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地人的生活空间感知

 小藏身馆 2025-06-02 发布于上海
图片

一淘欣赏吴语个「趣」(美丽)

本地人有一套感知生活空间的方式,也许在上海人/年轻的本地人看来比较独特。这些发源于农业时代的空间感知迁移到当今的城市生活里,的确有一种落差感。时下有句流行语说:“算了,跟你们城里人说不清楚。”今天尝试以笔记的形式来记录一下,说说清楚。
1.我不知道老一辈上海人是否也是这样,但本地人对于东南西北是非常敏感的。脸的一边有粒米,脚上哪只鞋的鞋带开了,长辈来提醒你,很多时候都是用“东/南/西/北”的。在乡间,根据日影辨别东南西北可能是一个平原地区生活必备技能。长辈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总要先确认东南西北方位。他们的方向感总是很好,哪怕是现在,到无论多远的地方去,能用脚走到都不会坐车,而且十分喜欢在各个小区里抄近道。过去他们也是穿越村庄里各种捷径行进的。
2.这条大河是吴淞江,吴淞江以北的地方,比如江桥、真如,叫“港北”kaon3-poq7[kɑ̃²² ɓoʔ⁵³]“港北人”“港北闲话”。吴淞江以南的地方,比如周家桥、北新泾、华漕,叫“港南”kaon3-ne2[kɑ̃²² ne⁵³]“港南人”“港南闲话”。吴语区很多地方会把生活空间里最重要的一条大河称作“港”
我们这里离黄浦江太远了,要是离黄浦江近一点,还会有以黄浦江为界而衍生出的“东乡”、“西乡”的说法。
图片
△1979年影像,下同
3.这是本地人眼门前偌大的城区,中山环路以内被称作“上海”“今朝到上海去孛相”,相当于“进城”。行政区的专名口语中只用来称呼城区/行政区的核心部分(相对于城区周围其他城镇、乡村而言),其实这个是全国都有的现象,不需要从历史沿革、地域歧视层面过度解读。城乡的界限逐渐打破以后,大家对这种称呼方法的接受度正在降低。另外,现在城市扩大了,“上海”的范围逐渐从中山环路扩展到中环、外环了,作为真如一带的本地人,从远郊回来,说一句“回上海”,还是会有较高接受度的。
图片
4.生活圈的北部叫“北壗”,南部叫“南壗”,西部叫“西壗”,东部叫“东壗”“东/南/西/北壗”在每个地方都含有特指意义,这个特指意义在这一地区会有规约性。我家(新村村)的“北壗”就是铁路北面杨家桥一带,“西壗”指的是江桥封浜一带。相应地还有“东/南/西/北壗人”。北新泾、七宝等地说“东壗”就特指上海市区,“今朝到东壗去”,说的就是去上海市区。
“壗”读音与“喊”相近,只有声调的区别。有些地方写的是“海”,但不是所有地方“壗”“海”的读音都一样,说明这个字跟“海”没关系。这个“壗”字为苏沪一带明清兴起的自造会意字,取“土尽”即{}义。清代苏州戏曲文献作图片等形。湖州、嘉兴一带碗等物体的边还叫“壗”,但上海地区只有比较虚的含义了。所以,所谓“东/南/西/北壗”相当于“东/南/西/北边”。真如镇上有个地名叫“东江壗”,在桃浦东岸,对面“西江壗”则属于朝新大队,“东江壗”“西江壗”意思就是桃浦的东河边和西河边。
5.周围不紧邻的县份,无论行政区划如何划分,算不算上海市,比方说松江、奉贤、崇明跟苏州一样都算“外地”,心理上不再算作当地。言下之意,去了那里,就算是离开家乡了。沪剧《卖红菱》里也有这样一句话:红菱勿是本地产,上海批到松江城。我在青浦读书那会,我外婆一直是把我当外出求学看待的,我后来才发现她其实一直意识不到青浦属于上海市。
如果是附近的外县,土话叫“客县”。离得再远一点,方言不相通的地方就算“客邦”了。上海人所说的“外地人”,本地人叫“客邦人”。围绕着“本”和“客”,本地人有一系列称呼,比如“本豆”“客豆”“本邦”“客邦”“本地滩簧”“本地番茄”。关于当地、本乡本土,本地人心目中最有概括力的字眼就是一个“本”字。
6.主干道叫“总路”。如果一幢房子在主干道边上,这个位置叫“出路头”,这里就可以被称作一个“出路便当”的位置。以前农村找对象经常会这么说,“小伙子拉出路便当伐?”,问男方家离主干道远不远。其实这个问题在找对象的时候问出来,相当于已经把婚礼当天的交通问题考虑进去了。
7.“隔着一条河”叫隔开一条浜/隔浜”。两个村庄隔着一片田相望叫“田对田”。这两个村庄就是“田对田”的。地图右边那个村庄是张家村,左边那个村庄是花家桥。
图片
8.乡里面会有一个村被称作“西伯利亚”。长征乡的“西伯利亚”叫横港村,以前叫灯塔村,后来改的名。
9.镇上叫“街浪”。现在的人说“真如”可能指的只是真如地铁站、真如寺(本地人叫“大庙”)、上海西站(本地人以前叫“真如车站”)那里,也就是真如镇区。现在行政区划几次调整下来,基本解除了真如、长征、万里三个街道/镇在疆域上的联系,但老一辈还是会说现在属于长征镇的这些地方“也是真如”,只是生活中“长征乡”这个概念其实是最常用的,所以我这个公众号在表述我自己地域出身的时候一度在“长征”和“真如”两个选项当中举棋不定。
图片
10.丈量生活空间里的距离一般用“里”,500米左右的路程叫“里把路”。还有个很常用的词叫“远远三里”。小时候在华师大门口等公交车回家,远处中山桥(内环高架下跨苏州河的大桥,俗称“中山桥”)顶出现一辆公交车会很明显,我外婆经常要说,“远远三里”来了一辆公交车。
11.生活空间里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小范围流传的、临时性的地名。有些地方如果住着厌恶的人,可能会有一个不好听的称呼。小孩子如果不好意思问,会始终不知道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但这个词事实上也发挥着地名的功能。我小时候一直听老人说有个地方叫“蜡帮”“蜡”是本地话“傻”的意思(估计是从“蜡烛”发展来的),我到现在也搞不清楚那里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图片
△好几年前画的村庄附近地图
暂时想到这么多。欢迎补充。

撰稿/真如 匡一龙

2025年6月2日

2025年第10期(总第262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