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D 2025 · 印度班加罗尔现场 没有灯光秀,也没有震撼开场,AI 创业者 Ishan Sharma 只说了一句:
他是 YouTube 拥有 300 万粉丝的内容创作者,也是 MarkitUp 的创始人。 这家公司团队 25 人,已为全球 40 多个品牌持续交付内容服务。 不是靠融资,也不是靠模型参数,而是靠一张很简单的流程图—— 8 个 AI 工具,组成了从内容创作 → 客户获取 → 自动分发的一整套执行链条。 这一刻,屏幕上滚动出八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ChatGPT、Claude、Midjourney、Descript… 他没讲模型原理,也没有卖课,只说了一句:
为什么你应该把接下来时间交给这篇文章? 因为你可能也和他一样:
现在,我们拆给你看:
如果你也在用 AI 做内容、跑项目、接客户,却始终搭不出一条能放手交付的流程—— 这篇文章,也许就是你把'工具清单’变成'团队作业表’的关键一步。 第一节|他不是技术派,却用 AI 打通了创业闭环Ishan Sharma 说他最大的优势,是“不懂技术”。
两小时,AI 搭建出一个获客流程 他说这话的时候,背景是这样一个场景: 他在印度班加罗尔运营一家营销公司,刚开新办公室。面对一堆需要打推销电话、预约客户的销售任务,他没有雇人,也没外包,而是打开了几个 AI 工具,自己“拼”出了一个流程:
这个语音代理能自己说话、确认、回应。他们叫它“Roberto”,但其实它只是一段提示词 + AI语音 + 电话拨号工具组合起来的流程。
这一整段流程,从前得靠三个岗位:研究、销售、助理。而现在,一个人、一台电脑、一套 AI 工具,全部打包搞定。 这不是孤例。 不是工具变强了,是方法变了 Ishan 的联合创始人也不是开发者,却用同样的方法,给公司建立了自动发邮件的工作流程,自动对接客户日程,自动发出会议提醒。
他甚至认为,这才是 AI 真正的用法——不是让你变得更聪明,而是让你少动手、快启动。 最重要的是,他们的目标不是“打造一个技术产品”,而是尽快测试商业方向,看这个营销服务是否有效、有客户、能变现。 这才是今天 AI 工具最大的价值: 用它拼出一个“先能跑”的商业雏形,不求人,也能干。 如果你把它当成新型技术,你会陷入学术思维、模型研究。但如果你把它当成“员工 + 助手 + 办公室”,你就会像 Ishan 一样,用它完成现实任务。 他不是技术派,也不是极客出身。但他清楚一件事:
第二节|8 个 AI 工具,拼出一人公司“赚钱引擎”
这一节,他在台上打开了一张流程图。 从调研、建站、找客户、谈生意、做内容、打广告,到最后自学升级——每一步,他都配了具体的 AI 工具,不讲概念,只讲结果。 他说:你不需要全都会做,你只需要知道要解决哪几件事,然后把 AI 拼上去。 第一步:调研,不再靠搜索,而是让 AI 帮你写出答案 工具:Manis(AI 市场调研助手) Ishan点开 Manis,只输入一句话:
不到 5 分钟,Manis 就交出了一整页内容:
过去你要翻 20 个网页、3 小时,现在 AI 直接帮我整理完了。 Manis 就像一个“懂事的实习生”,你问得越具体,它整理得越像样。 第二步:建站,不用懂代码,也能上线产品 工具:Replit (自动搭网站的 AI 编程工具) Ishan举过一个流传很广的案例,用来说明 Replit 有多简单: 一位50多岁的美国校长,只用文字描述,就搭出了一个帮助老师备课的 AI 工具——上线之后,老师们真的开始用它了。 Ishan自己也用 Replit 做了一个营销网站。他只输入一句话:
几分钟后,Replit 就生成了一个响应式网站,带页面、结构和初始内容。 以前你要雇设计师、开发,还要等上线。现在你只要清楚你想做什么,Replit 帮你生成一版能跑的初稿。 第三步:找客户,不再靠电话推销,而是“一键锁定决策人” 工具:Apollo(找潜客+决策人的工具) + Instantly(群发营销邮件工具) Ishan的目标是帮全球品牌做内容营销。他打开 Apollo,输入:
一键生成几百条企业名单,还自动匹配出这些公司负责市场的负责人、LinkedIn 账号和邮箱。 之后把这些名单导入 Instantly,再写一段冷启动邮件文案: “Hi,我是 Ishan,正在为像你们这样的品牌提升 3 倍社媒影响力…” 邮件就自动发出,并追踪是否打开、是否点击、是否回复。 以前是靠人打电话,现在 AI 在后台替你说话。 第四步:内容创作,不再是坐在镜头前录视频 工具:Heygen(生成真人讲解视频) + ElevenLabs(语音生成器) 很多创始人跟我说没空拍视频,那你可以用 AI 拍。 Ishan拿出两个工具:Heygen 生成虚拟人脸,ElevenLabs 生成语音。 他只需要写一个 60 秒脚本,把自己旧视频的声音喂进去,AI 就能自动生成带人脸、带语音的讲解视频。
他有个朋友光靠 AI 视频内容,已经涨粉百万,纯靠 AI 布局内容矩阵。 第五步:广告制作,不用设计师,一句描述搞定 工具:Photo Image Generator(AI广告图制作工具) 你拍一张产品图,告诉 AI:帮我做一个适合投放在 Instagram 的护肤品广告。 十几秒,AI 就输出带有产品、配文、构图的完整视觉广告,还能自动换背景、换人群。 Ishan说他们现在所有客户初稿广告,都先用这工具跑出来。 第六步:不会用软件?把屏幕交给 AI 工具:Google AI Studio(AI 操作助手,能教你用软件) 你打开 Excel 不会操作?不懂视频剪辑工具 Premiere? 直接开启 Google Gemini 助手,它会“看着你的屏幕”,告诉你下一步该点哪里,甚至帮你操作。 我们团队新入职的小伙伴,都用 Gemini 自学软件。 Ishan 最后一句话是这样:
他把这张图称为: “副业赚钱系统”——只要你知道你在哪一步卡住,就能找到 AI 工具帮你解决。 第三节|2025 年最稀缺的能力:不是编程,而是表达Ishan 在演讲中提到一条争议极大的推文:
这句话不是他说的,而是他朋友,Replit 的创始人发的。结果评论区瞬间炸锅:
但 Replit 创始人 Amjad Masad的回应反而成了 Ishan 最认可的观点:
稀缺的不是技能,而是“说清楚自己想干嘛” Ishan 接着释:“AI 工具不是凭空猜你要做什么,而是根据你的表达来执行。” 你说不清,就什么也构建不出来。 他说这是过去两年创业时最深的体会:不是最强的工程师胜出,而是表达最清晰的人先成功。 这也是为什么他说:
于是他一步步把这个想法拆开,用 AI 工具一段一段拼接好。 Notion 联合创始人只招一种人:“产品优先的人” Ishan 提到自己曾去 Notion 办公室,问他们怎么招人。 对方给出一个很少人能答出的标准:我们不招只会做一件事的人,我们招能理解产品、设计、业务之间关联的人。 比如: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 所有人都要是 Builder(构建者),不是“单纯打工人”。 用 AI,不是靠你多懂,而是看你敢不敢做 Ishan 总结:
你不是在追求技术壁垒,而是在构建解决方案。 他说,“就像你玩乐高积木,你不需要自己造一块积木,只要知道怎么拼成一架飞机。” 而现在的问题是,大多数人还停留在:
但真正开始赚钱、构建东西的人,都在用 AI 作为动手工具。 一句话总结:
第四节|从少年到校长,不懂技术也能用 AI 做出产品
他的经历不是特例,而是趋势。 从旧金山到班加罗尔,从高中生到退休校长,一批非技术背景的人,正靠 AI 工具完成“从想法到落地”的跨越。 17岁少年,打造出年收 3000 万美元的 App 在 Twitter 上,Ishan提到了 Zach——一个 17 岁的美国高中生。 Zach 想做一个卡路里追踪工具。他不会编程,也没资源组团队。但他照着以下三步做了:
![]() ( Cal.ai 应用首页界面) 就这样,一个叫 Cal.ai 的应用上线了。现在,它已经登顶多个国家的健康类排行榜,每年带来超过 3000 万美元收入。
50 岁校长,不懂编程,却做出全美教师都在用的工具 另一个故事,是教育行业。 Magic School 的创始人,是一位年过半百的校长。他对 AI 一无所知,但痛点明确: 老师们每天都在用 ChatGPT,却要重复写提示词、不断微调,很耗时间。 他决定干一件事:做一个 AI 助手,帮老师备课。 他说不清模型原理,但他用 Replit 说明了自己的需求,借助 GPT 做了接口设计,几周内上线了。 ![]() ( Magic School 网页端界面) 今天,Magic School 被美国上百所学校采用,甚至有投资人找上门。 Ishan说:
创作者不再“打造内容”,而是“生成品牌” 还有一类 Builder,是内容创作者。 Ishan提到他身边同事,已经不再亲自拍摄视频:
全流程都由AI 编排出来,他自己像导演,不是演员。 最终结果:半年涨粉百万,广告、课程、接单全部自动化。 不靠天赋,不靠背景,只靠“先构建” 这几个人的共通点是什么?
他们做对了一件事:不是问AI有多强,而是问'我能创造出什么'。 Ishan 说过一句话:
不是因为他们懂技术,而是因为他们不怕开始。 这些案例,最终不是自己用,而是团队可协作、客户可接单,才有了真正的商业闭环。 第五节|AI 创业圈在流行:边做边晒,资源自来
这是 Ishan 在演讲最后一部分说的。他讲得很直接:
现在的 AI 创业圈,正在兴起一种新范式:公开构建(build in public) ——边搭产品,边讲过程,边放出来让别人看见。 不是关起门来搞产品,而是像发朋友圈一样,把搭建过程变成内容。 “晒进度”带来的,是客户、建议、曝光一起到 Ishan讲了自己在旧金山“Creator House”看到的场景:
有些人刚发出截图,评论区就有用户上门试用,甚至有投资人留言:“聊聊吗” Ishan说得很现实:发出来就有人看,没人知道你在干嘛,别人连投资你都不知道你存在。 社交平台不是作品集,而是工具发布现场 很多人把微博、公众号、知乎、抖音当成发完就走的地方。 但在 Ishan 看来,这些平台就是产品更新日志。 他分享了自己的做法:
这不只是营销,而是用互联网迭代你的想法。 被看见这件事,本身就值钱 Ishan 不止一次说:
比如:
他说:我不是那种特别会推销自己的人,但我一直在公开构建,让别人知道我在干嘛。 所以,“被看见”不是自夸,而是被需要的前提。 公开构建 = 免费流量 + 免费建议 + 免费用户 + 免费机会 这是一句总结,也是一句公式。
Ishan 给出最后一个建议:
结语|不是最强的人赢了,是先动手的人赢了在演讲的最后,Ishan 没讲工具,也没讲商业模型。 他说了一个更朴素的判断:
他强调自己不是专业开发者,也不是什么设计大神,但他做了一件事:
现在,你已经可以用 AI 工具: 自动找客户、搭网页、剪视频、发邮件、打广告、记账、排计划……
所以问题不是你是不是圈内人,而是: 你敢不敢从今天起,把一个想法转化为具体的成果? 就像 Ishan 说的:
现在,轮到你了。 如果你也想开始构建自己事业,但还不知道怎么开始, 这张表,或许就是你最简单的起跑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