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邓铁涛——大黄牡丹皮汤治肠痈

 余永乐网记 2025-06-09 发布于湖北
图片

      肠痈可以说等于急性阑尾炎。虽然从定义上说,肠痈包括大、小的痈肿,但肠痈之好发部位为阑尾部,因为那是一条盲管,容易阻塞成病,旧称盲肠炎。中医还有缩脚肠痈之名,就更加与阑尾炎相吻合了。

      邓铁涛述,在学医时期,虽已读过《金匮要略》,但真正会治肠痈,是在读了上海伤寒名家曹颖甫先生的《经方实验录》之后才开始的。《经方实验录》是曹先生门人姜佐景辑录其师之医案,搜集见闻,发挥心得,加以解说,并附入门人之医案验证,最后经曹先生审阅加以评语而成,是一本实事求是的著作。该书下卷有肠痈案。其第一案先经姜氏用大黄牡丹皮汤加味,病有好转,患者中途更医,痛又发作,后经曹先生用大剂大黄牡丹皮汤合当归赤小豆汤而痛除,后用四物汤加利水之药而愈。第二例开始即由曹先生治疗,收效颇速。案云:“……痛在脐右斜下一寸,西医谓盲肠炎也,脉大而实,当下之,用仲景法。生军四钱,芒硝三钱,桃仁五钱,冬瓜仁一两,丹皮一两。二诊痛已略缓,右足拘急,不得屈伸,伸则牵腹中痛,宜芍药甘草汤。赤芍、白芍各五钱,生甘草三钱,炙乳香、没药各三钱。三诊右足已伸,腹中剧痛如故,仍宜大黄牡丹皮汤以下之。生川军一两,芒硝七钱(冲),桃仁五钱,冬瓜仁一两,丹皮一两,愈。”读此案印象特别深刻。

       邓铁涛自20世纪40年代开始专用大黄丹皮汤治疗阑尾炎。其处方的用量为:生大黄9~15g(必后下),芒硝不超过9g(冲服),桃仁9~15g,冬瓜仁30g,丹皮9~15g。如服药3~4小时不泻下,照方再服用一剂,以泻为度。若阑尾已成脓肿,扪得右下有肿物,邓铁涛仍然用大黄丹皮汤,另用三黄散水调或蜜水调敷肿处,药干即换。本来《金匮》有“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以下也”之句。姜佐景说:“依据《金匮》法,肠痈分为二,一种为热性者,为大黄丹皮汤所主;一种为寒性者,乃薏苡附子败酱散所主。”而不是成脓与否的问题,脓成者宜急下之。邓铁涛同意他的看法,而未遇到可用薏苡附子败酱散之证。但对于阑尾穿孔引致弥漫性腹膜炎之患者是否“急下之”则宜考虑,应辨证论治,可重用清热解毒发并用三黄散之类外敷腹部,或转用手术疗法。

      西医过去认为阑尾炎一经确诊便应手术,并绝对禁用泻药。解放初期邓铁涛曾因此一度不敢治疗此病。后经研究,分析了中药的泻下,既能解决阑尾之梗死又可消炎,对大黄、丹皮、桃仁等的药理研究足以证明。1956年写成《试论中医治疗阑尾炎》一文,发表于《中医杂志》1956年11期。于是又敢于继续用中药治疗急性阑尾炎。

      20世纪 60年代有人发现足三里下二寸上下有阑尾穴,凡患阑尾炎,该穴按之疼痛甚,针刺该穴可治疗阑尾炎。于是邓铁涛用中药再加针刺阑尾穴,疗效更佳。20世纪70年代邓铁涛曾拟订治疗急性阑尾炎的方案为:

      (1)针刺阑尾穴沿足三里穴下按压得最痛点下针,用泻法(邓铁涛常用一进三退之泻法)先刺一侧,行泻法约几分钟,继续针另一侧又几分钟。如是轮流泻法20分钟至半小时,然后留针1小时,于留针时亦可间隔15分钟行泻法1~2分钟。

      (2)处方大黄丹皮汤一剂,服药后3小时不泻再煎一剂予服。

      经过上述治疗,大多数与针后痛已减,服药得泻后腹痛又减,人即轻快,但仍宜卧床休息。第二天如无大痛复作,可以不用针刺只服中药。约计治疗3天,一般之急性阑尾炎已无其他症状,但必须仍再服大黄丹皮汤3天,以清余邪,以免复发。若平素脾胃虚弱的病人,更宜于第7天开始服用四君子合四逆散3~4天,以调理脾胃恢复元气。有人认为中医非手术治疗急性阑尾炎,复发率高,不如手术干脆,其实是治疗未彻底所致。凡经过治疗后虽已无症状及白细胞检查正常,如舌上苔厚或脉尚数而有力者,必须继续服药方能彻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