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选择学习什么就显得特别重要。就读写能力的培养而言,读懂一个长句子比知道某种修辞手法,显然更有价值。 《海底世界》中有一句话:在一片黑暗的深海里,却有许多光点像闪烁的星星,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 个人感觉重点应该放在“那”这个指代词指称什么上。比如,这句话里“那”既是指代词,又起到保证两个分句顺畅过度的衔接功能,就是个非常重要的词。 应该有个问题问学生“那”指什么?是许多光点还是闪烁的星星?搞清楚了这个问题,也就顺带搞清楚了比喻。同时,也能把这个小句读好了。那/是/有发光器官的//深水鱼/在游动。主干部分说的是那是深水鱼在游动。深水鱼什么样子呢,带有发光器官,所以,在黑暗的深海里,才会有闪闪的光点,犹如黑暗的夜空有闪闪的星星。大海的深处居然也如此美丽! 想象着,理解着,眼前有画面,心中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感受海底世界的美丽与神奇。 读懂句子,要看句子的类型和难点分别是什么。不同文体,句子类型和难点不同,要有鉴别的心和鉴别的能力。据此,再去判断学生的难点在哪里。然后才是策略的选择。 比如,四年级同册教材中《纸的发明》里“帛比竹片、木片轻便,但是价钱太贵,只有少数人能用,不能普及。”这个句子,有比较关系,转折关系,学生分不清比较关系里到底谁更轻便,小孩子认为木片轻便;竹片、木片轻便。读不懂这个“比”,那就有可能读不懂数学题里同类型的问题。因此,这个句子的教学价值就凸显了。 在当前讲究高大深的基础教育领域,有时候,不妨低下头来,等等孩子,看顾一下,他们其实真的有些不会的内容,阻碍了他们通达到高大深的巅峰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