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四方面军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也是红军部队的核心力量,在土地革命时期,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都作出大的贡献。 红四方面军是鄂豫皖苏区的主力部队,鄂豫皖苏区包括:湖北地区,河南地区,安徽地区,鄂豫皖苏区是三个省的交界区域。 1927年11月3日,湖北黄安与麻城农民发动”黄麻起义“,组建了工农国民军第7军。次年7月,第7军改编为红11军第31师,师长吴光浩,政委戴克敏。 1929年5月,河南商城地区发动”商南起义“组建红11军第32师,师长周维炯,政委徐其虚。 1929年11月,安徽六霍地区发动了”独山起义“组建红11军第33师,师长徐百川,政委姜镜堂。 1930年,红11军三个师合编为红1军,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喧,下辖三个师和一个总预备队。 第1师,师长徐向前,政委李荣桂; 第2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 第3师,师长周维炯,政委姜镜堂; 总预备队,队长王树声,政委曹学楷。 红1军的组建是由上级派来的军事干部主导,许继慎与徐向前都是奉命来组建的红1军的。 1930年11月,红1军与红15军会师合编为红4军,军长旷继勋,政委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骏;下辖: 第10师,师长蔡申熙,政委曹大骏; 第11师,师长许继慎,政委庞永俊; 第12师,师长刘英,政委陈奇; 第13师,师长徐向前兼,政委康荣生。 红15军的来历:1929年12月,程子华等人在红5军第5纵队的的配合下发动了大治起义,起义后部队与地方武装合编为红8军。其中:赣北游击队与鄂东游击队分别编成红8军第4纵队与第5纵队。 后来红8军主力返回苏区,负责留守的第4纵队与第5纵队合编为红15军,军长蔡申熙,政委陈奇。 红1军与红15军合编为红4军,上级派来了级别更高的旷继勋担任军长,原红15军主力编成红10师,原红1军编成红11师,两军混编为红12师,原红1军总部预备队编成第13师,第13师其实属于教导师类型,后来改称为73师。 1931年10月,因为张国焘与旷继勋不和,旷继勋被以组建红25军的理由调离红4军,红25军军长旷继勋、政委王平章,下辖第73师(师长刘英、政委吴焕先),红25军最初只下辖一个师,也就是原来的红13师。 1931年11月,红四方面军正式组建,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下辖两个军: 红4军(军领导由方面军总部兼任): 红10师,师长倪志亮、政委甘元景;辖第28团,团长王波,政委戴克敏;第29团,团长许升长,政委李景文;第30团,团长王宏坤,政委刘杞。 红11师,师长王树声,政委甘济时;辖第31团,团长赵次吾,政委叶宗伟;第31团,团长廖荣坤,政委张广才;第33团,团长吴云山,政委李先念。 红12师,师长陈赓,政委刘杞;辖第34团,团长许世友,政委董德洪;第36团,团长徐海东,政委王新亭。 红25军(军长旷继勋、政委王平章): 红73师,师长刘英,政委吴焕先。 1932年7月,由蒋介石亲任总司令的豫鄂皖三省“剿共”总司令部调集30万余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第四次“围剿”。由于张国焘战略指导的错误和在苏区推行过“左”的政策,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围剿”。 10月,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10、第11、第12、第73师及少共国际团共2万余人撤离鄂豫皖苏区,于11月到达陕南地区。留下空壳的红25军及新组建的第74师(师长徐海东)在苏区坚持斗争。 11月19日,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改称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张国焘继任主席。 12月,红四方面军乘四川军阀混战及其在川北兵力薄弱之机,向川北进军。 1933年6月底,红四方面军在旺苍县木门镇召开军事会议决定将4个师扩编为4个军:徐向前、陈昌浩仍分任总指挥和政委,王树声任副总指挥,陈昌浩兼任总政治部主任,傅钟任副主任。 以第10、第12、第11、第73师为基础,每师充实部分地方武装,依次扩编为: 第4军,王宏坤任军长,周纯全任政委,辖第10、第11、第12师。 第9军,何畏任军长,詹才芳任政委,辖第25、第27师。 第30军,余天云任军长,李先念任政委,辖第88、第89、第90师。 第31军,王树声兼任军长,张广才任政委,辖第91、第92、第93师。 随后,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王维舟任军长、杨克明任政委,辖第97、第98、第99师。 这时,红四方面军已发展到5个军约8万人。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川西北懋功地区会师。 懋功会师红四方面军战斗序列: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主任傅钟。 第4军,军长许世友,政委王建安,参谋长张宗逊,政治部主任刘志坚。 第10师,师长王近山,政委叶道志; 第11师,师长周世元,政委陈锡联; 第12师,师长张贤约,政委胡奇才。 第9军,军长何畏,政委陈海松,参谋长陈伯钧,政治部主任谢富治。 第25师,师长韩东山,政委盛修铎; 第27师,师长陈家柱,政委李德明。 第30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参谋长李天佑,政治部主任李天焕。 第88师,师长熊厚发,政委郑维山; 第89师,师长周烈坤,政委曾广泰; 第90师,师长汪乃贵。 第31军,军长孙玉清,政委周纯全,参谋长李聚奎,政治部主任王新亭。 第91师,师长徐深吉,政委桂干生; 第93师,师长柴洪儒,政委叶成焕。 第33军,军长罗南辉,政委张广才,参谋长李荣。 第98师,师长吴世安,政委吴诚忠; 第99师,师长王波,政委王德安。 懋功会师后,为开创新的局面,中共中央决定两个方面军共同北上,创建川陕甘苏区。 8月中旬,红军第一、第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两路军北上。月底,右路军走出人迹罕至、气候变化无常的茫茫草地,进到四川省巴西地区。红30军和红4军一部在包座地区歼国民党军1个师,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门户。 但率左路军行动的张国焘带领先头部队到达阿坝后,便按兵不动,拒绝执行中共中央的北上方针,并背着中央电令右路军南下,企图分裂和危害中央。 中共中央遂率红一方面军主力于9月10日继续北上,张国焘则于9月15日率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的第5、第32军南下川康边。 1936年10月,红四方面军组建西路军,西路军下辖红9军,红30军,红5军(红33军与红5军团合编)。 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5军(军长董振堂,政委黄超)、第9军(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第30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共21800余人,于1936年10月下旬西渡黄河。11月10日,中革军委电令授予渡河部队“西路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李卓然)称号,指示组成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并指定陈昌浩为军政委员会主席,徐向前为副主席,统一指挥西路军的作战行动。 由于敌人的强大和处境的恶劣,西路军虽经半年的征战厮杀,付出了重大牺牲,到1937年4月,终遭失败。 余下的一部800多人由李先念等率领转战祁连山,在中央代表陈云的接应下,至新疆后返延安; 另一部900余人在王树声、李聚奎等率领下分散游击绕回陕北。 徐向前与秦基伟在警卫全部战死的情况下,乔装商人艰难返回陕北。 陈昌浩突围后,在当地一湖北老乡家隐藏近半年,寻找党组织未果,返回湖北老家,3年后返回陕北。 留在黄河以东的红四方面军第4、第31军共1.1万余人,在参加了山城堡战役后,于1937年2月参加支援西路军的援西军;3月上旬,在援西军司令员刘伯承、政委张浩率领下由陕西省淳化地区西进。3月中旬进至甘肃省平凉地区时,闻西路军已失败,乃停止西进。
8月,红四方面军第4、第31军和陕北红军第29、第30军等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 红4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5旅,旅长王宏坤,副旅长王维舟; 红31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陈赓,副旅长许世友。 王宏坤原来就是红4军军长,而红31军军长原本是王树声,后来陕北会师后因病由肖克调任,整编时肖克回到120师担任副师长,王树声参加西征未归,所以才会选择陈赓担任386旅旅长。 陈赓也算红四方面军的老人,他的老部队红12师扩编为红9军参加了西征。 ![]() 385旅后来发展成太行军区,太行军区出来的部队: 第12军,首任军长王近山。 第15军,首任军长秦基伟。 386旅后来发展成太岳军区,太岳军区出来的部队: 第13军,首任军长周希汉。 第14军,首任军长李成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