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雨 陕西铜川人 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2025届硕士研究生 师从雷晓辉教授 攻读研究生期间获校园文化活动先进个人 优秀兼职辅导员称号 优秀研究生奖学金 毕业作品 ![]() 《山境系列一》 170cm×220cm 纸本设色 2025年 ![]() ![]() 作品局部 朦胧造境,气韵天成。在《山境系列一》的毕业创作实践中,我以深邃幽蓝的花青色作为视觉主调,运用水墨氤氲的渗化技法,将雾霭弥漫的森林意象细腻地呈现在宣纸上。这幅作品突破了传统自然写生的桎梏,蜕变为探讨人生境遇的视觉隐喻——层叠交错的雾霭,恰似人们在未知之境中探寻时,内心涌现的迷茫与困惑。画面右下角,以暖黄色系精心渲染的城堡若隐若现,犹如暗夜中闪耀的灯塔,成为极具视觉张力的焦点。在冷色调背景的衬托下,城堡散发出温暖而坚定的光芒,构成画面的视觉核心。 其周边的丛林,则以浓淡相宜的墨色,通过疏密有致的勾勒,将繁茂枝叶转化为禁锢心灵的无形藩篱。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不仅象征着人生旅程中指引方向的精神坐标,更承载着记忆深处温暖而珍贵的情感印记。在创作过程中,我通过精准把控水墨的含水量,使颜料在纸面上自然晕染、随性流淌,营造出虚实相生的艺术节奏。湿润的水痕与渐淡的色彩相互交融,构建出层次丰富的空间纵深感,引导观者的视线穿透重重迷雾,探寻山水间的深邃意境。这种朦胧含蓄的美学特质,既是对自然诗意的崇高致敬,也寄托了我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促使观者在绿意盎然的画面中,实现心灵与自然的深度对话。 ![]() 《山境系列二》 136cm×240cm 纸本设色 2025年 在《山境系列二》创作中,淡雅的蓝绿色使画面更具诗意与韵味,如同南宋山水画以淡雅之色烘托空灵虚境,画面中主要以虚淡的蓝绿色调为主,仿佛置身于大自然当中,从而达到心神合一,放空身心,观者在观赏画作时,在主被动的交互中感受到空灵、飘渺的虚空之境,给人以平和。朦胧意境,当饱含水分的颜料触碰湿润的宣纸,色彩便如灵动的精灵,在纤维间肆意游走、交融渗透,模糊了物象的边界,消弭了现实的棱角,画中的山峦不再是棱角分明的实体,而是在水与色的氤氲中化作若隐若现的轮廓,仿佛被轻纱笼罩,透着几分神秘与含蓄;云雾更是在水墨的渲染下,轻盈地弥漫于山间,与山体浑然一体,似有还无,似聚还散。湿润的笔触赋予树木朦胧的剪影,叶片间的脉络与枝干的轮廓在水色晕染中变得柔和,宛如晨雾中初醒的生命,散发着柔和而诗意的气息。 《空山幽境》 水墨留白间的心灵栖歌 空山寂寂,云雾如缕漫卷青灰色峰峦,青黛色在宣纸上层层皴染,洇开一片空蒙秘境。画面不着人影,唯有山风掠过幽谷,携着细碎人语——这缕似远似近的声响,宛如一支蘸满诗意的笔,在寂静的水墨长卷上勾勒出精神的归途,恰如其分地诠释了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的诗画禅机。水墨的皴染技法化作心灵的具象叙事:浓墨皴擦的山石肌理,是生命沟壑里的起伏褶皱;淡墨晕染的雾霭烟岚,是思绪漫漶时的朦胧留白。 留白处并非空白,而是庄子 “虚室生白” 的哲学注脚——那些未被墨色填满的空间,恰似心灵的半掩窗牖,透出未诉的情愫与沉睡的月光。观者的目光游走于浓淡虚实之间,仿佛在水墨的经纬里照见自身:于尘世喧嚣中奔走的灵魂,在留白的静谧里舒展蜷曲的褶皱。“闻人语响” 的妙谛,在于以声破寂却更显空幽。这声响或是行旅者的叹息,或是内心深处的独白,它如同一粒投入深潭的细石,在 “空” 与 “有” 的哲学水面激起涟漪——空山因声响而具呼吸的韵律,心灵因空寂而显澄明的质地。 其他作品 ![]() 《墨雾栖痕》 96cm×96cm 纸本设色 2025年 ![]() 《雾染青嶂》 96cm×96cm 纸本设色 2025年 ![]() 《山居烟岚》 96cm×96cm 纸本设色 2025年 ![]() 《造梦》 138cm×69cm 纸本设色 2025年 ![]() 《山空雾寂》 138cm×69cm 纸本水墨 2025年 ![]() 《云深居隐》 129cm×210cm 纸本水墨 2025年 ![]() 《止止庵》 96cm×46cm 纸本水墨 2025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