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年的高考作文

 如海 2025-06-08 发布于四川

文丨如海

今年的高考作文是这样的。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老舍《鼓书艺人》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艾青《我爱这土地》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穆旦《赞美》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这个作文难度不小。老舍是小说家、剧作家,艾青和穆旦都是诗人。通过读文学作品的几句话,找到共通点写作文,我相信许多考生一脸懵逼,不知道如何下手。

尽管几句话,要想写出不偏主题的作文,只能反复阅读咀嚼,找到要义。

老舍的《鼓书艺人》表达的是想唱,可开不了口,那就是沉默。

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是很好的突破口。鸟儿用嘶哑的喉咙唱歌,那就是呐喊。艾青这首诗歌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应该考生都知道,是满怀对祖国的挚爱。穆旦的《赞美》说的是拥抱,而且提到了民族站立,同样是对国家的热爱。

那么,思路就会清晰多了,家国情怀,一向正是高考作文所希望的。

三句诗,从沉默到呐喊,再到拥抱。展现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坚韧与温情,隐喻苦难中的呐喊与不屈,指向集体抗争与民族新生。考生心里就有数了。中华民族近现代历史从“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到奔走呐喊、救亡图存,再到振兴中华、民族自强的叙事背景与阅读语境,就一览无遗了。

有了AI人工智能模型,写高考作文完全不在话下,也肯定比我们写得好。以下就是它写的,绝对的高分作文。

《无声处听惊雷》

他想要给孩子们唱上一段,可是心里直翻腾,开不了口——方宝庆的沉默是苦难时代千万灵魂的缩影。这无言并非情感的缺席,而是如山岳般沉重的责任与悲悯,在胸腔中奔突如地火,却寻不到喷薄的出口。这份沉默的重量,恰是民族魂的初阶形态:苦难中依然守护希望的坚韧。

当艾青化身嘶哑的鸟,执拗地以破碎之声歌唱土地时,沉默便熔铸为一种更炽烈的精神姿态。喉咙的嘶哑源于对土地爱得太过深沉,源于血泪浸泡的执着。这份“嘶哑”非但不是颓败,反而是生命在绝境中的淬炼与升华。它让我们看见屈原行吟泽畔的孤影,听见杜甫“大庇天下寒士”的喟叹。无论时代如何晦暗,总有人以歌代哭,在破碎处点燃精神的火种。

而当穆旦“以带血的手”与同胞相拥,宣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时,个体灵魂的低吟便汇入了民族觉醒的雄浑交响。那“带血的手”,是伤痕的印记,更是抗争的勋章;是无数个方宝庆式沉默的凝聚,是千万只艾青笔下“鸟”的共鸣。它象征着在苦难的熔炉中,民族精神完成了从个人悲悯到集体力量的伟大蜕变。

三则材料如三棱镜,折射出民族魂的不同光谱:沉默的守护、执着的歌唱、浴血的奋起。它们共同指向一个真理——真正的民族精神,不是凌虚蹈空的豪言,而是无数个体在时代洪流中刻下的真实生命印记。方宝庆的“开不了口”与艾青的“歌唱”看似矛盾,却共同谱写了灵魂深处对家园的挚爱;穆旦的“拥抱”则让这份爱升华为一代人的集体觉醒与担当。

回望抗战八十载岁月烟尘,这些文字依然如利剑出鞘。方宝庆的沉默在无声处积蓄惊雷,艾青的嘶哑为暗夜点燃星子,穆旦的拥抱则宣告一个民族在血火中的涅槃。它们共同昭示:民族魂的根基不在庙堂之高,而在每个普通人面对苦难时,那份不灭的温情、不息的歌吟、不屈的脊梁。

在今日喧嚣的尘世中,这份精神依然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基石。当面对不公与困境,我们能否如方宝庆般守护纯真?能否如艾青般为真理呐喊?能否如穆旦般以伤痕之躯拥抱同胞?因为一个民族真正的崛起,始于千万灵魂深处那无声的惊雷。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