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建纲 今年是浙江实施文化建设“八项工程”20周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动员部署会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为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锚定了方向。高校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承载着文物保护、学术研究、教育传播的多重功能,如何在“八项工程”框架下找准定位、发挥优势,成为服务高水平文化强省建设的关键命题。本文从资源整合、教育赋能、创新驱动、社会协同四个维度,探讨高校博物馆的实践路径。
一、以资源整合为基,筑牢文化传承之魂高校博物馆的核心优势在于“馆藏资源+学术积淀”的双重赋能。因此,高校博物馆要以系统化思维盘活文物资源,构建“藏品保护-学术研究-价值阐释”的完整链条。 深挖藏品文化内涵是基础工程。高校博物馆应依托学科优势,对馆藏文物进行跨学科解读。如考古类高校博物馆可联合历史、人类学团队,对出土文物开展科技考古分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结构与技术演进;艺术类博物馆可通过艺术史、美学研究,挖掘馆藏书画、雕塑的时代精神特质。 推动文物数字化转化是创新路径。借助“文化传播工程”,高校博物馆需加快数字技术应用。通过三维扫描、VR建模等技术,打造“云端博物馆”,让静态藏品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资源。某公司开发的“文物AR互动系统”,用户通过手机即可扫描展品,观看文物修复过程动画、聆听专家解读。 构建文物资源共享体系是协同关键。建议由教育、文旅部门牵头,建立高校博物馆藏品数据库,推动校际、校地文物资源共享。如组建“高校博物馆联盟”,开展巡回展览、联合策展,让小众藏品走向大众视野。目前,浙江省高校已有近10家博物馆,成立联盟,可形成了“小场馆、大联动”的文化传播格局。
二、以教育赋能为要,培育文化自信之根高校博物馆的独特价值在于“大学场域+教育功能”的深度融合。因此,高校博物馆需发挥第二课堂作用,构建“知识传授-情感认同-实践践行”的教育闭环。 打造特色研学体系是核心抓手。针对不同学段学生,设计分层分类的研学课程:面向中小学,开发“文物里的科学”系列课程,如通过馆藏“计量工具”讲解古代科技成就;面向大学生,开设“博物馆策展实践”工作坊,让学生参与展览策划、文物讲解,增强文化体验感,将专业教育与文化传承有机结合。 深化校地合作育人是拓展路径。与中小学共建“文化传承基地”,选派大学生志愿者担任“文化辅导员”,开展流动博物馆进校园活动,让中小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魅力。同时,对接“文化人才工程”,开设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等专题讲座,为全省培养“懂文物、会研究、能传播”的复合型人才。 创新思政教育载体是时代要求。高校博物馆需将文物资源转化为思政育人素材,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我校丝绸博物馆,就可开展“文化自信、实业救国、教育强国、创新创业、工匠精神”等主题教育活动,都有实物、图文、照片等支撑。参观者在参观研学过程中,可感悟文化精神,增强文化自信。
三、以创新驱动为翼,激活文化发展之力在数字化、全球化浪潮下,高校博物馆需以“科技赋能+跨界融合”推动创新发展,对标“文明素质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等要求,打造文化创新高地。 推动“文物+科技”融合是技术突破点。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提升文物保护与展示水平。利用大数据分析观众参观行为,优化展览动线设计。某高校博物馆开发的“智能导览系统”,基于观众年龄、兴趣标签推送个性化讲解内容,使观众停留时间平均延长30分钟,互动率提升45%。 探索“文物+创意”模式是产业增长点。依托高校设计、文创专业力量,开发兼具学术价值与市场竞争力的文创产品。如根据馆藏古代服饰纹样,设计现代服饰、家居用品;将文物元素融入数字藏品,推出“文物盲盒”。某艺术院校博物馆与企业合作开发“青铜器纹样丝巾”,深受市场欢迎,实现了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的转化。 拓展“文物+传播”渠道是影响力提升点。借力新媒体平台,打造“网红”博物馆。通过抖音、B站等开展文物直播,邀请学者、学生担任主播,用年轻化语言解读文物故事;参与“文物戏精大会”等网络话题,以幽默化表达拉近与公众距离。某高校博物馆的“文物冷知识”系列短视频,单条最高播放量达2000万次,让古老文物成为“Z世代”的文化新宠。
四、以社会协同为脉,构建文化服务之网高校博物馆的生命力在于“开放共享+社会参与”。服务“文化阵地工程”建设,高校博物馆需打破围墙,构建“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 强化政策协同是保障基础。建议政府出台《高校博物馆社会服务激励办法》,在展览补贴、人事编制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高校博物馆纳入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资源配置。把全省高校博物馆列为“省级文化惠民示范基地”,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推动其定期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深化校地协同是实践路径。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高校博物馆分馆”,将高校资源植入基层文化空间。如某高校与社区共建“微型博物馆”,定期展出民俗文物、学生创作成果,成为社区文化客厅;与文旅部门合作开发“高校博物馆文化旅游线路”,串联高校特色展馆,打造文化研学新地标。 激发社会协同是活力源泉。建立“博物馆之友”志愿者队伍,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文物讲解、活动策划;设立“文物保护基金”,鼓励企业、个人捐赠支持博物馆建设。我校丝绸博物馆,与社会各界建立了20多家共建联盟单位,和非遗传承人(大师)创建了10多家非遗工作室,实现双向赋能,优势互补,共建共创共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结语:在守正创新中彰显时代担当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既是高校博物馆的发展机遇,也是历史使命。从文物资源的“守护者”到文化传播的“策源地”,高校博物馆需以“八项工程”为指引,在资源整合中厚植底蕴,在教育赋能中培育新人,在创新驱动中激发活力,在社会协同中扩大影响。未来,更需立足高校特色,找准文化传承与科普宣传的结合点、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的平衡点,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篇章贡献高校力量。 ( 作者:葛建纲系浙江省科普艺术协会理事长、浙江理工大学丝绸博物馆馆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