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国谋士之刘晔

 光明心手札 2025-06-08 发布于河南

      《三国志·魏书》将刘晔与程昱、郭嘉、蒋济等列在一起,还做了个概括:这几人“虽清治德业殊于荀攸,而筹画所料,是其伦也”,意思是品德政绩比起荀攸有差距,但出谋划策的本事是差不多的。

      刘晔大战略层面的谋划有两次,都是关系到天下格局。一是关于伐蜀,曹操降服张鲁、占据汉中后,刘晔建议曹操:乘刘备立足未稳,迅速进军拿下益州。二是关于伐吴,刘备为了给关羽复仇,与吴国开战。吴国向曹魏称藩,大臣们纷纷庆贺,只有刘晔说吴国靠不住,不如趁他病要他命,“袭而取之”。这两次谋划,最后都没被采纳,无法验证。

      作为谋士,刘晔传的开头却是两则杀人案,一是十三岁杀人,刘晔七岁时母亲去世,临终前希望他将来能杀掉刘父身边一位“有谗害之性”的侍人,六年后他没有忘记,冲进房内手起刀落。二是二十多岁手刃悍匪,当时“扬士多轻侠狡桀”,其中有个叫郑宝的尤其凶悍,拥众万余人。刘晔设下“鸿门宴”,但杀手临阵退缩,刘晔竟亲自拔刀砍死郑宝。可见,刘晔并非普通的书生谋士可比,他胆识过人,难怪被许劭——就是评曹操“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那位著名人物评论家——评为“佐世之才”。

      刘晔有识人之明、辨势之智。对备受皇帝器重、“倾动邺都”的魏讽和“有乐毅之量”的孟达,刘晔却判断他们必反;对公孙渊、孙权假意称臣,刘晔认为都不可靠。后来,事实也证明刘晔的判断正确。魏明帝曹叡刚继位登基,刘晔与之深谈,出来后大臣们就问:新皇帝怎么样?刘晔答:跟秦皇汉武差不多,就是能力上差那么一丢丢,这回答意味深长——往好里说,能干大事,但需要积累经验;往坏里说,喜欢瞎折腾,却没那么大本事,几乎完全准确预判了曹叡的后期作为。

      刘晔最后也坏在曹叡身上。魏明帝想伐蜀,朝臣都说不可,唯独刘晔私下表示支持,但又公开对人讲“不可伐”。曹叡召刘晔与人对质,刘晔一言不发。等无人时,刘晔报告:攻打敌国,是大谋略大机密,不应该随便对人讲。曹叡却据此认为刘晔“善窥上意”、双面表态,逐渐疏远刘晔,“晔遂发狂,出为大鸿胪,以忧死”。《三国志》作者陈寿没有直接评价刘晔,而是记录其小儿子时,用了句“亦高才而薄行”,意味深长。

      一个十三岁杀人、二十多岁手刃悍匪,被曹操、曹丕、曹叡三代都引为心腹的谋略高手,竟然这么一个结局,不禁令人感叹唏嘘。

      有时候,不是谋士难当,而是主公没主见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