可得其蕴要。况城秉鲁钝之质,于轩岐要旨未窥堂奥,神圣工巧木讷不精。滥竿其间,犹恐千虑一失而遗人天殃。因而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推究剖析,舍短用长。略有会心处,辄笔诸于纸,以备日后之参证。数十年问,且积笺盈尺矣。此犹未足,思欲负笈名门,广求诸师心传。遂师事吴竺天先生,并蒙姜春华教授谆谆教诲凡十有丑年。又经吴师引荐,侍诊杨永璇先生,以习针灸。由是广受教益,理法方药靡所不及,心得经验多蒙授受。惜盂城器小量窄,未及兼收并蓄。近年因友人之敦促频频,自身之薄暮感怀,爰将笔记稍加整理,选取部分,厘成一编,故有是册之作。 龙眼壳具散风疏表,凉血清热之功,用以煎水外洗多种皮肤病,如荨麻疹、瘙痒症、夏季皮炎等,消疹止痒,功效不凡。 此法盛传于锡山乡间,其地位于无锡之南,濒临太湖,水网交织、阡陌纵横、蚕桑耕读、物阜民丰。原为无锡县,现改为锡山市,乃古“梁溪”之地,余童年曾见多处石桥上镌有“梁溪某某桥”字样,故以知之。习医后读明代缪仲醇《医学广笔记》,载有治梁溪某女子之医案,大约即指此地。 【案例一】 某年,故乡友人陈剑亮先生来电相告:其母于半年前患荨麻疹,风团遍体,痒不可忍。医院予以抗过敏治疗,内服药物不效,即静脉注射针剂,治疗后可使减轻或缓解,然不久必复发如初,如此因循治之三、四月,仍不见应。某日遇一人告以龙眼壳煎水洗澡,可望痊愈。即觅得该物一大捧(锡地方言:以两手仰掌仲指,两掌盛满物品为谓之“一大捧”。)煮水澡浴,一次即见大效,二、三次而疹消痒止。以后偶有发作,如上一洗即净。并谓此方不仅可治风疹块,其他皮肤病同样有效云。 【案例二】 1997年冬季有某机修厂退休十年之陈老厂长前来就诊,俱述其每天入夜皮肤无故瘙痒,自视皮表光洁明净,并无异常。上床在被褥中越热则其痒越甚,由局部数处,渐及全身,竞至不能入睡,须待子时过后,阳气渐盛,其痒势方退,才可勉就枕席。如此折腾旬日未已,所用药物无非抗过敏之品,因不见大效,而恳余为治。余即授以龙眼壳洗浴法。陈厂长随购龙眼两斤,剥下之壳分三日用,每日以三分之一煮水洗澡,第一次洗后当夜瘙痒即止,始得一宿安然浓睡。洗过三日,一冬来发,至1998年冬季,亦得平安度过,此方之佳,可谓神矣。 【案例三】 某中外合资企业中方代丧某先牛,因眩晕时作前来就诊。其女儿、女婿均为西医主任医师,嘱其服用中药。余断为痰饮眩晕,投半夏天麻白术汤而收复杯即应之效。至是年仲夏,体表遍发红疹块,皮肤科诊断为夏季皮炎,涂以洗剂,数日后依然如故,再来余处诊治。余亦授以上方,一次外洗后,即觉清凉之气渗入肌肤之内,痛感、痒感、不适感渐次消散,翌晨自检皮疹已渐隐退,为巩固疗效计,又洗二次,以后未见复发。 下次大家龙眼吃完后,记得把龙眼壳收集起来 #中医##皮肤瘙痒##荨麻疹##邹孟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