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飞快,上次停笔之后,又过去了一个月了,学生们走了也快半个月了。可能是随着年纪的增长,也可能是见多了学生毕业的离别,也可能是他们的考试形式与夏考有太大的不同,总之,离别就那么到来了,像一次再平常不过的大休一样,一群人就散了。如果说内心没有一点感觉,那肯定是假的,不要说是人,就是养了三年的小猫小狗,也肯定是有感情的。不过,在送走一批又一批的毕业生后,我慢慢就意识到,绝大多数时候,深情的其实只是老师,学生们更多的是庆祝解放,并没有多少留恋。总而言之,还是希望他们各自都好,都有美好的前程,有美好的生活,这段缘分,到了该结束的时候,就得顺其自然。昨天发了一个朋友圈,是由一块鹿皮擦车布开始的,想起了多年前高中同桌拿了一块鹿皮眼镜布,跟我说这是鹿皮的,被我骂了一句放屁。在那个时候,一个农村孩子的认知里,眼镜布怎么可能是鹿皮做的。时隔多年,买车以后,才知道真有鹿皮擦车布,才想起原来同桌没有吹牛。由此感悟到,当一件事超出了一个人的认知,就不要再跟他继续谈下去了,否则他不光不会信,还会骂你。一个人的认知,决定了他所看到的世界,和他思考问题的方式。 不同层次的人之间讨论问题,就像两个背道而驰的人,永远找不到相交点,无法一道同行。 站在不同的高度,往下看到的结果和感觉是不一样的,只有同频才能共振。 周岭在《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一书中讲到: “处在下一个认知层次的人往往看不到上一个认知层次的风景,因而只能用狭隘的视角来判断:这些东西虽然很有道理,但似乎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用。”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它是有认知层次的,认知层次高的人和认知层次低的人对待同一个问题时,二者的态度截然不同。这句耳熟能详的话,人人会说,但是真正要明白其中的深意,就需要很多的人生的阅历。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只有跟他交往超过一段时间才能知道个大概。正如我的朋友们,我们用了二十几年的交往,彼此才成为知心好友,彼此才知道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反过来,那些跟我交往不过数次,还有完全没有交往,甚至于道听途说的,又怎么会知道我到底是什么人。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太善于或者说太过于随便地去判断一个人,去给一个人贴标签,因为一件事、一句话,就可以把一个人打入十八层地狱,让他永世不得翻身。仔细想来,其实人人都是如此,你对别人如此,别人对你也是如此。真正要跳出这个圈子,就需要强大的内心,需要提升自己的认知,这又回到上一个话题了。这也是我最近一直在研究禅宗的“明心见性”的内涵,或许某一天,我也就明心见性了,也未可知。意识到人世间的诸多烦恼,去探寻烦恼的起因来源,再到想法设法去断除这种烦恼,不就是一个求取真经的过程么?正如一句话说得好:“当你把所有时间都用来自我修行的时候,你便会越来越接近生命的本质,活得越来越通透。”越活越通透的人一定不是所谓的“成功人士”,而是真正懂得: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向内生长,不给自己设限,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 就写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