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破局之道

 玖壹聚 2025-05-27 发布于河南

在资本的齿轮下,影视行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异化。

——晰瑞



当流量明星主演的《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从预售3.5亿的“爆款相”跌至票房6.3亿的“口碑惨案”,当郑爽、吴亦凡等顶流因偷税、犯罪从神坛跌落,当《黑神话:悟空》以硬核文化内核征服全球玩家——这场关于流量与文化的博弈,早已超越娱乐范畴,成为一场关乎精神价值的生死战。

资本曾将流量视为万能公式:“流量明星+IP+名导”的组合被奉为票房灵药。然而,2025年春节档的票房图谱彻底撕碎了这一幻象。

肖战主演的《射雕》预售登顶却评分垫底,而合家欢题材与特效大片稳居票房榜首,印证了观众从“为明星买单”转向“为内容买单”的理性觉醒。流量明星的失灵,本质是资本短视的必然结果——当剧本沦为流水线产品,当历史细节被随意篡改(如《射雕》中“北宋末年”的常识错误),观众对粗制滥造的容忍已至极限。

更深层的矛盾在于“唯流量论”对创作生态的绞杀。资本为追求快速回报,将演员片酬推至畸形高度(如郑爽1.6亿天价片酬),挤压制作成本,形成“高片酬—低质量—低回报”的恶性循环。

中央财经学者指出,这种模式本质是“粉丝经济”对“创意经济”的碾压,明星作用被极端放大,而编剧、导演等创作者沦为资本附庸。当《深夜食堂》等作品以商业成功掩盖文化失败,行业的短视已让影视沦为资本赌桌上的筹码。

在这场博弈中,观众正以脚投票重构行业规则。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4年观众选择影视作品的核心要素依次为剧情(48.7%)、口碑(36.2%)和文化细节(36.08%),流量明星的影响力退居次要。

《狂飙》《繁花》等爆款的成功,证明了“内容为王”的永恒定律——前者以扫黑除恶的社会议题引发共鸣,后者以精致考究的海派美学重塑城市记忆。这种审美升级倒逼行业回归本质:广州市出台的影视扶持政策明确“奖励精品、扶持原创”,对反映本土文化的剧本额外增加50%资助,试图以制度设计对抗资本惯性。

更具革命性的是技术对文化表达的赋能。《黑神话:悟空》将山西27处古建融入游戏场景,通过3A级制作让全球玩家领略东方美学;腾讯在《王者荣耀》巴西版本中加入拉美乐器元素,以“文化混血”破解出海壁垒。这些案例揭示了一条新路径:当文化基因与技术创新深度融合,流量不再是收割工具,而是文化共鸣的放大器。

破局之道在于重塑产业链的价值分配。广东“政策包”的出台具有标杆意义:对票房过亿的动画电影奖励3000万,对游戏与文旅融合项目提供500万扶持,将资源向内容研发与技术应用倾斜。

这种“真金白银”的投入,直指行业痛点——当小微文化企业占比超90%,唯有政策托底才能抵御资本垄断。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些措施试图构建“文化+”生态:如动漫IP反哺潮玩制造、游戏场景赋能文旅体验,让文化价值穿透产业链条。

当仿古小镇沦为奶茶店与汉服租赁的消费流水线,当影视城因文化空心化遭遇客流断崖,我们目睹了资本狂欢后的文化废墟。但《长安十二时辰》的沉浸式剧场、乌镇戏剧节的社区共建模式,也证明了文化重生的可能——唯有将文化基因植入产业根系,让流量服务于精神滋养,才能打破“开业即巅峰”的魔咒。

影视行业的救赎,或许藏在一组对比中:偷税丑闻与《黑神话:悟空》的辉煌,恰似资本诅咒与文化觉醒的双面镜。当行业终于意识到“票房是流量的照妖镜”,这场较量或许才真正触及本质——文化从来不是快消品,而是需要世代耕耘的精神土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