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西太原—崇善寺

 摘文缘 2025-06-02 发布于山西
崇善寺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崇善寺街9号,太原文庙北侧,始建于隋唐时期,原名白马寺。寺内保存明代所建大悲殿、明代佛像、宋元经藏、壁画摹本等珍贵古迹,现为全国重点寺院,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善寺始建于隋末唐初,原名“白马寺”,相传为隋炀帝巡幸太原时的行宫。宋代改称“延寿寺”、“宗善寺”。据明代永乐十二年(1414年)木匾记载,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障三子晋恭王朱棡(gāng,1358年-1398年)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1332-1382年),奏请太祖,获准建寺,于是在该寺原址上大行扩建,历时8年,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修建落成,扩建成有六重大殿的宏大寺院,南北长550米,东西长250米,占地面积达14万平方米,并赐额为“崇善禅寺”。这座皇家寺院香火鼎盛,名声远播。“其殿堂金错巍巍乎接影连辉,阶陛玉裁迥迥然深环远方布,规模宣序,俨若仙宫,不惟用于太原,诚盖晋国第一之伟观也”。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寺院进行了增修。
清同治三年(1864年),寺院遭遇火灾,大部分建筑被火烧毁,现仅存主体建筑大悲殿。清光绪八年(1882年),时任山西巡抚张之洞(1837-1909年)倡议,在崇善寺的废墟上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文庙,崇善寺仅存原寺四十六分之一。建国后,政府多次拨款对寺院进行修缮,并对历史文物进行整理和保护。
崇善寺坐北朝南,分左中右三院,各有山门。中院有“大悲胜境”山门、大悲殿、钟鼓二楼、钟鼓二亭、东配殿伽蓝殿、西配殿客堂、僧寮等。东院有“崇善寺”山门、法堂、五观堂等。西院有山门、文殊殿(选佛场)、东西厢房、东西耳房等。西院后方有戏台、龙王殿等。
上图为明代崇善寺建筑全图,沿中轴线有照壁、山门、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毗卢殿、大悲殿、金灵殿等,还有延寿堂、东西伽蓝殿、东配殿罗汉殿、西配殿轮藏殿、选佛场、旃檀林、东西方丈楼、东西合院等等,建筑规模非常宏大共筑大殿6座、院落18 座,殿、堂、楼、阁、亭、台、廊、庑近千间,占地面积约14万平方米。
大悲殿东南面建有一座高约20米的钟楼,十字歇山顶,为明正德年间所建,楼内悬挂着正德元年(1506年)铸造的大铁钟,外径约有1.8米,高约2米,总重近万斤。
除了山门两侧钟鼓楼外,寺内还有钟鼓亭,钟南侧有一小型石塔,依其形制当属唐代;鼓亭南侧有一石碑,古朴沧桑。
大悲殿创建于明洪武十六年至二十四年(1383-1391年),明成化、嘉靖年间曾两次部分修葺,至今大部分构件仍是洪武年间原物。大悲殿通高约20米,面宽七间,38.5米,进深四间,21.7米,重檐歇山顶,上覆瓦顶为黄绿色琉璃剪边。大悲殿坐落在高台基上,建筑面积约900平方米。殿内柱子仍袭唐宋旧制,殿内顶部设有天花板,全部采用沥粉彩绘。大悲殿气象雄浑,形制苍古,是太原现存最完整、最标准的明代木构建筑,它的历史比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始建于1420年)还要早37年,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可能是出于文物保护的原因,现在大悲殿内部并不开放。
大悲殿内须弥座上,三尊泥塑贴金菩萨并立,通高8.3米,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菩萨、千轮千华子普贤菩萨,合称为“三大士”。居中为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共有42只手臂,双手合十于胸前,双手叠于腹前,双手高托日月,余手各持法器,每只手中心各有一眼,40只手、40只眼分别乘以佛家的“二十五有”,就构成了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有各种不同的形象,大悲殿内的千手千眼观音属密宗所属“六种变相”之一,象征能洞察人间一切祸福。
千手观音东侧是千臂千钵千释迦文殊菩萨,现出三面六臂的庄严之姿,目光凝视下方,面带平静之色,头戴毗卢宝冠,身着天衣,斜披络腋,胸间佩戴着璎珞,尽显尊贵之气。西侧是千轮千华子普贤菩萨,头戴毗卢宝冠,青兰色的发丝被精心梳理,右手托钵于胸前,左手下垂,身后佛光如宝轮熠熠生辉,彩饰华美,四周雕饰火焰,气势如虹。三尊造像极其精美,周身贴金,飘动的衣带,流畅的线条,感情丰富的面庞,处处表现出一种端庄、持重的内涵美。
大悲殿西侧檐角探出,与西配殿廊檐非常接近,几乎要碰到一起,布局精巧,形成“钩心斗角”之状。
崇善寺保存着价值连城的三大宝物,其一就是刚才介绍的大悲殿内的千手观音佛像,其二是寺内经藏。在大悲殿两侧排列着几十只古香古色的藏经柜,这里保存了宋、元、明、清等时期的经书三万余卷,且大部分为木刻书法珍本,数量之多,版本之名贵,全国罕有。其中有我国木刻印刷史上的早期珍贵版本——北宋《崇宁万寿藏》和南宋《碛砂藏》。《崇宁万寿藏》又称《鼓山大藏》,前后用了33年时间刻成。原刻本共564函,5800余卷。现仅存17卷零18页。《碛砂藏》是南宋绍定四年(1231年)开刻,到元英宗至治二年(1323年)完工,历经百年刻成的《碛砂藏》,共591函,6362卷。现存562函,4846卷。除此之外,还保存着元皇庆元年(1312年)由民间募资刻印的《普宁藏》,现存505函,4257卷。此外还有北齐石刻《金刚经》拓本,赤金《大方广佛华严经》、《妙法莲华经》及血书《华严经》等。
第三宝是《释迦世尊应化事迹图》和《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壁画摹本,其装帧十分考究,封面为黄色锻料,内页为纸骨绢面,做工极为精细,染色全为石色,虽历五百余年,依然鲜艳如初,因此又被誉为“宝石画”。据《释迦世尊示迹图像后跋》记载,明成化十九年(1483年),因为原大雄宝殿两翼长廊的壁画年代久远,逐渐褪色,“欲为重新妆彩,壮丽先功,特载册叶,图绘前释迦世尊事迹八十四龛,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之仪,庸存楷式,永昭常住”。可见这两部摹本是在对原壁画重新妆彩之前,依原作临摹复制下来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为我国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品。
东院有“崇善寺”山门、法堂、五观堂等,殿宇均为二层阁楼,法堂为单檐歇山顶,绿色琉璃剪边,四出廊。东配殿五观堂为单檐硬山顶,前檐出廊。西配殿即是中院的伽蓝殿,单檐悬山顶,前后出廊。
西院有山门、文殊殿(选佛场)、东西厢房、东西耳房等,皆为二层阁楼,建筑古朴。西院后方有戏台、龙王殿等。
崇善寺从隋代行宫到明代皇家寺院,从烈火涅槃到蝶变重生,见证着太原的历史变迁,记录着时代的兴盛交替,那些壁画与佛像,古建与经藏,承载着信仰的坚韧与文明的厚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