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近年来,我市全域统筹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培育“一村一品”示范村,做好“土特产”文章,通过创新农业生产、出台扶持政策等方式,促进农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闽南,不少人的一日生活是从一杯茶开始的,闽南人在喝茶时还有个习惯,就是要搭配点心。翔安区新圩镇桂林村村民 林县:这个是木梳包、这个是(蒜蓉枝)这是我们村很早以前就有的,我们老人家就是喝茶配这些古早味,感觉很好。 翔安区新圩镇桂林村,是这些闽南传统手工美食的重要产地,不久前刚刚入选2025年厦门市“一村一品”专业村。在村里,制作传统点心是每家每户都会的手艺。为了打破过去生产资源相对分散的局面,桂林村整合资源,村股份经济合作社与龙头企业合作,打造“国潮甜点”品牌,通过标准化、市场化运作,让小甜点变成了“大产业”。 翔安区新圩镇桂林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 沈国辉:以“物以圩为桂”来作为整体的包装,向市面上推广,在夏商百货集团、绍兴商会等共建单位的扶持下,一年也销售了将近1万件的产品,销售额就有200多万元,增加了一些收入,也解决了一些村民在农闲时的劳动力(剩余)问题。 厦门七里红发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翔安传统糕点制作技艺(蒜蓉枝)区级非遗传承人 沈辉煌:这次获得市级的“一村一品”专业村称号,也是政府对我们的认可,我们红发食品带头,带动村里面的这些小作坊,带动一些美食的制作跟研发,通过线上线下的一些销售渠道,把产品带出去,把客户带进来。 我市通过“一村一品”打造“一村一IP”,不断强化品牌建设,深挖当地特色旅游资源,有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宅火龙果、东寮豆干、隘头温泉、云洋手工面线等,正逐渐成为村民增收新亮点。截至目前,我市共培育市级以上“一村一品”示范村和专业村35个,其中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6个、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10个。 探索“稻虾轮作”模式 撂荒地一年可收五季 在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厦门,一些村庄还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实现“一田双收”,增加效益。在集美区灌口镇东辉村的小龙虾垂钓基地,不少市民游客来到这里,感受垂钓的乐趣。 游客 朱洛漪:我们来这里参加了小龙虾的垂钓,在这里还有烧烤,包粽子一系列活动,觉得这边有意思特别有趣,参与了田园生活。 今年初,东辉村开始利用撂荒地,探索“稻虾轮作”这种生态高效立体的农业生产模式,并以“稻虾”为主题打造了文旅项目。生长在稻田里的小龙虾不仅拥有天然的饵料,还能为水稻提供底肥,增加底泥的透气性,提高水稻产量,实现“种稻二季、养虾三季”的高效循环,仅从虾的收益来看,预计每亩能多增收1万元。 厦门建发城服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 林晋:作为挂钩帮扶单位,我们提供资金支持用于龙虾基地的建设,并对基地周边环境进行美化提升,同时帮助设计打造“虾路相迎”等特色景观,助力提升市民游客的体验感。 厦门市委老干部局驻东辉村选调生 肖明康:自从4月17日小龙虾垂钓基地开业以来,我们累计接待游客3400余人,累计营收超5万元通过“稻虾轮作”带来的经济效益,激发了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从而减少了土地撂荒现象的存在实现村集体和村民的双增收。 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壮大村集体经济,我市岛外各区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路径。集美区创新村集体发展用地的多元化开发建设模式;海沧区率先在全市建设引客下乡综合服务平台,带动农文旅产业增收超1200万元;同安区大力实施“强村富民”等四大关键工程,实现智慧农业与生态建设双轮驱动,吸引资金回流乡土;翔安区借助艺术力量,激活当地文化基因,形成新的就业和创收增长点。此外,我市还制定出台了《关于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若干措施》,去年投入各级财政资金超8000万元,用于扶持发展集体经济项目,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