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晒太阳,补维D

 蓝小烈 2025-06-05 发布于云南

阳光正好

微风不燥

最近研究了几个自我相关的变量,得到高人指点:“现下有一个现象,人们的念头总在内心里打转,调整来调整去还在内心里。”

顿觉醍醐灌顶。

想起大概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学造句,有一次语文老师给的评语:“造句不要都以'我’字开头。”如果说小孩子“我”字当头可以理解,那么成年人呢?

事实上,这个时代的很多产物加重了“自我”的主观念想。成年人概不能外。

信息过载&注意力碎片化

手机随身的时代,海量信息轰炸。其中不乏负面的、冲突性的信息。

在认知资源的持续消耗里,人很容易被情绪化信息或片面观点裹挟,同时,快节奏的生活又导致注意力碎片化,使人难以深入思考和理性判断,更别提在现实中去耐心体验了。

回音壁效应

社交媒体和新闻平台的算法倾向于推送用户喜欢看的、认同的信息,而非全面的、客观的信息。

人被困在自己的主观认知“气泡”里,长期处于同质化的信息环境中,会不断强化固有偏见,屏蔽不同声音,误以为自己看到的就是世界的全貌。

意义感缺失&疏离感增强

人们在满足基本需求后,现实生活中的目标有可能会被模糊化,继而转向内心世界寻找答案,寻求精神寄托,但也容易陷入虚无或自我沉溺。

而在现代的快节奏生活状态下,人际关系难免趋于表面化和功利化,缺乏深度交流和情感连接。

这一切都增加了人的孤独感和向内退缩的倾向。

社会比较压力

社交媒体充斥着“展示完美生活”的现象,引发普遍的社会比较和不满足感。

来自家庭、职场、社会的文化对“成功”、“幸福”的单一定义标准,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评价压力,容易让人在自我怀疑和理想化幻想中挣扎,让缺乏多维度视角、情感支持或现实反馈的人被自己的主观想法所困。

经过一系列“操作与被操作”,人可能就会彻底蜷缩进主观世界里了。

如果,就是说如果,如果你有那么一刻厌烦了这样的状态,想打破封闭的“壳”,那不妨试试以下的方法:

主动寻求多元

外部输入&反馈

主观世界往往信息单一、回声不断。

我们可以尝试引入多元外部信息,寻找外部反馈,有意识地接触不同的立场、背景、经历的人,或者听一听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人的观点;广泛阅读不同学科、不同派别的书籍和资料;关注可靠的数据、事实和研究报告,因为它们可以提供更接近客观现实的参照系。

建立“验证”的思维习惯

我们可以时常问自己:“这是客观发生的事实,还是我的感受、解读或者猜测?”

我们不妨尝试进行思想实验: “这个事有没有其他更合理的解释?如果我的想法是错的,会是什么样子?如果换一个人,ta持有中立态度,ta来看这件事,ta会怎么想?”

 主观思维常伴随未经检验的假设,得出情感驱动的结论。那么如果我们刻意练习“验证”(找支持证据)和“证伪”(找反对证据),也许就能跳出自我视角,用更接近科学理性的方式去审视自己的想法,发现逻辑漏洞和认知偏差。

练习“观察者视角”

心里距离

在思考问题或处理情绪时,尝试从第三方的、更远更高的角度观察自己和当前的情境。

以旁观者视角问问“这个'你’当下正在经历什么?ta的想法感受可能是什么?有哪些因素在影响ta?”

时间距离

可以尝试着问自己:“10分钟/10天/10个月/10年后,我会怎么看现在这件事or这个决定?未来的我会给现在的我什么建议?”

延迟决策与表达

在情绪强烈或想法未经充分检验时,刻意练习“暂停”,给自己一个冷静和反思的时间,哪怕深呼吸几分钟,以避免在主观情绪最强烈时做出重要决定或发表激烈言论。

因为深陷主观世界时,我们与自己的情绪想法是“融合”的,难分彼此。

创造心理或时间上的距离,能有效地削弱情绪的即时冲击力,让我们更冷静、客观地看待自身处境和想法,更容易识别出哪些是“我”的主观滤镜,哪些是更接近现实的情况。

事实上,避免主观世界打转,就是要主动打破主观的封闭循环,在主观体验与客观现实之间架起桥梁,让思维更加开放,更接地气。这需要我们持续地觉察和有意识地练习,就像锻炼身体肌肉一样锻炼我们的“思维肌肉”。

当然,如果一开始你觉得累或者不习惯,也没有关系,别太纠结,我们可以先做点儿简单易行的事,比如说晒晒太阳,补充科学计量的维生素D,先让自己阳光开心、精力充沛起来再说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