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妈两口子省吃俭用,给儿子买了婚房娶上媳妇;退休后,张大妈又主动去儿子家帮忙带孙子,就为了给儿子减轻负担,日子过得好一些。 可是,累死累活的帮忙带了4年孙子,不但没有得到儿子和儿媳妇的感激,反而被儿子埋怨没有边界感、能唠叨。 张大妈心里委屈有生气,每次想要甩手不管儿子一家,可是心里又觉得不忍心。 直到亲家母的一番话,才让她顿悟了后半生的日子该如何过。 ![]() 张大妈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儿媳妇的城市找了工作安了家。 张大妈虽然心里不高兴,但是想想儿子能顺利的结婚,也是件好事。 毕竟身边很多朋友的孩子不愿意走进婚姻,很多人羡慕她的儿子愿意结婚生子,说这才是张大妈最大的福气。 张大妈听了这话也就不再计较儿子在外地的这件事了。 儿媳妇怀孕后,张大妈更高兴了,只是亲家两口子还没有退休,谁来帮忙带孩子就成了难题。 张大妈先是请假去儿子家伺候完了月子,然后在孙子5个月的时候办理了退休手续。 张大妈的老伴还有5年才能退休,张大妈也顾不上照顾老伴,就急急忙忙的去了儿子家。 这几个月里都是亲家母帮忙带孙子,张大妈到了儿子家一看,就觉得亲家母实在是太不上心了。 亲家母每天下班后才去儿子家帮忙照顾下孙子,儿子请了一个保姆帮忙,亲家也不帮衬点保姆费。 亲家每天去儿子家也不过是看两眼就回家了,从不在儿子家过夜。 周末,亲家也是和闺蜜聚会、出门游山玩水,不会天天待在儿子家里。 亲家说养孩子是小两口的责任,他们老人不能把自己的日子都搭在孩子身上。 张大妈心里对亲家母很有意见,觉得亲家这个当姥姥的就是不如自己这个做奶奶的疼孙子。 张大妈心里甚至暗戳戳得想,如果自己的孙子跟着儿媳妇姓,亲家两口子就不是这个态度了。 为了儿子,张大妈把这些想法压在心里,只是开始了兢兢业业照顾儿子一家三口的生活。 可是,祖孙三代同住在一个屋檐下总是难免要有矛盾和意见。 慢慢的儿子开始对张大妈越来越不满意,他经常嫌弃张大妈没有边感。 说张大妈经常插手他们小两口的生活,说张大妈不懂现在年轻人的生活习惯,总是用以前的过时老眼光看问题。 还说张大妈带孩子不与时俱进,不会先进的育儿方法, 而且听不进他们的意见,总是按照老传统带孙子。 比如,张大妈总是偷偷给1岁多的孙子吃带盐的菜,比如出门不肯给孙子穿尿不湿,经常让孩子尿了裤子。 张大妈一反驳,儿子就说她固执、不停别人的劝。 日子就在磕磕绊绊中慢慢过去。 终于到了孙子3岁上幼园了,张大妈老伴让她回家,说孙子大了儿子两口子也能自己带了,让张大妈回家照顾自己。 张大妈觉得老伴有点矫情,一个大老爷们,自己照顾自己有什么难处? 现在孙子上幼儿园也需要自己接送,自己怎么能离开呢? 这天因为一点家庭琐事,张大妈和儿子儿媳妇吵了一架,儿媳妇干脆抱起孙子回了娘家。 张大妈也觉得委屈,自己为了儿子一家掏心掏肺的出力,却落了埋怨。 第二天,亲家母带着礼物来看张大妈,亲家母絮絮叨叨的和张大妈聊了好久。 张大妈听了亲家的话后,认认真真的想了两天,让儿子给她买了高铁票回家了。 回到家里后,张大妈虽然失落了两天,可是也慢慢的想通了。 一、 父母儿女各有各的生活。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场有着血缘羁绊的缘分,但是彼此之间也是两条平行线。 父母和子女之间可以互相陪伴着成长,但是如果总做纠缠不清,就成了一团乱麻。 儿女成家立业后,父母就要学会慢慢的退出他们的生活。 父母总觉得自己的经验是对的,想让孩子少走弯路,可是孩子的路需要他自己摸索前进。 “人教人学不会,事教人一教就会。” 如果孩子不接受父母的建议,那就让他自己去碰壁,只要他自己摔了跟头,就会长大。 孩子有孩子的世界,一旦他们成家立业,他们就要去演绎他们的剧本。 父母只是孩子一段生活路上的陪伴者。 二、 要想晚年生活幸福首先要爱自己父母总想着把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孩子,可是越容易得到的越不被珍惜。 父母首先学会爱自己,然后再去爱孩子。 退休金先要保证自己的生活衣食无忧,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去帮助儿女们。 父母晚年要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儿女。 老了以后要学会老夫妻之间的陪伴,而不是忽视和冷落自己的另一半。 给自己留出时晒晒太阳、喝喝茶,会会朋友爬爬山,而不是天天围着儿女的小家庭转。 人的一辈子很短,陪伴儿女的时间也不过是人生路程中的一段时间。 等到儿女成家立业后,父母就要学会放手,慢慢的退出他们的生活。 儿孙自有儿孙福,老夫老妻互相扶持才是后半生的重点。 人到老年,日子也要属于自己,而不是把所有的幸福和快乐维系在儿女的身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