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长寿的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基本有着这四个共同点: 第一条, 就是“吃得不讲究但要管住嘴”。朋友家九十多的老父亲就说过:“以前穷的时候没得挑,现在有的挑也不贪嘴。” 老一辈人过日子仔细,吃饭不追求山珍海味,但特别有数。 早上玉米粥配咸菜,中午一碗杂粮饭搭青菜豆腐,晚上喝点小米粥,油盐放得少,肉吃得适量。 这种常年清淡的饮食习惯,给身体减了不少负担。不像现在的年轻人,重油重盐重口味,反而增加了身体的负担。 老话说:“千金难买老来瘦。”只要营养均衡,老年人适当控制饮食是健康的首要条件。 大鱼大肉反而不利于老人的健康,毕竟老年人的各项器官,就像一部老机器,功能随着年纪的增长,在不断的下降。 ![]() 第二条, 就是管住腿,“只要能动就闲不住”。那些长寿老人,很少有整天躺着的。 很多老头老太太,一大清早就拎着布袋子去逛早市,午饭后在小区遛弯,晚饭后还要在屋里来回走几圈。 老话说的“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被他贯彻得很彻底。 老年人也不搞剧烈运动,但是非常有规律,这样能让他们的身体关节灵活,血液循环也好,促进肠胃蠕动有利于消化吸收。 老年人活动的越少,关节也会越来越僵硬,对健康百害无一利。 反而是年轻人特别不愿动,宁可躺着也不站着,和老年人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条,就是管住心,“心里不装事儿”。活得8、90岁的老人普遍心态好,不管闲事不操闲心。 碰上烦心事要么当场解决,要么转头就忘。 邻居家90岁的王奶奶就常说:“年轻时计较的事,现在看都是芝麻绿豆大小,实在不值得生气。” 这种不纠结的心态,比那些爱计较、爱生气的老人更健康,生活更熨帖。 对于儿女的小家庭,父母可以提意见,但是不能要求儿女必须服从自己。 适当的关心比强制儿女接受更有助于家庭的和谐。 “儿孙自有儿孙福”很多老人相信儿女能过好他们的生活,不干涉不操心,让家庭更和睦。 第四条是“身边不断人”。长寿的老人身边。经常有子女常来探望。 如果儿女们不来,老人就在楼下扎堆聊天,或者是每天去菜市场买买菜,也是一种社交方式。 人到老年,不管是什么形式的沟通方式,都会让人感到愉快。 人老了,如果老伴不在了,一个人的生活会让人感到孤单和凄凉,也会增加对儿女的依赖。 所以,老年人要走出家门,多和同龄人聊天、沟通,这样减少孤独感,也更多的了解社会的信息,让自己心情更舒服。 有社交的老人就比独居的老人活得有滋味。 说到底,长寿从来不是靠什么秘方,这些老人无非是把“节制、勤快、豁达、热闹”四个老理儿坚持了一辈子。 日子过得简单,反而把生命线拉长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