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第1401节 百病皆由寒湿起 阳气不足是根源 曾乐

 文文ap25 2025-06-02 发布于山东
图片

看曾奶奶频道 ,选择曾氏调养堂治未病,让天下无病!

图片

  老中医奶奶的故事第1401节

         百病皆由寒湿起

         阳气不足是根源

              曾乐

好友万萍萍女士说:

我是医生,去年开始系统学习中医临床,在临床上我发现,百病皆由寒湿起,阳气不足是根源。不管什么疾病,只要往寒湿阴阳上靠几乎都可以追索到病的根源。

其实,几乎都是阳气不足(西医认为免疫力不足)。不知道我这么理解对不对?我最近看到奶奶谈到寒气、湿气,痰湿、阳气这些中医概念,就希望奶奶可以谈得更多,更细一些。因为我试了几例,凡是用奶奶的方法来解决一些疾病,不仅简单,效果还来得特别快,并不像某些中医,开的方子不仅药多量大,而且效果还不容易显示出来。

这个是最大的区别。大道至简,大医难道也至简?

奶奶说,是呀,凡是复杂的东西,其实其本质都非常简单,是演化的结果变得复杂起来。只要追索其根源,一般都非常简单直接。像现代人,就是因为晒太阳太少,运动过少,吃得过好过多,思虑过多,心理精神压力过大,伏天呆空调房,喝冰水冷饮等生活方式变得更加阴寒湿冷,所以,大多数都是寒症,湿症,跟寒湿脱不了关系,跟痰湿更脱不了关系。因为现代人大多不仅因为晒太阳过少导致阳气不足,还因为吃得过好,过油腻而导致气虚痰多,气虚营养就不能化血而是化成痰堵在经络里了,堵在肝里了,所以就是血虚血不足。痰湿重气血不足,你不病谁病?

中医里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阳气,阳气就像是身体里的太阳,万物需要太阳,我们的身体也需要阳气来支撑。阳气越充足,人体就越强壮。阳气不足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怕冷,现在的人比过去的人怕冷多了。年轻时冬天都敢洗冷水澡,可到了年纪大些就完全不敢碰冷水,一碰就得重病,怕冷怕风,这就是阳气衰落阳气不足的信号呀。

阳气虚弱,阴气偏盛,人就容易生病。阳气是积极向上的,有温煦、推动、兴奋、升腾、发散的作用;而阴气是沉积向下的。阳气散尽,阴邪旺盛,人就会衰落,百病丛生。中医李可先生曾说过: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意思就是说,当阳气处在一个饱满的状态时,才能达到阴平阳秘的健康状态,这是健康之道。所以,他在临床上敢于大胆重开附子,也大胆用重用附子的方法,治疗好了许多棘手的疾病。他还讲过一句话:世界上的一切疾病都是缺阳气致病,人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体九窍,凡一处阳气不到便是病。

图片

为什么现在阳虚的人这么多呢?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觉中消耗阳气。白天是阳气活动的时候,但有些人喜欢熬夜,消耗阳气,而白天却在睡觉,白天不活动在休息就长不了阳气呀。晚上阳气要靠睡觉来补回来,他在熬夜,一味地消耗,这样啊,他体内的阳气会越来越少,却没有机会增多,你说长此以往,能不病吗?

还有很多人喜欢吃生冷、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病从口入,吃太多寒凉的东西,脾胃受不了。脾胃是消化的,同时也生化阳气。特别是肚子怕凉,一吃寒凉就拉肚子的朋友,这就是很明显的阳气不足阴气湿气过重的信号。

伤阳气的习惯还有乱吃药、不注意保暖、生活不节等。

中医治病,重在扶正,次在祛邪,因为扶正才能救命,祛邪才能治病。正气就是生命的本源,正气就是一团阳气呀。所以,凡是高明的中医,在治疗现代人的疾病的时候,就都注意培养人的阳气。

阳气重在养而不是补,养阳养阳,阳是越养越足,补阳你是补不了补不进的。除了注意以上说的伤阳习惯,我们在日常中可以借助天时把阳气养起来。我们身体有个督脉在背部,督脉掌管着我们一身的阳气。你可以利用太阳还不是很猛烈的时候,找一个光照好、没有风的地方,把后背展现给太阳,把背晒热、晒舒服了,人体的阳气也就充足了。

不要搞那些伤阳耗阳的事,像熬夜、大量喝冰水,吃西瓜,乱服药,乱打抗生素等等,减少这些耗阳的行为和习惯,就是正确的养阳方法。还有些食养阳气的方法,晒太阳养足阳气的方法,前面也多多少少地说到一些,大家可以关注起来。

下一次,我们重点谈一谈关于寒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