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性的深渊·吴谢宇案》|凝视黑暗,是为了不被黑暗吞噬!

 夏欲诗文字坊 2025-06-04 发布于四川

当你凝视深渊时,

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尼采

《人性的深渊·吴谢宇案》是三联记者对“吴谢宇案”多年走访调查的非虚构文学作品。我自然也是想进一步了解吴谢宇没有说出的弑母原因才选择翻开这本书的,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渐渐明白这本书所阐述的,“也许我们在无限接近事实真相的过程中,本身就已经是答案了。”其实比执着质问犯罪动机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人如何面对自己内心的藩篱?如何不被人性的深渊所吞噬?在“看见”的同时,我们看见的其实是自己。凝视深渊,是为了不被深渊吞噬!

在“科学育娃”被鼓吹的当代,其实这本书才是“育儿”的天花板级作品。比起告诉你具体怎么做,我们更应该借由这个典型案例,反思自己在育娃育己中对尺度的把握是否真的合理!

一、对洁净的偏执追求

作为一桩典型的人伦惨案,事件的核心主角,谢父患癌去世,谢母已逝,谢天宇则在看守所中不可能接受采访。记者沿着这个小家庭的发展轨迹,依次扣开与他们交往过的亲朋好友的心门,从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追溯一个看似蒸蒸日上小家庭的日渐陨落。作者以及众多被采访者,都分享了自己对这个案件的疑问和困惑,为读者提供了更宏观多元的思考角度。

小宇顶着高中“宇神”和考入北大的学霸光环,这自然是遗传自父母双方靠读书跃出农门、改变命运的学习基因。但是在抽象的学霸人设之外,学霸人设如何与“弑母狂人”交织在一起?这背后也许存在很多隐秘而重要的东西,但仔细分析,也不过是“人之常情”!

小宇性格中“狂人”的异质特征,其实也是两个家族“异常”基因的集中体现。谢母的母亲是盲人,谢母的两个小妹妹,精神或智力方面都存在问题。谢父的爸爸39岁死于肺癌,谢父也是被肺癌夺走了生命,生命定格在43岁。

书中整理了详细的时间轴,不止始于小宇出生那一刻,而是上溯至小宇的爷爷外公一辈。从他们的出身故事说起,这样在梳理小宇的人生经历时,就能够对他迥异个性的来源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比如,小宇超级自律,几乎是拒绝娱乐和放松的,对时间安排存在某种“精神洁癖”。在谢父病重弥留之际,妈妈叫他去诊所看望父亲,他去了诊所后,基本回避和父亲交谈,简单寒暄几句便拿出书到门口去看了。

而这可以和谢母的重度“洁癖”作为对照,谢母把小家庭打理得一尘不染假期回老家时小宇奶奶送的鸭子,回城后也被谢母试图扔进垃圾桶,后转送同事。当谢父出院时,谢母把在医院用过的一切物品统统扔掉,甚至谢父自己都半开玩笑地问她,“是不是也要把我一起扔掉?”谢父的姐妹从老家过来照顾谢父,家里的厨房不准用,需住到同事空置的房子里。

记者走访过程中发现,原来谢母的父母对“洁净”也有着执念,两个盲人每天竟然会摸索着擦擦洗洗。

历史真的会惊人的相似,原来“根源”在这里。

这种内心对以洁净为代表的美好事物的偏执渴望,在母亲这里,外化为对“沉迷”工作和被大家庭“缠身”丈夫的过度依赖。日记记录了她对丈夫充满了喋喋不休的依恋、抱怨甚至控诉。而在丈夫之外,谢母也把最纯粹无私的爱给予了小宇,尽量为他营造与外界隔绝的“无菌”生活、学习空间。

二、对亲子关系的思考

1、交流之外的隔阂

对于住校以后,小宇每天事无巨细地跟妈妈打电话汇报一天的情况。记者也无从了解到底是小宇自愿?还是妈妈强制性要求?如果能解开这个谜题,似乎就能解释谢母对小宇是控制还是爱?可惜这个迷题随着当事人的双双离世,已无从揭晓。

但是据同学回忆,小宇一般都是流水账般汇报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锁事,比如中午在食堂吃了几个菜,每个菜多少钱。这种流于表面的交流真的有用吗?

而现实中,很多父母和孩子都陷入了这种交流假象,或者干脆选择不交流。

良好的家庭关系到底是相安无事,还是争吵不断?小宇回忆对家的概念很模糊,他描述的三人相处日常更像一幅静止画面:妈妈在厨房做饭,爸爸坐在沙发看电视,而自己在做作业。

这可能是大多数家庭日常的一个片段,最亲密的人之间也可能存在巨大隔阂。

相安无事的平静下面,可能潜藏着情感的礁石。

缺乏交流到底是因为厌倦,还是过于了解?

就像现在很多父母带娃,不是扔给小孩一堆零食,就是放纵其看电视,让他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保持安静。目的却是让自己多玩一会儿手机,或者更有甚者会带着小孩一起刷无脑短视频。

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行为互动,更别提情感交流。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毕业工作后,很少回家,也几乎不会给父母打电话。从表面来看,是空间距离带来了心灵距离。其实是时代剧变下,年轻一代所面临的生存环境已完全脱离了父母辈已停止有的人生经验。就像小宇的大姑认为小宇考入北大后,就相当于走上了人生巅峰,他也将像谢父一样不断反馈老家亲人。事实上,关于小宇进入北大后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困惑,却早已超出了大姑们现有的认知。

这不仅仅是来自农村和城市的隔膜,而是在时代浪潮之下,代际沟通之间的鸿沟被进一步拉大了。

2、无条件理解谢天琴

我不愿用“控制”这个词,简单概括这对母子关系。

“丧偶式”育儿在我们周围也并不少见,但并不是每一对母子都会走向人伦惨案。如果只把这出人伦悲剧归罪于母亲,显然有失公允。

毕竟她也是第一次当妈妈。

作为一对盲人的孩子,母亲显然没法交给谢天琴游刃有余的照顾孩子的经验。而她父亲因被怀疑与地下党组织有来往而被错划为右派,这种家庭苦难被作为老大的她刻进了骨子里,她自小就选择逃避现实和封闭心门。

但是她依然靠着勤奋读书改变了命运,依然选择结婚生子担负起照顾下一代责任,实属不易。

谢父早出晚归,家里又没有老人帮衬,她在平衡教师工作和照顾家庭之间付出了巨大努力,况且小宇成绩确实不错,作为一个母亲,她其实已经相当优秀。

3、父亲在小宇人生中扮演的角色?

小宇曾亲眼发现过父亲的两个“秘密”,一是他电脑里藏着多部“颜色”影片,一是在父亲办公室,他曾看见过父亲和一女同事亲热。

对于这两件事,父亲可能是基于家长权威和维护父亲的良好形象,都选择了“无视”和“逃避”。后来小宇在和女友同居的末期,女友也从他砸烂的电脑里发现了很多“颜色”影片。

至于父亲情感上的“放纵”,谢母是否知晓,她的日记并未透露蛛丝马迹。但记者提到该女子时,大姑突然由压抑啜泣而爆发的爽朗笑声,可以判断大姑对此事是知情的,但是她究竟知道多少,以及是否也是为弟弟隐瞒秘密的帮凶,无从知晓。

后来小宇在逃亡过程中,不仅多次购买性服务,也和性工作者同居甚至向其提亲,还作为男模在夜场工作。

这些是否都是无意窥见父亲秘密后导致的后果?在家庭教育中,性教育的缺失和疏忽,对形成健全人格和圆满人性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金钱和性,都不是释放压力的最好选择。

按理说作为双职工家庭,特别是福利分房制度的最后一批受益者,谢家经济条件并不差。但当小宇施暴后,发现母亲银行卡里仅存近万元存款。可见他们家的家底基本已经见底,在父亲长期“透支式”支援大家庭以及患病医治之后,不要说考虑小宇出国,就连维持母子二人日常开销都显得吃力。

为了维持日常开销,小宇精心编造了谎言,伪装母亲的口吻,向亲人及父亲朋友借钱,额度超过了一百万。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借”,而是“诈骗”。

人生需要奋斗,放纵于声色犬马,不仅会损害身体,消磨斗志,更有可能误入歧途,滑向犯罪的深渊。

一味逃避,很可能适得其反。父母如何培养孩子对“性”保持敬畏和理性,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值得思考。

4、如何面对自己性格的缺陷?

虽然小宇对妈妈的评价一直很高,他在所有写给合议庭的一百多页自述材料中,几乎都是对母亲的溢美之辞,对母亲充满了赞美和崇拜。只是随着死亡宣判的迫近,他也吐槽过母亲这人脾气确实不太好。

丈夫又是如何看待妻子性格的?在他去世之前,他让亲人向妻子转述,如果不改掉性格中的一些问题,将会吃大亏。

那么谢母自己是否意识到了自己性格的缺陷?

人的性格各有特色,在亲密关系中最能暴露性格缺点。而很多人,都习惯把最好的一面留给外人,而把最糟糕的一面留给家人。而往往也只有家人,会无条件选择包容和理解。

性格确实很难改,但是尝试改变,也是回馈家人的一种体现。如果你连家人的苦口良心都选择视而不见,那么,也就基本缺乏对世界上其它人的爱。

不懂得爱与付出,不是一种遗憾,而是一种缺失,是爱的能力缺乏的一种体现。

5、学霸的困扰也只是困扰的一种!

被宣判死刑后,小宇不服再次上诉,强烈的求生欲望刺激着他,亲手写下了一百多页自述材料,赤裸裸请求亲朋们的谅解。而他一再强调,自己是为了帮助妈妈从苦难中解脱出来才施暴。

面对这么一个高智商、恶魔般的孩子,亲友们没有一人给小宇写去回信。他寄来的信,很多亲友根本也不敢看。从人道角度来看,亲朋们虽然可以接受被骗取钱财,但是原谅一个杀人恶魔,谈何容易?

钱没了可以再挣,但是人没了就是没了。如果“原谅”有用,那何必还需要法庭和监狱?

假如小宇真的如愿得到亲友们的谅解,他真的会如自己承诺的那般,凭自己能考第一名的能力去赚钱赔偿欠下的钱款?他是否真的认真考虑过亲友们因被骗钱款后所带来的一系列后果?很多问题并不是钱就能解决的。

小宇给亲朋友带来的灾难和打击是毁灭性的,而他们在这桩人伦惨案中,到底又做错了什么?比如小宇的舅舅始终拒绝接受采访,他把做生意的钱借给小宇后,生意也做不下去了。他个人的人生和家庭命运也将被改写。

记者自始至终也没有找到让大三的小宇起歹念的直接原因,他身边的同学对小宇的大三的细微变化也“无动于衷”。

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难题和困惑,如何面对挑战,是每个人的人生议题。

任何人都没有义务帮助你渡劫,自渡者有天渡,人不自渡,天也难护。

从现实来讲,每个人都可能有过一了百了的冲动,但是真正做出极端行为的概率还是极低。恶魔在心中,积极乐观不止是理想和追求,而应该是日常实践活动。如何驯服自己内心的野兽,让生命状态呈现平静和从容,才是一生的修行课题。

丧钟不为谁而鸣?他正为每个人而鸣!在这个时代,无人幸免。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精致利己主义者,也可能成为把他人变成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帮凶。

封闭的心灵要如何学会敞开心扉?无人诉说的困境不能只是逃避,要学会适当转移。

成长不仅是为了成为应试教育的牺牲品,第一名的重要仅仅停留在某一张试卷。而真实的生活是动态的,不是锁死在某一场考试里的某一张试卷上!

宁愿做一个正常的差生,也不要成为一台冷血的考试机器。

承认考不了第一名,人生才是真的开始。生活中,多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考验。

接纳自己,拥抱自己的不完美,远离罪恶的深渊,以正念走正道。正大光明地行走在灿烂的阳光里,这才是阳光灿烂的人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