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多年,我接触过形形色色的肠息肉患者,在运用中药治疗肠息肉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独到的经验。今天,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些实用的知识。 肠息肉是肠道黏膜表面突出的异常生长组织,虽多数为良性,但部分类型有恶变风险。患者常出现腹痛、腹泻、便血、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若不及时调理,可能影响肠道功能,甚至埋下隐患。 中医认为,肠息肉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痰湿瘀浊凝聚密切相关,不同证型对应着不同的体质特点。在这里,我要给大家介绍一味在肠息肉治疗中常用的中药 —— 乌梅。乌梅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安蛔等功效,在调理肠息肉时,更能发挥化痰散结、收敛息肉的作用。 对于以下几种常见类型的肠息肉,乌梅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痰湿瘀结型肠息肉 这类患者常感觉腹痛隐隐,大便黏腻不爽,或带有黏液、血迹,舌苔厚腻,舌质紫暗或有瘀点。乌梅酸涩收敛,可凝聚痰湿瘀浊,配合薏苡仁、僵蚕等化痰祛湿、软坚散结的药物,能改善肠道环境,抑制息肉生长。 脾虚湿盛型肠息肉 表现为腹胀便溏、食欲不振、肢体乏力,息肉反复发作。乌梅可配合参苓白术散化裁,与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祛湿药物同用,一方面健脾益气以绝湿痰之源,另一方面收敛固涩以改善腹泻症状,从根本上调理息肉生成的土壤。 肠热津亏型肠息肉 患者常有大便干结、排便困难、肛门灼热感,息肉表面充血发红。乌梅酸涩生津,配合黄连、黄芩等清热燥湿药物,以及火麻仁、郁李仁等润肠通便之品,可清泻肠热、滋养津液,缓解便秘对肠道的刺激,减轻息肉充血状态。 曾经有一位肠息肉患者找到我,他反复腹痛、大便带血一年余,肠镜显示多发息肉,最小的如米粒,最大的约 0.8cm。经过详细辨证,我发现他属于痰湿瘀结型,还兼有脾虚症状。于是,我为他开了一个以乌梅为主的方子,搭配了参苓白术散与消瘰丸的思路,加入薏苡仁、白术、茯苓健脾祛湿,浙贝母、牡蛎软坚散结。 组方:乌梅、黄连、黄柏、党参、白术、茯苓、薏苡仁、桃仁、丹皮、牡蛎 这个方子中,乌梅(酸敛散结,调和寒热)黄连(清肠中湿热,燥湿解毒)黄柏(清热燥湿,针对下焦湿热)党参(健脾益气,补后天之本)白术(燥湿健脾,运化水湿)茯苓(健脾渗湿,助脾胃气化)薏苡仁(利湿排脓,兼能散结)桃仁(活血化瘀,消肠中瘀滞)丹皮(凉血活血,清血分伏热)牡蛎(软坚散结,化痰消息肉) 患者坚持服用数月后,腹痛、便血症状逐渐消失,复查肠镜时,较小的息肉已自行脱落,较大的息肉也明显缩小。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肠息肉症状较轻,或作为术后调理,也可以尝试用乌梅搭配陈皮、茯苓泡水代茶饮,有助于健脾化痰,但效果因人而异,具体情况需专业医师辨证。 ![]() |
|