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昭帝始元五年(前82),在冰天雪地的漠北穹庐,两位年近六十的老者握手相看,相别依依。 长天之下,北海之滨,往事恍若云烟。漠北近二十年若弹指间,当年何等意气风发,今日已须发皆白,不免令人且怅且悲。更难过的是,这次别宴后,两人必定邈若胡秦。罇酒在前,以赠远人,好好珍惜生前这最后一次畅饮吧! 他们就是永留胡地的李陵和即将归汉的苏武。 苏武餐毡啮雪、牧羊北海十九年,虽然受尽千磨百灭,依旧丹心似铁、忠洁若月,归汉必然名垂千古、彪炳史册。李陵为老友高兴的同时,自然想起自己,他自己的剧本原本不也如此?何以落到如此境地? “径万里兮度沙漠,为君将兮奋匈奴。径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聩。”质朴粗放、情韵凄绝的高歌里回荡着他最高光的时刻。 那是十八年前的天汉二年(前99),苏武出使被扣的第二年。当年九月,李陵率领麾下五千步卒,从居延遮虏障出发,三十日行军千余里,孤军深入塞北。他们的任务是负责画写山川地形(类似侦查),不料在浚稽山遇见单于的三万骑兵! 猝然遭遇大敌,又无法撤退,汉军毫不畏惧,“军居两山间,以大车为营。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令曰:'闻鼓声而纵,闻金声而止。’虏见汉军少,直前就营。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 原本防御作战,硬生生被李陵打成了主攻。被打懵了的单于召唤来左、右贤王八万骑兵,然并卵,还是被汉军狂扁。“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引兵东南,循故龙城道行四五日,抵大泽葭苇中,虏从上风纵火,陵亦令军中纵火以自救。南行至山下,单于在南山上,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十万骑兵竟然灭不了五千步兵!虽然面子上挂不住,匈奴人智商还是在线的,这帮汉军,陷入绝地还这么卖命,边打边向南撤,莫不是在带中心开花,四面合围的节奏? 不幸的是,叛徒出卖了汉军无援军的底细,单于才敢全力以搏,李陵孤军顿时陷入绝境。正史这段记载可谓惊天地、泣鬼神:“陵军益急,匈奴骑多,战一日数十合,复伤杀虏二千余人……陵居谷中,虏在山上,四面射,矢如雨下……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即弃车去。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峡谷。”“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輮戎马之地,抑数万之师,虏救死扶伤不暇,悉举引弓之民共攻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士张空拳,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历史永远铭记这五千年轻健壮、勇敢顽强的江南子弟,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勇士剑客。尽管首次出征就陷入死地,这支年轻的屯边军视死如归,沉着如山,他们黄白两色的战旗猎猎飘扬。弓箭用尽后,他们手持短刀甚至车辐,相互激励着,与十倍于己的敌人短兵相接,前赴后继,慷慨赴死,最后归汉的仅四百多人。“强弓劲弩百万兵,流血成丹皆战惊。” 戈壁夜空,无边黄沙,熟悉的长城却遥遥无望。李陵身边只剩下成安侯韩延年和十几个兄弟,背后是数千的追兵。他忘不了好兄弟訇然倒下时的身影,英魂跟随其父韩千秋而去。他最后的足迹距离遮虏障仅百余里,这场悲壮大剧的最后一幕终于拉上。战俘与战神百里之遥,叛徒与英雄一念之间! 难怪李白写道:“泣把李陵衣,相看泪成血。”王维亦叹道:“少年成壮士。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 汉家李将军,三代将门子。结发有奇策,少年成壮士。长驱塞上儿,深入单于垒。旌旗列相向,箫鼓悲何已。日暮沙漠陲,战声烟尘里。将令骄虏灭,岂独名王侍。既失大军援,遂婴穹庐耻。少小蒙汉恩,何堪坐思此。深衷欲有报,投躯未能死。引领望子卿,非君谁相理。——王维《李陵咏》 放下刀剑的那一刻,李陵脑海里肯定闪过了爷爷李广。爷爷自杀时六十多了,大小七十余战却不能封侯,他已经相信天命。而他才三十五岁,事业刚刚起步,就这样以败亡下线了吗?“我不信!我命由我不由天!” 李陵投降了。他想寻机会挟持单于以报汉廷。即使不行,还可以找机会逃走。浞野侯赵破奴不是投降匈奴后又逃归,还受武帝礼遇?汉法虽然森严,但也是有人情味的。李广、苏建、公孙敖、张骞都有当死赎为庶人,然后重新任用的履历。 李陵家并不总是惨兮兮地,像被施了魔咒一般。李广虽未封侯,但是其堂弟李蔡元朔五年(前124)随卫青参加高阙大战,因功封乐安侯。李陵是遗腹子,他没见过面的老爸李当户生前曾任武帝侍卫,敢揍老板基友韩嫣,李陵的堂兄李禹敢于刺虎,也勇力爆表,可知其家风之彪悍。 元狩四年(前119)是李家晦气的开始。当年漠北大战,卫青霍去病双星闪烁,汉军打出了最辉煌的胜利,李陵伯父李敢从霍去病大胜左贤王,封关内侯。而李广又双叒叕霉运当头,因为迷路误期没赶上群殴单于,一怒之下自杀。第二年身为宰相的李蔡犯法下狱自杀,李敢因打伤卫青而被霍去病在狩猎时射杀,李家开始式微。 青年李陵擅骑射、爱人、谦让下士,颇有其祖之风。大漠朔风、古垒胡笳是他最喜欢的音乐,戈壁大漠、长城残阙是他最擅长的舞台。家族的荣光需要他去庚续和光大,而出征立功是职场最快捷、也最时尚的途径。他曾带八百骑兵,深入匈奴两千里。有经验、有能力、有担当、更有冒险基因的加持,出征前的他一定踌躇满志。 良时不再至,离别在须臾。屏营衢路侧,执手野踯蹰。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长当从此别,且复立斯须。欲因晨风发,送子以贱躯。 据传这是他出征前写给老婆的诗。两汉是一个质朴豪放、快意恩仇的时代,夫妻间离别一如大风歌般的直抒胸臆,没有后世的含蓄和缠绵。虽然暂时不能执子之手,但与子偕老是他们永远的期盼。 这种立功封侯的念想一定深深写入家族的血脉里。李陵败降后,面对牢狱,李陵老母、妻子淡定自若,这是将门之家特有的沉着与高贵。她们也相信李陵,他一定会从胡地安然归来的,护佑全家的。 可惜,他们都忽视了“无常”,而人生最可怕的就是“无常”。 赵破奴逃亡在汉匈休战和谈期间,李陵计划归汉却是双方大打出手之际,逃归难度自然上了几个数量级,结果是……李陵没有归来。他帮助匈奴练兵备汉的假情报,究竟是匈奴人的反间计,还是无功而返的公孙敖为了替自己开脱胡诌的,真相已经湮灭在历史深处。后果沉重地让人不忍卒读,李陵全家被灭族,连带上那个李禹。李陵赓续着李广的悲剧,甚至更加惨烈! 云山万迭,烟树模糊,家国不复,雁门关南不复有家、有亲、有妻、有子,那里只是冷漠的屠戮之所、伤痛的埋骨之地。穆穆清风,再也吹不到妻子的罗衣裾。“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李陵如一只哀唳胡天的孤雁,徒然寻找着他已解体消失的家庭。“不想朝廷怒,将咱祖冢迁,满门儿女遭刑宪。望巴巴,有眼无由见。哭啼啼,血泪空如霰,教我如何回转?把孝义忠心,因此上将刀割断!”(《牧羊记》) 悲剧是将人生最珍贵的东西毁灭给大家看,无数后人与李陵共情。“至于李君降北,名辱身冤。拔剑击柱,吊影惭魂;情往上郡,心留雁门。裂帛系书,誓还汉恩。朝露溘至,握手何及!”(江淹) 惟昔李骞期,寄在匈奴庭。忠信反获罪,汉武不见明。——刘琨《扶风歌》节录 为李陵喊冤的当然不止司马迁一人。 李广很有流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和老板抢流量?可知武帝的心理阴影。郭解、魏其侯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因此当苏建劝卫青招纳贤士时,卫青、霍去病只能打呵呵。在迷信的武帝心里,老将李广有着“衰神”人设,因此在漠北大战前特意嘱咐卫青特别关(雪)照(藏)老干部,对李广的限制使用也许延续到李陵身上。 英明神武是汉武帝的完美人设,可惜他晚年……并非如此,昏庸、多疑,他还传承了老爸景帝少恩嗜杀的爱好。汉法原本严苛,再摊上这么一个老板,自然酷吏横行。武帝十三个丞相里有七个非正常死亡(自杀、被腰斩、灭族),丞相都成了高危职业!太初二年(前103),卫皇后的姐夫公孙贺拜相。看着李蔡、庄青翟、赵周那些诡异发暗的头像,公孙贺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宿命,他跪拜不起、泪流满面,“臣无德无能,实在做不了呀。”老板摔他一个白眼,丢下印绶,扬长而去。十一年后,公孙贺父子果然因巫蛊之祸被灭族。巫蛊之乱中死于非命的还有:卫皇后、太子、阳石诸邑两公主、卫青之子长平侯卫伉、归汉的赵破奴、那个该杀千刀的公孙敖…… 巫蛊之乱三年后的征和三年(前90年),武帝突然为太子平反,又是筑思子宫,又是对授命追杀太子的丞相一党治罪灭族。大臣们一脸懵,不知道究竟该站队哪边。出兵塞外的李广利获知丞相被诛,妻子下狱,心思大乱,败降匈奴,七万大军覆没于燕然山,这是汉匈战争中大汉最惨的败仗。“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李陵吐槽的并非谎话,是他血淋淋的亲身经历。 回到天汉二年(前99年),李陵出征前后,武帝行为无常,昏招迭出。当年五月,贰师将军李广利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不想回师途中被围大败。原本负责护送辎重的李陵毛遂自荐,自请出兵,帮李广利分散敌兵。主力新败,也许为了挽回些面子,正憋着一肚子闷气的武帝破天荒允许了李陵的冒险。 期间出了幺蛾子。原本负责接应李陵的老将路博德耻居李陵下,便上书请求避开秋高马肥季节,于来年春天再出征,这倒也有道理。武帝竟然怀疑路上书背后有李陵在推手,“这小子怯战”,老板的脑回路确实新奇!武帝一面令李陵按照规定时间和路线出征,一面却让路博德去救西河。于是乎,李陵就拿着没有奥援的剧本出发了,说侦查却无马无速度,说偏师却没有主力响应,主打一个撞大运。出塞之初,武帝还重赏李陵遣来汇报工作的陈步乐。闻听李陵败降,老板立刻甩锅。仗义执言的司马迁替李陵辩护,言及武帝大舅哥李广利无功,这可着实踩到了老板的尾巴,可怜的司马迁被打入蚕房。老板后来觉察到路博德心存私念,是自己误解了李陵,又开始抚恤李陵部下,复下令公孙敖去迎接李陵归汉。君臣间竟然心心相通,似乎暗通音信一般。听到公孙敖带回的情报,武帝暴跳如雷,“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然后……没有然后了! 武帝晚年一系列“亲者痛,仇者快”的骚操作,倒是为匈奴助力不少。降匈奴的汉臣,李陵之前有赵信、卫律,李陵之后有李广利。单于挺宽容大度,左右重臣皆为原先的汉臣:卫律主内,女婿、右校王李陵居外…… 班固在《汉书》里将李陵、苏武两人置于同一列传里,于是乎,这幕历史大剧有了两个男主,其主题关乎顺逆忠叛、家国恩仇、华夷有别、兄弟情深,其气氛悲喜交加、非悲非喜,整场大剧张力十足! 李、苏两家交集颇多,应该是世交。李广多次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其子李椒曾为代郡太守,而苏武之祖苏建从卫青封侯,最后死在代郡太守任上。上天辜负了李家,命运对苏家也不厚。苏武在北海时,长安城里他的两兄先后被劾自杀、老婆改嫁,家里只剩下两妹三子,老母去世后还是李陵送的葬。即便如此,苏武对大汉无怨无悔,忠贞不渝。听到武帝驾崩消息,他面向南方放声大哭,至于吐血不止,忠心可鉴。 在无边无际的北海,无亲无邻又无家可奔,白日无衣无食,夜间无被无衾,时间如停滞一般,仿佛被遗忘在天涯海角。苏武俊洁操守、怀忠守节,这其中积淀的牺牲沉重地难以想象。如果说李陵有愧于战友部下,有思于老母妻子,有怨于武帝,对于苏武,他只有敬重。 无怨无悔的苏武,有怨有悔的李陵,两人一起在漠北十八年,是缘还是劫? 持节牧羊的苏武身后总有一双关心他的眼睛。当他在北海边陷入绝境时,是李陵让妻子送来牛羊解困的。他们毕竟是相交数十年的知己,“骨肉缘枝叶,结交亦相因。四海皆兄弟,谁为行路人。况我连枝树,与子同一身。”除却友情,乡情也把他们牢牢黏在一起。两人携手登上望乡台,南望雁门关。那里是苏武的故乡,是李陵曾经的故土。桃花三月,柳长莺飞,宫阙巍峨,汉家礼仪……千里外的长安城内,巫蛊之祸搅得朝堂内外血雨腥风,两人置身事外,算是一种幸运吧。 身着胡服的李陵,手持汉节的苏武,有时又那么违和。“从君即从道”是苏武的信念,君疑臣死,忠者不疑,因此他执着得无惧无悔。李陵貌似踩着战国时名将乐毅的足迹,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答燕惠王书》)他已经成为胡人中的一分子。征和三年(前90年),他率三万大军重返浚稽山,在这里大战九日,对手是打着汉军旗帜的商丘城! 诚如李陵所预料,苏武扬名匈奴,功显汉室。归汉后他封关内侯,且是惟二有食邑的关内侯;大朝会为祭酒;入选麒麟阁功臣名单;他在胡地生的儿子被汉使赎回为郎官。这些都是他应得的奖励,“汉世待士大夫少恩,而独于苏子卿加优宠,盖以其奉使持节,褒劝忠义也。” 喜剧是少数人的奇迹,悲剧是多数人的现实。苏武并没有忘记北地的老友,或许出自他的建议,昭帝时,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曾派遣李陵故人任立政出使匈奴,目标只有一个:游说李陵归汉。一方是老友故交伸出的友情、富贵橄榄枝,一方是卫律触及灵魂深处的哲言,“金子在哪里都会闪光!”在珍贵的历史镜头面前,李陵犹豫不定,最终放弃:“丈夫不能再辱。” 忠义有亏,这个污点他终身洗刷不掉。昭帝时,上官桀与霍光争权失败,苏武因为与上官桀、桑弘羊是故友差点下狱,幸有“守节外国”护体才幸免于难,其独子却惨遭诛杀。李陵如果归汉,能否逃过此劫,会不会再遭耻辱? 元平元年(前74)李陵卒于胡地。神爵二年(前60),八十多的苏武卒于长安。 “李陵没胡沙,苏武还汉家。” 人生的长短,有时不在于生前,而在于身后。滞留北地的李陵身影逐渐黯淡模糊,终于湮没在历史的深处。他的故事还在流传,其人设折射在后世不同颜色玻璃碎片上,形象各异。 和平时期,尤其南北朝交好时,大家多同情李陵的命运多乖,对其持理解宽容态度。北宋王安石《明妃曲》有金句“汉恩自浅胡恩深,人生乐在相知心”,这诗句仿佛也在写着李陵的心声,梅尧臣、欧阳修、司马光、曾巩等大咖纷纷唱和。真宗的发小王继忠简直是李陵附体,他苦战后被俘降辽,后官拜辽国南院枢密使,致力于两朝和平,真宗一直厚待其家。明代李梦阳感慨“往事空馀元昊骨,壮心思上李陵台。”…… 北人入侵,战乱频仍时,李陵自然被拉来陪绑。南宋初,范祖禹之子范冲对高宗论李陵诗时,直斥其为坏人心术,无父无君。明清鼎革时,顾炎武、王夫之也批评李陵自大狂妄,不忠不孝,屈大均有诗“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演艺小说里,在两狼山上陷入重围的杨老令公选择以头撞李陵碑殉国…… 怀才不遇者从李陵处读到了悲愤与无奈,“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辛弃疾)文坛大佬们则从李陵处学到了文采,“苏李诗”成为五言文人诗的典范,班婕妤、王粲、魏文帝曹丕都尊其为师,诗圣杜甫也来拜码头,“李陵苏武是吾师。”王世贞一脸羡慕,“自昔倚马占檄,横槊赋诗,曹孟德、李少卿、桓灵宝、杨处道之外,能复有几?” 嘉会难再遇,三载为千秋。临河濯长缨,念子怅悠悠。远望悲风至,对酒不能酬。行人怀往路,何以慰我愁。独有盈觞酒,与子结绸缪。——佚名《李少卿与苏武诗三首》其二 李陵、苏武依依惜别的一幕定格在青史上,后世蹭流量的甚多,由此演绎出数不尽的衍生品,诗词、绘画、小说、传奇,“李陵别苏武”成为高流量IP…… 降入天骄愧将才,山头空筑望乡台。苏郎有节毛皆落,汉主无恩使不来。青草战场雕影没,黄沙鼓角雁声哀。那堪携手河梁别,泪洒西风骨已灰。——萨都剌《过李陵墓》 作者:甘棠散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