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老师以后,有个很深的体会,那就是绝大多数的老师,都是发自内心的想拉学生一把。 师者,父母心,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 然而,为人师者最大的遗憾往往就是,很多学生并不领情,当你想拉他一把的时候,他连手都不愿伸一下,甚至于,他连多看你一眼都不想。 所以我经常在想,人生最遗憾的错过,不是没有遇见伯乐,而是伯乐来时你正蜷缩在角落玩泥巴。 这句话虽然糙,但理不糙——机会永远偏爱那些主动伸出手的人。你总抱怨命运不公,可当贵人想拉你一把时,连你的手指尖都摸不着,这能怪谁呢? 学物理的时候,我们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别人想拉你,总得有个着力点。但整天躺着刷手机的人,就像块光滑的果冻,别人想扶都无处下手。这不是别人不愿意帮忙,而是你根本没给世界帮忙的机会。 那些总说"等机会来了一定抓住"的人,往往连早起都做不到。他们像超市临期打折的商品,等着被命运随手捡走。可现实是,超市每天都有新鲜货上架,凭什么是你这件蒙尘的库存?你连价签都懒得翻新,又怎么吸引顾客驻足? 说白了,主动成长就像给身体安装无数个把手。读过的书会成为思想的把手,练就的技能会成为专业的把手,积累的经验会成为处事的把手。当贵人经过时,这些把手就是你们产生交集的触点。 别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鬼话。深埋地底的金矿需要自己先冒个头,勘探队才可能发现你。每天进步1%的人,相当于在人生坐标系里持续标记自己的位置。当机遇的导航系统搜索附近目标时,你才能出现在推荐列表里。 人们总把成功归因于"遇到贵人",却忽略了贵人为什么偏偏选中你。哪个投资人会押注从不研究市场的创业者?哪个导师会栽培连作业都不交的学生?所谓机遇,本质上是你的努力频率与外界需求产生了共振。 那些抱怨"没有机会"的人,就像站在自动门前却不肯向前半步。门感应不到你的存在,自然永远不会开启。而持续行动的人,早把自己的生命调成了振动模式,随时准备与机会同频。 主动伸手可能被拒绝,但永远比双手插兜更有胜算。每个拒绝都是调整方向的契机,每次尝试都在扩充可能性的边界。就像打篮球,至少要跳起来才有机会够到篮板,坐在地上抱怨篮筐太高算什么本事? 那些总说"等我准备好了再开始"的人,永远在准备的路上。事实上,真正的准备就是在行动中完成的。你不需要完美亮相,只需要让世界看见你在场。哪怕姿势笨拙,至少证明你是个活靶子,而不是连瞄准镜都找不到的隐形人。 命运的吊诡之处在于:最需要帮助的人往往最难被帮助。就像溺水者如果拼命挣扎,反而会增加施救难度。 所谓成熟,就是学会在挣扎中保持伸手的姿势,相信会有力量握住你。 从今天起,每天做件让世界能找到你的事。更新简历是安装职业把手,学习技能是打磨专业棱角,早起晨跑是调整生命节律。当你的存在感突破某个阈值,整个世界都会变成你的助力系统。 记住:上帝只救自救者。当你想被命运托举时,请先确保自己有可供托举的形状。那些在尘土里也要仰望星空的人,星空终将以光回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