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前后是虫蛇出没最活跃的时期,这个时候也是虫蛇咬伤最高发季节,故而自古以来每逢端午人们都会想方设法采用各种驱蛇驱虫的方法以驱赶五毒(即蛇、蝎子、蜈蚣、蟾蜍、壁虎),譬如喷洒雄黄酒、焚烧雄黄、插艾叶、悬菖蒲、沐兰浴、戴香囊、挂五彩绳等。可见,自古以来人们都很重视“五毒月”驱杀虫蛇,但是近些年来,随着生活变好,人们远离农村和山野,偶尔见到虫蛇出没也有警务人员驱赶或抓捕,对于预防虫蛇咬伤被人们忽视,很多医院的医师对于虫蛇咬伤的治疗经验也比较少,很多人甚至都没有遇见过相关病例,甚至不能分辨虫蛇类型,所以近些年来因为虫蛇咬伤致死或延误治疗致残的病例不在少数;也有很多救治病例记述不够专业详尽,成为医疗事故,加上毒蛇血清价格昂贵,保存不易,很多医疗单位都不愿意储备抗毒血清,所以一旦发生毒蛇咬伤如果不能及时多方共同努力抓紧时间救治,往往都会贻误黄金救治时间窗(一般2小时以内)。近些年来,因为虫蛇咬伤或死或残的病例并不鲜见,还有很多民间被蛇咬伤经过不专业的自我救治虽然短时间没有丧命,但是后续毒性发作内脏衰竭或残损而死的也很多。 既往有专业捕蛇者或卖蛇药的蛇医对于蛇伤的救治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这些经验未能引起学者们的重视,以至于很多经验都随着时间失传了。目前的医学院教育出的医生对于虫蛇咬伤常常束手无策,不知道该给什么药,不知道该如何开医嘱。其实,有很多医术只有在发生重大事件的时候被“热搜”了人们才会关注它的预防和救治,而对于很多经验尚且不足的医者,有很多时候也是一样的,只有在遇到或看到过相关的信息才会学习到相关的医学知识。所以说,医学无止境,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为此,近期我也搜索了一些关于毒蛇咬伤的文案,与我以往的见解一并分享给大家,希望这些文章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 毒蛇在我国的分布较广、数量较多、危害较大,常见的毒蛇主要有竹叶青、白唇竹叶青、烙铁头、五步蛇、蝮蛇、蝰蛇、眼镜蛇、眼镜王蛇、银环蛇、金环蛇、青环海蛇、长吻海蛇等12种。 日常中,毒蛇头部一般呈三角形(也有椭圆形者),形体粗短,斑纹鲜艳,尾稍常常突然细小,尾巴短而粗或呈侧扁形,牙齿常有尖锐凸起的沟牙,或长而稍弯曲的管牙,栖息时经常蟠闭,爬行时蹒跚大意。无毒蛇头部一般呈椭圆形(也有三角形者),形体细长,斑纹不显著,子肛门至尾稍逐渐细小,尾巴长而尖细,牙齿均匀细小而且整齐,栖息时不蟠闭,警惕性高,爬行非常敏捷。 毒蛇的有毒部位是由毒腺、毒牙和排毒导管三部分组成。毒腺是毒蛇分泌毒液的器官,中央有一个储备毒液的毒囊,外面包裹着比较结实而坚韧的结缔组织。排毒导管一段连接毒腺前段,另一端开口于毒牙基部的牙鞘中。蛇毒是经伤口侵入机体,大部分是由淋巴吸收扩散。如伤及头部、颈部或血管,则蛇毒素吸收扩散的速度更快,其危险性更大。蛇伤后蛇毒在机体吸收扩散的速度随着伤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弱,因此,蛇咬伤后患者应及早作肢体结扎、扩创、冲洗等急救措施。如在伤后时间过长,再作局部清创、冲洗处理,这时清创排毒的作用就相对小。故而蛇伤后作局部处理应争取时间,越快越好,以免蛇毒在体内扩散吸收,加重中毒症状,为治愈创造条件和争取时间。 毒蛇与无毒蛇咬伤的伤口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毒蛇咬伤开始不觉得疼痛,但是经10~20分钟后,很快地发生剧烈疼痛和肿胀,伤口及其周围也逐渐发硬,有明显的压触痛,而疼痛不断地加重。从伤口可以看到二个、三个或四个很明显的齿痕。在齿痕周围按压,有发硬的感觉。伤口没有滴血,在齿痕上有凝血点。但也有被咬伤出血不止的。由于毒蛇的蛇毒的轻度不同,排毒量有多有少,咬伤的部位有浅有深,以及人的身体条件等关系,咬伤后10多分钟~2小时内,就会出现轻重不同的全身中毒症状。无毒蛇咬伤开始觉得非常疼痛,但经10多分钟后,疼痛逐渐减轻,最后消失。从伤口可以看到很多细齿痕,排列成椭圆形。在齿痕周围按压,没有发硬的感觉。伤口一般有流血现象,大约半小时后,血止结痂。一般无毒蛇咬伤后没有全身症状出现。 蛇毒在中医分为风毒型(神经毒)、火毒型(血循毒)和风火毒型(神经毒和血循毒)。相应的毒蛇咬伤分为阴症、阳症和混合型。 阴症是蛇毒侵害经络,引起神志昏迷,即现代医学所说的神经性毒。伤口没有明显的红肿,咬伤后10分钟左右,局部感觉麻痹,很快地出现全身发麻,头晕眼花,看东西逐渐模糊,甚至瞳孔散大,额头出汗,咽喉肿痛,说话、呼吸困难,胸闷难受,四肢无力,打哈欠,想睡觉,耳聋,颈部强硬,牙关紧闭,神志昏迷等症状。被银环蛇、五步蛇、金环蛇、海蛇等咬伤者,多属于阴症。 阳症是蛇毒伤及气血,致使肌肤溃烂,即现代医学所说的血循性毒。伤口及其周围很快地出现肿胀、发硬、剧痛和灼热,并且不断蔓延到咬侧的腿、臂。如曾在咬伤的腿、臂结扎过,可能出现水泡或溃烂。全身症状的出现比较缓慢,初起有恶寒战栗,继而发热,体温可高达40℃,恶心呕吐,口渴咽痛,脉搏快,全身酸楚或疼痛不安;重症者也有昏迷的症状。被扁颈蛇、竹叶青蛇、眼镜蛇、龟壳花蛇等咬伤者,多属于阳症。 被咬者有些先见阴症、后见阳症,或先见阳症、后见阴症的,此即混合型毒,眼镜蛇和蝮蛇咬伤者,多属于此型。 故而,临床上,但凡遇到蛇咬伤的病例,应该及时详细地询问被咬者或随行人员究竟被什么样的蛇咬伤,怎样咬伤的,咬伤后有哪些感觉。如果蛇已经被打死,要把蛇带给医师察看辨认蛇种类型,对于诊断和治疗有着重要的意义。毒蛇咬伤属于急诊,如果病史明确,诊断即可迅速确定。如病史不详或全身中毒症状危重、神志不清者,应在急救处理的同时,详细询问病史,结合局部情况和全身症状,对照体检所见,来分析判断属于哪类毒蛇咬伤。一定要谨记,临证时询问病史和检查体征对于蛇伤诊断非常必要! 接诊后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一般需要及时采血检测(三大常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一般作为必须检查项目)。 如被毒蛇咬伤,应在一二分钟内,用胶皮带、小绳子、手帕或将衣服撕下一条,扎在伤口的上方(近心端),阻止蛇毒随血液运行的全身。如手指头被咬伤,应结扎指根。手臂被咬伤,结扎肘关节。脚或小腿受伤应结扎大腿根。结扎时机越早越好。结扎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一小时,且每隔10~20分钟放松一次,约经3分钟后,再扎起来,以免血液循环受阻碍,形成局部组织坏死(临床上常见有些病患因长时间结扎,引起整个肌体坏死,并发严重全身中毒,甚至因此而死亡)。经排除蛇毒或服用蛇伤急救散后,结扎即可解除。 在野外被毒蛇咬伤,应及时使用清洁的小刀或其他干净的利器挑破伤口,并从伤口的周围向伤口挤压20~30分钟,将毒血排出。也可用6~8根火柴,同时发火,烧灼伤口。因为火柴头含有硝、磺等药物,对蛇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因火灼伤口,蛇毒被破坏,同时皮肤烧伤起泡、溃破扩大伤口面积,增加排毒量,减少对蛇毒的吸收。 被毒蛇咬伤后,可以使用雄黄末调浓茶涂于伤口周围。如伤口没有红肿,可用天芥菜、鹅不食草各二两捣烂或嚼烂直接外敷伤口。伤口有红肿疼痛的,可用天芥菜、木芙蓉叶各二两捣烂或咀嚼烂敷在伤口周围。 民间常使用刺络拔罐排毒,在伤口以火罐吸去伤口的血性分泌物,以减轻局部肿胀和蛇毒吸收;取八风、八邪用消毒的三棱针点刺,以放血排毒(只限手指、脚趾受伤无溃疡者)。针刺时注意进针不可太深,入针三分为宜。也可以在指、趾蹼间部位作减压切开,而后由上而下平滑均匀地轻轻挤压肿胀组织,使局部郁积的淋巴液和血液从切口或针孔处外渗,以达到更好地排毒的目的。 在此,再分享一首治疗毒蛇咬伤的效方,供大家参考选用: 处方:当归尾10克,川芎片10克,京赤芍10克,生大黄10克,夏枯草10克,玄精石10克,青连翘10克,宣木瓜10克,香白芷10克,净蝉衣10克,炒僵蚕10克,金头蜈蚣3条,生甘草3克,水一碗半煎至八分,每剂煎煮二次,,每天服用一两剂。 如果被眼镜蛇咬伤,局部肿黑、疼痛,大便不通,方中生 大黄可用至30克,大便畅通者仍用10克。 中医认为,“治蛇毒不泻,非其治也。”故而,在毒蛇咬伤的时候,宜适当加用生大黄、虎杖、芒硝等致泻药材排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