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阮士怡:养护好心脏,关键不是看血脂和斑块,而是这3件事

 龙在天中 2025-06-03 发布于河南

国医大师阮士怡强调防治冠心病需关注生活细节,包括饮食、情绪和运动的合理调节。医学背景:阮士怡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后成为中医专家。治疗理念:强调中西医结合,重视整体观念和气血平衡。科学研究:研发了多种中药方剂,显著提高冠心病治疗效果。预防措施:提倡晚餐节制、情绪平稳和适度运动。

由头条智能技术生成

1917年2月,阮士怡出生于河北丰南县一个普通农家。彼时正值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乡间缺医少药。年少时,阮士怡曾亲眼目睹邻家老人因突发心疾倒地不起,临终前紧攥胸口、满脸痛苦的模样,成为他心中难以磨灭的记忆,也在无形中种下了他一生投身医学、誓言“救心”的种子。

1940年,阮士怡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在战火纷飞中辗转求学。一次空袭中,他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抢救伤员,发现不少战士虽幸免于弹伤,却因心血管疾病无法重返前线。这让他深刻意识到:“救心之道,关乎性命存续,更关乎家国命运。”从此,阮士怡将心血管病的防治作为终身使命。

1946年毕业后,阮士怡进入天津第四中心医院担任内科医师。一次接诊一位冠心病患者,西医药物疗效甚微,家属无奈地说:“要不试试中医?”这句话在他心中泛起涟漪。1955年,阮士怡响应国家号召,参与筹建天津市中医医院,拜入名医陆观虎、赵寄凡门下。两位老师崇尚“用药轻灵,严守经方”,一次随诊中,陆观虎仅用瓜蒌薤白汤加减,便缓解了患者剧烈胸痛,令他惊叹不已:“中医治心,竟如庖丁解牛!”

1960年代,阮士怡逐渐意识到,传统“胸痹”理论与现代冠心病之间存在理论断层。他提出:“西医重解剖、重结构,中医重整体、重气机,二者若能融合,方可开新境。”一位反复发作心绞痛的患者让他有所顿悟:此病并非单纯“心脉痹阻”,还与脾肾亏虚关系密切。患者舌质胖大、苔白腻,伴下肢水肿,阮士怡便以黄芪、白术健脾利湿,佐以丹参、红花活血化瘀。一个月后,患者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这一经验成为其“益肾健脾”理论的雏形。

1972年,他主导研发的“651丸”开展临床试验,引发轰动。该方源自《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加入西洋参、麦冬等中药调和阴阳,显著提高冠心病缓解率。一位中学教师服药后激动地说:“原来上楼要歇三次,现在一口气就能上五楼!”这一成果荣获省部级科技奖,并推动“通脉养心丸”的问世,上市30余年来,造福数百万患者。

进入1980年代,阮士怡提出冠心病“本虚标实”的病机理论:脾肾亏虚为本,痰瘀阻络为标。他首创“软坚散结”法,巧用炙鳖甲、海藻化瘀化痰,佐以绞股蓝调脂清浊。一位老年患者因多支血管狭窄拒绝安装支架,阮士怡开出“补肾抗衰片+丹参饮”合方,半年后复查,斑块体积缩小40%以上,被誉为中医非介入治疗的典范。

阮士怡尤善于从古籍中汲取养分。阅读《神农本草经》时,他注意到“鳖甲主心腹癥瘕”一语,结合现代研究发现鳖甲富含胶原蛋白,具有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在一次学术会上,阮士怡展示动物实验数据:中药组动脉内膜厚度仅为0.12mm,远优于西药组的0.35mm,引发西医专家惊叹:“这哪是草药?分明是血管的清道夫!”



阮士怡还关注冠心病患者常见的情绪问题,提出“心身同调”的治疗理念。他曾治疗一位术后仍反复胸闷的企业家,未增加药量,而是在方中加入合欢花、远志以安神益智,并配合冥想训练。患者数周后主动反馈:“以前总感觉心口压着石头,现在整个人都轻松了。”他总结:“治心先安神,神定气顺,气顺血和,血和则痛止。”

而针对现代人饮食油腻、应酬频繁的现状,阮士怡创新提出“四味养生茶”:荷叶清脂、绞股蓝降浊、枸杞滋肾、茯苓健脾,广受中老年患者欢迎。一位企业高管坚持饮用半年,低密度胆固醇从4.8mmol/L降至2.9mmol/L,还幽默地说:“这茶比红酒更适合商务宴请!”

阮士怡始终坚持“好药不能贵,疗效更不能虚”。他研发的“降脂软脉灵”,成本仅为进口他汀的三分之一,却能提升血管斑块稳定性两倍。曾有一位农村患者因无力承担手术费用前来求助,阮士怡便用“黄精+山楂”食疗方案配合穴位按摩,一年后患者不仅症状缓解,还能独自登山。

晚年,阮士怡尤为关心老年群体的心脉养护,提出“育心保脉”理念:70岁以上冠心病治疗应以“七分养三分治”为主。一位90岁老翁在其指导下,每日练习“五禽戏改良版”,配合温阳益气的肉苁蓉粥,五年未再入院。家属感动地说:“阮老不仅救了命,还让他见到了玄孙。”

在长达数十年的临床诊疗与学术探索中,阮士怡也逐步意识到:冠心病绝非单纯的“血管狭窄”或“心肌缺血”这么简单。其根源往往在于气血不畅、脾肾亏虚、情志失调、痰瘀交阻等多种病理机制的交织。现代医学重在查斑块、算血脂,而中医则看整体、辨阴阳。他常说:“治冠心病不能只盯着动脉堵没堵,更要看气机顺不顺、五脏调不调、人的精神神情稳不稳。”

在一次大型医学讲座上,一位观众提问:“阮老,您临床经验这么丰富,能不能给我们讲讲,有没有什么'不用吃一堆药’就能养心护脉的方法?我们岁数大了,吃药吃怕了,有没有中医能长期调理的法子?”

面对观众的关切,阮士怡不急不躁,微笑答道:“不少人以为,控制冠心病就靠吃药、清淡饮食、不熬夜、勤锻炼。其实这些都是'治标’,不是'治本’。中医讲'心为君主之官’,调心之道,贵在养正固本。我常和病人说,除了以上几点,还有三件容易被忽略却又关键的事,往往决定了血脉通不通、心脏累不累!”

冠心病是现代社会常见的慢性疾病,不仅与动脉硬化、血脂异常等西医指标密切相关,在中医看来,更是气血运行不畅、脾肾亏虚、痰瘀阻络等多种因素长期积累的结果。防治冠心病,除了药物和手术手段外,日常生活中的细节调养至关重要。中医强调“治未病”“重养胜治”,尤其提出三项核心建议,对稳定心脉、减少复发极为重要。


第一,饮食节制,晚饭要少、要早。

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胃主受纳,是气血生化之源。晚餐时间太晚、摄入过多,尤其是油腻、肥甘厚味之品,极易生痰生湿。痰湿内生,不易转化,日积月累,易聚于胸中,形成痰瘀交阻的病理状态,中医称之为“胸痹”,即冠心病的对应病名之一。许多患者出现胸闷、气短、心慌,其根源常在于饮食失节,损伤了脾胃运化功能,进而影响气血流通。因此,建议晚餐尽量在18点前完成,避免高油、高盐、高糖的食物,控制总量至七八分饱。此举不仅有助于夜间休息、减轻肠胃负担,更可从根本上减少痰湿生化,有效预防心脉阻滞。

第二,心情平稳,勿怒勿忧。

中医讲“心主神明,神藏于心”,情志变化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极大。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易产生焦虑、愤怒、恐惧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久而不解,容易导致肝气郁结。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肝气郁则气机不畅,进而影响心阳运行。中医有云:“肝火犯心,气逆血滞”,常见表现为心慌、失眠、易怒、胸闷等心系症状。同时,情绪激动还会造成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上升,进一步诱发心肌缺血、心绞痛甚至心梗。因此,日常生活中应尽量保持心态平和,遇事多从容应对,避免大喜大怒。适当的情绪疏导、静心冥想、呼吸训练、音乐疗愈等方式,均可助于调和情志、安养心神,是冠心病调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动静有度,早晚常练。

中医强调“动则生阳,静则养阴”,动与静的平衡,是维系人体气血流畅、阴阳调和的关键。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心肺功能,调节自主神经系统,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最适宜的运动方式是节奏缓慢、强度适中、持之以恒的轻体活动,如缓步、太极、八段锦、五禽戏等。早上可选择轻松步行,让阳气舒畅升发;晚上可通过静态导引、拉伸放松、深呼吸等方式,平息气血、助眠安神。同时也要防止运动过度,尤其不宜在寒冷清晨、饱餐后或情绪激动时进行剧烈活动,以免耗伤心气,反致不利。规律、温和、适度的运动,是防治冠心病的“天然药方”,能够有效改善心血管功能,减少复发和并发症。

总之,冠心病的防治不应仅停留在药物和手术层面,更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入手,进行全面调养。合理饮食、情绪稳定、科学运动,这三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实则影响着心脏健康的根本。正如中医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日常的精细调理,提升身体整体的平衡能力,才能真正实现心脉通畅、长保安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