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清寺(三)| 还是出家人靠谱,不打诳语!

 初心部落 2025-06-09 发布于北京

我是如此深切地遥想着那条璀璨千年的河……

国清寺是这样介绍隋梅的:传为隋代寺院初建时天台宗五祖章安大师手植,迄今已有1400多年,是国内最古老的梅树之一。
手植隋梅的章安大师,就是隋唐年间名重丛林的灌顶大师,智顗大师的亲传弟子衣钵传人;隋炀帝杨广对之礼敬有加、并称之为同学;国清寺首任住持、也是国清寺一千多年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住持之一。国清寺是在隋大业元年(605年)被当了皇帝的杨广正式命名为国清寺的,之前以所居之山为名,叫天台寺。
《中国佛教通史》说:“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最早出现的宗派,同时也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其创始人是陈、隋之际的智顗。” 
汤用彤先生在《隋唐佛教史稿》中也说:“中国最初成立的佛学宗派,是一般称为天台宗的一派。它形成的中心地点在浙江的天台山,因而得名。创宗者智顗,曾住在天台,并死于其地。”
问题来了——既然智顗是天台宗的创宗人,自然是天台初祖,其亲传弟子灌顶大师怎么就成了五祖呢,不应该是二祖吗?
突而就想到禅宗,达摩在中国是禅宗初祖,然后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一路下来法脉传承有序,然而达摩在他的故乡南天竺的辈分,是二十八祖……有饮水思源之传统的中国人,肯定将天台宗的法脉上溯到了佛祖西来前的古印度。
智顗的师父的十年如一日诵读《妙法莲华经》的慧思,智顗就是在慧思的指示下前往陈朝传法的,《妙法莲华经》也因此成为天台宗在宗经。
慧思的师父是被《佛祖统纪》誉为“聚徒千百,专业大乘,独步河淮,时无竞化,所入法门,非世可知。学者仰之,以为覆地戴天,莫知高厚。”的北齐高僧慧文。
慧文的师父又是谁?在没有更多可靠的史料记载时,我们只能从其“所入法门”去探渊溯源,有据可查的是:慧文是因为读了《大智度论》才系统地提出“一心三观(空、假、中三谛圆融)”的佛学主张并“独步河淮”的。
《大智度论》的作者是龙树。他也因此被尊奉为天台初祖。紧接着慧文慧思智顗一路下来,天台衣钵传至章安(灌顶)大师时自然就是五祖了。
章安是灌顶大师出生的地方,自西汉设郡至唐初,700年来一直都是浙东南沿海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海疆都会”之称。
《续高僧传》如是记录灌顶:
释灌顶,字法云,俗姓吴,常州义兴人也。祖世避地东瓯。因而不返。今为临海至章安焉。父天早亡。母亲鞠养。生甫三月。孩而欲名。思审物类未知所目。母夜称佛法僧名。顶仍口敩。音句清辩同共惊异。因告摄静寺慧拯法师。闻而叹曰。此子非凡。即以非凡为字。及年七岁还为拯公弟子……洎拯师厌世。沐道天台。承习定纲罔有亏绪。陈至德元年,从智顗禅主出居光宅。
陈至德元年,21岁的灌顶做了智顗的徒弟。也是在这一年、公元582年、隋开皇二年,陈叔宝与杨坚前后脚做了皇帝,这当然是题外话。
去看看隋梅吧,传说她已1400多岁了。
我们所看到的、还算枝繁叶茂的隋梅,真的是章安大师手植的那一株吗?铭牌上的一个传字,让人不免心生疑窦,这种故意模糊边界、混淆视听的文字游戏,国人向来拿手。
按图索骥找来铭牌所示陈钟祺的跋文:

近世植物学家谓泰孚尼岛之龙血树,考其年轮,确有四千余年之寿命。国清寺住持一中与予言:寺中有梅一本,挺立于伽蓝殿之前,相传为章安大师所手植,下层大半腐朽,既无年轮可考,亦有一千三百余年之寿命……。

好一句“既无年轮可考”!

天台学者陈钟祺也是能玩春秋笔法的文字高手,大概是出于“为桑梓地者讳”的考虑吧,乡里乡亲的,不好驳人面子的。

所幸的是,《天台县志(1989-2000)》中有一句看似不显山、不露水,却能一锤定音的记录:“据寺僧介绍,现存老梅系原株的萌生株。”

还是出家人靠谱,不打诳语。

我们去看它的时候,正好是青梅挂果的时候,枝桠间果子不多,疏疏朗朗的让人看着舒服,不会替它感到有压力。便笑着对一旁的老康说:这大概就是可以用来煮酒的青梅吧,只是不知口感如何。
老康照例只是笑笑,一如这初夏午后的暖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