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一一 来源|柳一一阅读写作 富兰克林的主要作品,分别是《穷查理历史》和《富兰克林自传》。 前者为历史小说,后者为个人传记,均为美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他还有其它一些重要作品,如《走向财富》和《 Poor Richard's Almanac》等。 富兰克林的文学作品,不只在美国拥有影响力,对世界文学,亦有深远影响。 而在年轻时,富兰克林的写作水平,仅停留于能把句子写通顺。 他是如何从普通人成长为大作家的?答案是:刻意练习。 01 富兰克林写作法 富兰克林偶然看到一本英国杂志叫《观察家》,里面的文章写得特别棒。他也想写出这样的优质好文。 为了成为写作高手,他琢磨出一套训练方法。 《富兰克林传》中提到,富兰克林的练习方法: “他挑了几篇文章,做了一些简短的笔记,然后把它们放在一起边;几天之后,试着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观点复述出来,与原文对比。 有时候他还故意打乱笔记的顺序,以自己的逻辑把文章组合起来。 他还将很多文章改成诗歌,借以扩充他的词汇量,因为这样他就必须绞尽脑汁地去想一些词意相同但发音、重音不同的词语以符合规律。 几天之后,他再把诗改回文章,并与原文比较。如果发现有错误的地方,就马上改正”。 这是一套以仿写练习为基础的刻意练习法。尽管在富兰克林时代,刻意练习法还未被提出。 但富兰克林的练习,显然深谙其道,完全符合刻意练习的4个核心要素。 接下来,我从4个要素出发,去分析富兰克林的练习方法,并提出如何应用到自己的练习中。 ![]() 02 明确的目标 刻意练习的第一步是明确你的练习目标。根据Smart原则,目标要具体、可衡量,具有挑战性。 目标明确,你才能聚焦自己的练习方向,并衡量自己的进展。 目标,可以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比如,A同学练钢琴,Ta设定的短期目标,是学会弹奏一首复杂的曲子,中期目标是举办一场演出,长期目标是成为音乐家。 回到写作来说,你不能“随便练练”。练习随便,结果也会很随便。你得设定好三个周期的目标。 我在开始学写作时,设定的长期目标是文章能够持续投稿变现,中期目标是独立完成3000字的长文,短期目标是流畅自如地完成1000字的书评创作。 正式启动后,每次练习都要聚焦于一个具体的目标。 回到富兰克林的写作经历。 他的长期目标是写出《观察者》中的精彩文章,并教投稿者提高写作水平;中期目标写出用词精准的好文;短期目标,是完成每次的针对性提升。 比如,积累词汇、学会搭建结构、提升逻辑能力等。 我们来看富兰克林的具体训练方式。为了积累词汇,他把《观察者》上的文章,改写为诗句,再把诗句改写为散文。 在改写练习中,他需要不断思考用哪些词汇,并将相同的词汇灵活应用在不同场景中。 为了练习结构和逻辑能力,富兰克林为《观察者》中的文章,每一句都写下线索。之后,打乱线索的顺序,以他认为合乎逻辑的方式,重新完成编排,并在线索下写出一些句子。 完成后,与原文进行对比。 没有目标的练习如同航海没有罗盘。 富兰克林通过长期、中期、短期目标的结合,确保每一步都扎实有效。 ![]() 03 高度专注 刻意练习,需要深度投入,而不是机械重复。 你必须全神贯注,让大脑处于“主动学习”状态,而不能“自动完成”任务。 为什么专注重要? 低质量练习=浪费时间:比如,不动脑子抄10篇文章,不如精读1篇并拆解它的逻辑,进行仿写。 专注才能突破瓶颈。只有当你真正思考“为什么这样写”“如何改进”时,技能才会提升。 富兰克林如何保持专注? 他把散文改写成诗,再改回散文——这个过程迫使大脑不断切换思维模式,避免惯性写作。 打乱文章线索后重新排序,必须高度集中才能还原逻辑。 这些练习,都存在“必要难度”,但又不会太难,也就是“拉伸区的练习”。对大脑来说,刺激水平适中,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 在后面我会详细介绍如何设计拉伸区的练习。 想要专注,除了练习本身要处于“拉伸区”外,你还得清理内外分心物,让自己能够全身心沉浸到创作中。 建议每天设定“固定的专注时段”。 比如,如果你适应早起,可以每天早上6:00-6:40为固定的创作时间。我最近的专注时段,主要为晚上10:00—11:00。 创作开始前,物理隔离所有干扰因素。手机、电视遥控器锁在保险柜,零食放在够不着的地方。 电脑关闭所有无关网页和软件,尤其是社交媒体。 在这个“时间块”里,除了写作,没有任何其他事需要你分心。 高度专注,甚至进入心流状态,每一次练习,都将迎来一次成长。 ![]() 04 及时反馈 没有反馈的练习,就像蒙眼投篮——你不知道是否能投进去,更不知道下次动作如何改进。 为什么反馈至关重要? 有了反馈,你才能发现盲点。 比如,通过反馈,你发现自己文章结构不够严谨。而在没有收到反馈之前,你根本不知道结构存在问题。 有了反馈,那才能避免重复犯同一个错。 比如,喜欢用看起来好看,但实际上啰嗦的形容词,如果没有通过反馈纠正,这个坏习惯可能会根深蒂固。 富兰克林如何获取反馈? 他写完自己的版本后,会逐句对照《观察家》原文,找出差距:词汇是否够精准?逻辑是否够严密? 这种“自我校对”让他清晰看到不足。 富兰克林还会变换形式验证。通过“散文→诗歌→散文”的改写,检验自己是否真正理解词汇的用法。 打乱线索后重组文章,测试自己的逻辑是否自洽。 如何应用到你的练习? 找外部反馈:请老师/资深作者点评;加入写作社群互相批改。 自我反馈工具:朗读文章,检查是否流畅;隔天重读旧文,常会发现新的问题;用AI工具寻求反馈。 量化进步:每周与每月,都要做一次复盘,清晰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之处。比如,“上周的反馈是逻辑混乱,这周得到改善”。 反馈是进步的导航仪。 无论是自我校对还是外部点评,都能帮助写作者发现盲点、优化表达。 ![]() 05 拉伸区的练习 刻意练习最关键的环节之一,就是设计“拉伸区”任务 ——既不能太简单(舒适区),也不能太难(恐慌区),而是稍高于当前能力,但努力一下就能完成的挑战。 为什么要在拉伸区练习? 我们先看看舒适区的练习。比如,每天写500字日记,但从不修改或优化。 这种简单任务,不过是在重复已经掌握的技能,很难再取得进步。 恐慌区的练习,则难度过高,会导致挫败感强,容易放弃。 比如,新手直接模仿《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或者,一上手就要写5000字的长文。 也可能是“时间“上的难。如,有些小伙伴,启动写作后,每天逼着自己写3小时。 这两种练习都不可取。 拉伸区的练习,存在适度挑战,能够最大程度激活大脑,个体进步速度也最快。 比如,能写通顺段落,再开始练习比喻和细节描写。 富兰克林的练习方法,几乎都落在拉伸区: 改写训练(诗歌↔散文):转换文体需要重新组织语言,但又不至于完全无从下手。 线索重组:打乱原文句子顺序后,必须主动思考逻辑关系,但仍有线索可循。 真正的成长发生在“有点难,但能做到”的区间。 如何设计你的“拉伸区”写作任务? 评估当前水平:如果句子常写不通顺,先专攻“清晰表达”; 如果能写流畅长文,就练“修辞技巧”或“结构设计”。 阶梯式提升难度: 阶段1:第一个月,仿写500字短文。 阶段2:第二个月,仿写1200字短文,并关注结构设计。 阶段3:第三个月,仿写优秀开头/结尾;每一篇设计3个版本的开头和结尾; 阶段4:第四个月,完全自主创作,每周完成一篇2000字长文。 再比如,经常设计限时挑战。你可以设定稍紧迫的时间(比如平常写1000字要2小时,压缩到1.5小时)。通过压缩时间,让练习进入“拉伸区”。 拉伸区的任务需要动态调整。一旦某个任务变得轻松(如能稳定写出好比喻),就立即升级难度。 如果连续失败,退回前一步巩固基础。 ![]() 05 结语 富兰克林的成功,正是因为他不断给自己“加码”——从词汇到逻辑,从模仿到创新。 明确目标——为练习提供方向,避免盲目努力。 高度专注——让每一次练习都产生最大价值。 及时反馈——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拉伸区练习——持续突破能力边界。 你的练习,是否也满足这四个要素? 富兰克林的写作之路证明:天赋并非决定性因素,科学的训练方法才是关键。 通过系统性的刻意练习,他从一个只能写通顺句子的普通写作者,最终成长为影响世界的文学巨匠。 写作不是天赋者的特权,而是每个愿意科学练习者的可习得技能。 持续刻意练习,你将写出属于自己的优秀作品。 作者介绍:柳一一,写作教练,已带1000名+学员写作变现,畅销书《成为时间管理高手》作者、律师,创作的多篇新媒体文章被报日人民、共青团等数百个平台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